分享

颜鲁公《祭侄文稿》的高妙处

 吕剑藏书 2018-12-20

颜真卿(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的行书《祭侄文稿》,是一篇自作文自书写的“双绝”之作,古今称为颜体行书第一,并被誉为 “天下第二行书”。

颜鲁公《祭侄文稿》的高妙处

书法创作,抒情为上。三大行书中,王逸少的《兰亭序》为欣喜愉悦时所作,苏东坡《黄州寒食帖》是苦愁郁闷时而写,而《祭侄文稿》则为义愤哀痛之书。此稿辉映千秋的价值在于,述志写心,血泪和墨,率性挥洒,不计工拙,因而个性鲜明,形式独特,表现出颜真卿忠肝义胆、珍重亲情的精神品格,以及作为艺术大家的魄力与胸襟。

颜鲁公《祭侄文稿》的高妙处

颜鲁公一生光明磊落,至情至性,刚正不阿,铁骨铮铮,曾挥笔千言痛斥佞臣与权宦(《争座位铭》),敢于在刑场上痛骂、斥责李希烈等叛将降臣(颜真卿传),亦不惧皇威慷慨上言劝谏(传记)。他先后侍奉四位帝王,忠君爱国,集“忠臣烈士道德君子”(欧阳修语)于一身,刚正奇伟,劲节直气,叱咤风云,在“安史之乱”中,振臂一呼,十七郡兵马云集响应,他作为“盟主”亲率二十万众与叛贼血战沙场,真乃沧海横流,显大英雄本色,似此等忠勇公方写出这千秋之稿也!

颜鲁公《祭侄文稿》的高妙处

学者刘永济曰 “唯至情、至才、极思,情方得以畅宣,物方得以具露”,上乘佳作,必以感人为至要。《祭侄文稿》写于颜杲卿、季明父子被惨遭杀害之后,颜鲁公命人到河北等地寻找尸骨,三年后仅寻得贤侄季明的首级(身体没找到),于祭祀时草作此稿。此时、此地、此情、此境挥毫作文悼念曾并肩作战的亡侄季明,悲与痛、情与义交织在一起,怎不呼天抢地,撕心裂肺,令山河动容,天地失色!

颜鲁公《祭侄文稿》的高妙处

我认为,《祭侄文稿》是一曲心灵的奏鸣曲,是浓郁哀情下的深深叹息,是充满正能量的大声呐喊。此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文天祥的《正气歌》等名篇一样,充满家国情怀,正气浩然响彻天地之间。中国历史上,颜鲁公是正义的化身,民族的脊梁,他决不仅仅是为亲人鸣屈喊冤,他是在倾诉世间的不平,痛恨逆贼的凶残,鄙视“友军”不救的冷漠,追述亲人间的真情至性,一句话,是自言自语的喧泄,话尽亦收笔。不成想,这率真之草稿,涂沫之草书,竟成千古之杰作也! 正应了鲁迅那句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颜鲁公的大情大义、大忠大勇,感动、激励了一代代后人。

颜鲁公《祭侄文稿》的高妙处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此稿可圈可点处甚多。

书写节奏随情感起伏而变化万端。颜鲁公当看到季明头骨之际,悲从心来,情难遏止,一口气写下这篇二百多字的祭文。前12行叙述个人身份和追忆季明生前情况,用28字讲到自己的官职位分,字字庄严肃穆; 写到季明生前情况时,痛惜之情发于笔端,写得圆润、流丽。若前面书写心态尚能平静,但随着情节展开,写到“贼臣不救”、“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等字眼,心中淌血,泪眼模糊,悲痛欲绝,感情喧泄,字跡忽大忽小,笔速时快时慢,笔力轻重不一,倏忽写错,继尔塗抹,精神恍惚,泪洒绢素。最后结尾部分,感情总的爆发,笔力更加飘乎不定,从行书突变成大草,简直是思如泉涌,疾书快行,枯笔飞动,干裂秋风,以至字跡几不能辨,却进入到艺术的大美层次。“呜呼哀哉,尚飨”几个字,呈现一种玄妙境界,动心骇目,不可形容,成为经典之笔!

颜鲁公《祭侄文稿》的高妙处

书写时率真无羁,不事雕饰遂成上品神迹。此稿无意为书,纯乎意兴而作,故能心手两忘,秉笔直书。其意并不在字,却灵动恣意,起收利落,结字、章法皆出于寻常畦径之外。全篇犹如大珠小珠涌动,顿挫自然分明,率意塗抹修改,却浑然天成,很好地表达了情感的波折起伏。文稿精萃,然经血泪浸染,丰筋多力,意韵苍劲,这完全得益于颜鲁公平时深厚的学识修养,高深的翰墨功力,信手挥运即成佳作。

颜鲁公《祭侄文稿》的高妙处

文稿的书法技艺直入玄妙高境。既保持颜公一贯行草笔法,又在特殊背景下写就,显得独到佳妙,卓尔不凡,正应苏轼“无意于佳乃佳”之论。比如,结体的宽朗舒展,浑厚圆融,气概恢宏。笔法的正中寓奇,隶篆入书,大胆造险,遒劲奔放。章法的多向组合,参差错落,变化万象。线条圆转,力透纸背,笔力雄强。枯笔涩行,干裂秋风,倔强劲朗。文中空白堪为妙置,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疏朗透气,于悲痛欲绝中透出几许生气。真称得上是“颜书第一”,亦无愧于“天下第二行书”的美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