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伪”古典音乐

 阿里山图书馆 2018-12-20
从巴赫到布列兹,所有的古典音乐都是“伪”作,你想信吗。这不是四月一日的话题,而是确如其言。

        

且不说我们见到的巴赫、贝多芬的手稿是不是被篡改过,就算是大师们其时所书,谁又敢保证我们听到的就是他们想要告诉我们的呢。且不说电子插花样的现代录音技术,就算是现场演奏,也不可能回复到作曲家当时的心境。常常听说谁谁谁的作品是最原真的,听到这样的宏论便感好笑,要不是上帝与子民们开一个智力玩笑的话,那么这些人只能说是自欺了,如若真有演绎接近原作的话,那只是其作品最个性化罢了,如是的雄议不过都是鸡同鸭讲。

  

加德纳不惜建立革命浪漫管弦乐团来演绎贝多芬,乐队编制按贝时代陈制组成,乐器采用贝时代的古乐器或复制品,弦乐演奏也少用揉弦等现代技巧,讲究贝时代的实际音响效果。尽管他在乐器构造、乐队编制、演奏方法、调音标准、演出形式以及声音效果等进行了孤心苦诣地探究,听起来上似乎比较自然、客观、朴素、节制,颇有几份纯正古乐的风气,但是你还听得到贝多芬的挣扎与沉思吗。

复古的风潮一哄而起,大家纷纷打着小旗挟带着自己的私货。虽然 “古乐考据派”早在上世纪七○年代便乍现,但加氏的贝全集一经推出,便掀起古乐考据热,于是布鲁根、诺灵顿等人的古乐版录音纷纷推出。在这些试图用古乐队来复原当时的情景的大制作中,我们又能听得出几份当日的烟火世尘呢——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原真的版本,有的只有大师与匠人之别。
   

而另一极上,演泽中最能展示自我者,莫过于古尔德。看看他最有代表性的《哥德堡变奏曲》55、81两个经典版本便知一二:青年古尔德意气风发,演奏中快马利刀,英气四溢;暮年古尔德则深邃神秘,少年天才一跃而为格尼斯堡的智者,持重坚忍。

后一个版本录音完成一周后,古尔德撒手人寰。从55年到81年,同一部作品正好见证其职业生涯的起点和终点,他从这里出发,临死又重回故里。不知是否巧合,巴赫也是在垂暮之年写下了这部作品。“五十而知天命”,同在垂暮之年的古尔德,参透了最后一道宿命的咒语。“朝闻道,夕死可矣”,古尔德在禅定般的大彻大悟之后过去,这就是成就他艺术生涯的最完美的天鹅之歌。圣人们的心迹或许相通,古尔德正好演绎出巴赫之欲言说,如果真如是,那真是齐天之福,可谓功德圆满,但我看更像盲打误撞。

演绎中的创造不能越界,不能似浪漫时代的作法,随意删改,增补原谱。不能改动作曲家的谱面符号,又要在其中发挥自性的决断,这注定演奏就是被缚的舞蹈,古尔德大约走到了刀锋的边沿。综观当世,又有几人可以做到这样的均衡呢。曾经天才的美少女穆特,现在看来还只能停留在匠器的层面上。


如果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话,那么一切的演绎都是当代人的自说自话,用一句中国话来说就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昆德拉可以谈乐,肖复兴可以谈乐,李岚清照样可以谈乐,小区门口修车的王大爷同样也行,说不定在哪个小姐的MP3里面,照样可以发现莫扎特的0与1。

抬头就瞥见一张海报,上面的TWINS笑得灿烂如花,这哪里是古装戏,那纯粹是职业的POSE之笑,似乎我们又掉入到一个圈套之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