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根本不存在?我们被骗了很多年?

 昵称32353910 2018-12-20

文 | 艺轩

我们大多数人在看待战争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能“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是一场有逼格的战役,一场能够被世人传颂的战役。但是在实际的战争中,没有一个将领会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和敌人选择正面交锋,所谓的以少胜多只是在人数的基础上描绘出来的故事罢了。为何呢?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带着一万人的将军和一个带着十万人的将军正面开战,在实力相当的条件下,你觉得谁会赢?当然了,也不是说人少就不能取胜,只是站在兵力原则上来说的话,以多胜少远比以少胜多更靠谱。

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根本不存在?我们被骗了很多年?

孙子像

孙子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之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要打一场包围战,那就必须具备有比敌人多出十倍的兵力方能万无一失,如果只是简单的围一层,那么势必会被敌人找到薄弱之处,然后趁机突围。所以只有将其围上三到四层,这样才不容易使敌人跑掉,但是这也会使得包围圈半径增大,也就需要更多的兵力。而如果你是要打一场进攻战的话,那么你就得具备多出敌军五倍的兵力,因为进攻实际上损耗是很大的,俗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正是这个道理。但如果敌军的兵力是你的两倍你要怎么办呢?可以攻打吗?

当然可以攻打,但是孙子说了,不是直接和他硬碰硬,这样会很吃亏,要将它分割成两段或者多段,一段一段的将它吃掉。也就是将其分成几段之后,在用多余敌军四倍的兵力去打他,这样的胜算就很大了。而后三句,也就是“敌则能战之,少之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所指的是,我军和敌军的兵力差不多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和他打,也不一定会输给他;但是如果我军的兵力太少,而敌军兵力强盛,我们就要选择“跑”,俗话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打不赢就跑,这并不丢人。而如果真的是我们和敌军的实力过于悬殊,那么就千万不能在遇到敌军就跑,而是要一老早就得赶紧跑。

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根本不存在?我们被骗了很多年?

古代战争

由此可见,就连孙子都提倡的是“以多胜少”而不是“以少胜多”,但还是有那么些人总是妄想着能够以少胜多,付出小代价从而赢取大胜利。其实这种想法说到底只是一厢情愿罢了,现实生活中根本很难实现。你想要获得大的胜利,你就得大幅度的投入,这是必然的,投机取巧或者是带有侥幸心理,几乎是行不通的。

但是,在战争中我们又如何使得自己的兵力超过敌军的兵力呢?要知道,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国力也会有所悬殊。就像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孙权一样,曹操兵多将广,而孙权确实兵微将寡。但是最终还是孙权大获全胜,曹操却差点丧命。单从兵力原则上看的话,孙权难道有所谓的“天兵”相助不成?

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根本不存在?我们被骗了很多年?

赤壁之战

在两军实力相当,且我军无法靠实际的兵力补充情况下如何获得多余敌军数倍的“兵力”呢?这个时候就得靠“行军”在局部形成优势来解决。毛主席曾经说过:“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得靠来回地穿插扯动,把敌人给扯散了。然后我军集中到一起,抓住分散出来的一股全数吃掉;吃掉这一股再去吃下一股,当然了,这也得具备一定的实力,否则也吃不掉。

所以,克劳塞维茨也说:“一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就足以打败任何优秀的将帅。”这实际上讲的就是兵力原则的——以多胜少。就算是出名的赤壁之战也是如此,在表面上,虽然东吴和刘备的兵马没有曹操的多,战舰也没有曹操的大,但是在此之前,东吴等人是做了何等的准备?又是如何的将曹军“分而攻之”?这些因素的集合才是造成曹操大败的原因,至于以少胜多的传奇经典,实际上就是人们口中所传授的故事而已。就像现在的营销案