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家普通药企的逆袭----赛诺菲的发展之路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8-12-20

今天要介绍的是

  TP抗体药研发课模块三导师 Jianmei Kochling 博士 

   所在企业——

赛诺菲在抗体药领域至少有两个第一
一:首个成功使用优先审评券的抗体药企
二:首家上市纳米抗体药物的药企
赛诺菲如何成就这些成绩的呢?
且看赛诺菲的逆袭之路。

根据2017年美国《制药经理人》发布的全球制药企业50强排行榜,赛诺菲已经攀升到全球药企第五位


目前赛诺菲拥有五大全球事业部: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普药与新兴市场、赛诺菲健赞、赛诺菲巴斯德和健康药业。赛诺菲共有10万余名员工,遍及100多个国家,并在38个国家设有87家工厂。2016年,赛诺菲净销售额达338.21亿欧元。

(以上内容来自于赛诺菲中国官网)


 不一样的起步


和很多大型药企从医药起家不同,赛诺菲的起步源于传统企业的转型。


20世纪70年代,法国国有企业化工巨头埃尔夫·阿奎坦(Elf Aquitaine)遇到了发展困境,急需需求更多的发展方向转型。而医药健康领域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其关注点之一。于是埃尔夫.阿奎坦通过收购Labaz, Castaigne和Robilliart等制药和化妆品制造企业,正式组建了“Sanofi”(赛诺菲)的作为其公司。

赛诺菲成立之初只能通过传统药物的销售来进行造血。真正的起步应该是在科学家Fernand Eloy筛选出了噻氯匹定(Ticlid)之后。该产品最终在1978年被法国批准上市,Ticlid也因此成为赛诺菲史上的第一个创新药。

回过来说下赛诺菲的上市之路:在母公司埃尔夫·阿奎坦的帮助下,赛诺菲积极地业务扩张,并完全地吸收了Labaz、Parcor和Galor等公司,经过架构重组以后,于1979年在巴黎股票交易所独立上市。


至此赛诺菲的起步告一段落。


 多元化的扩张


真正让赛诺菲起飞的是其上市后的不断并购的多元化扩张和积极外拓市场。

1980年,赛诺菲与CM Industries的医药部门Clin-Midy进行合并,公司的规模扩大了50%。另一方面和其他制药公司联合成立合资公司,以便利用其他制药公司的渠道迅速扩大海外市场。海外销售额在1978-1982年间几乎翻了3倍。

话说赛诺菲是母公司埃尔夫.阿奎坦的多元化产物,自然自身在一定阶段也需要多元化的尝试,才符合其体内的基因。


1983年,赛诺菲收购了Ronchèse,获得动物保健业务;

1984年又在埃尔夫·阿奎坦的主导下,与集团另一家公司Rousselot合并,这是一家从事明胶研发生产的公司;

80年代中期以后,赛诺菲又收购了美国奶制品公司Dairyland Food Laboratories和大型作物种植生产商Dahlgren,以及法国植物转基因公司Barberet& Blanc。


多元化迅速让赛诺菲的营收从数十亿法郎猛增到了近145亿法郎。初始的国有药企已经有了大型跨国药企的雏形。

既然称之为药企,其药物研发本身还是不能拉下。

通过收购Choay和自建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其获得了多个新的产品线:例如低分子肝素产品线,艾滋病诊断设备等,同时积极拓展原有核心药物噻氯吡啶的美国市场。以期建立新的增长业务增长点。但是与20年前的药物上市机制不同,随着海豹儿(反应停事件)的发生。全球对药物上市和监管的机制越来越完善。药物要拓展新的市场也伴随着市场的严格监管而更加艰难。而随着噻氯吡啶的广泛使用其不良反应特别是心血管和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也不断爆出。居安思危,赛诺菲急于要寻找新的同类药物来巩固其核心市场,于是氯吡格雷正式闪亮登场。




氯吡格雷是由赛诺菲与百时美联合开发的新一代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用于治疗动脉粥状硬化性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血栓性并发症等。1997年在美国率先上市,凭借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上市第四年销售额就已接近20亿美元,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99.3亿美元的峰值,堪称现金牛。氯吡格雷的上市和后续其他拳头产品为赛诺菲带来了大量的现金储备,也为其后续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火箭式的蹿升

虽然此时的赛诺菲市场已经几乎遍布全球各大洲,但其市场开发大多借力本地企业,导致其本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局限,而20世纪90年代的药企正在上演制药巨头资产重组的高潮,短短五年时间里,交易金额高达数千亿美元。


彼时的赛诺菲还不是而今的世界级跨国药企。虽然手中哪有氯吡格雷、厄贝沙坦、,奥沙利铂和米格列醇也是非常被看好的产品,但其体量仍然远远不及跨国药企,自然其不安全感也在与日俱增。是委身下嫁,还是通过一切可能的办法壮大自己,赛诺菲选择了第二条路。


其先是找到了法国当时的第三大制药巨头Synthelabo,增加了抵御收购风险的能力,而后又在2004年利用前期多个拳头药物带来的现金,在法国政府的撮合下,强势逆袭,收购了当时法国最大的制药集团巴黎的安万特集团,组成了赛诺菲.安万特公司。

通过此次收购,赛诺菲真正加强了其核心的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领域的产品线。同时其安万特的核心业务之一疫苗业务(后整合为赛诺菲巴斯德)被纳入囊中,进一步让赛诺菲摆脱了其对核心产品氯吡格雷和厄贝沙坦的依赖。

(巴斯德实验室创始人)


在新世纪的前五年对赛诺菲是富有特殊意义的5年。除了实现和安万特的合并外,赛诺菲还不断收购、并购不断实现规模扩大。同时原母公司也彻底退出(埃尔夫·阿奎坦被法国政府出售,现为注明石油服务商道达尔)。而赛诺菲也真正的由跨国药企成长为巨跨国药企巨头。


之后的五年,在两家原有企业的核心产品的共同驱动下,赛诺菲的营收不断提高,正式进入全球药企前五,基本稳定在第四,并一度进入第三。最近的十年,安万特一直不断的完善自我,调整自己的内部业务,以防止调入专利悬崖。


2010

收购孤儿药巨头健赞集团,201亿美元;



2012

收购Newport Lab,增强疫苗业务,价格未透露;

收购载药技术平台Pluromed,价格未透露

2014

增持再生元700万股,持股比例增至22.3%,21.7亿美元;



2016

收购勃林格殷格翰保健部门,74.5亿美元;

2017

收购Protein Sciences,获得疫苗新技术,7.5亿美元;



2018

收购Bioverativ,获得长效凝血因子Eloctate和Alprolix,116亿美元

收购Ablynx,获得Patisiran在内的RNAi研发管线,48.5亿美元

其除了不断加强自己的疫苗业务之外,还将孤儿药这一早先不为人知的市场第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并不断开拓新的治疗方案,并在OTC领域屡有斩获,才有了如今的赛诺菲。


现如今的赛诺菲已经不再是原有的国有企业,而是富有科研精神,不断拓展新业务、新产品线同时熟练运营资本运作的创新性跨国药企。目前的药物研发管线已经有2/3被生物药所占据。

随着赛诺菲推出的新一代甘精胰岛素U300、重磅皮肤病药物Dupixent(dupilumab)和类风湿药物Kevzara(sarilumab),赛诺菲不但可以轻松抵消掉Lantus的销售额损失,还可保持其每年5%左右的增长率。

再此回顾赛诺菲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赛诺菲整体发展依靠着不断的资本运作,在不同阶段中由不断的借力,不断的进行业务调整。以便更好的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其后续的发展一直需要强有力的新产品来维持其告诉发展。从初期的噻氯吡啶到现金牛氯吡格雷、再到后续的通过收购和自身研发产生的的各类新品,都是赛诺菲不断成长的保证。


抗体药将会是接下来药物研发的新热点,而中国是这个新热点的聚焦点,中国不缺资金,现在的中国药企业深谙资本运作之道。

但如何在现金的保证下,保证核心的研发能力,研发人才是永远不可或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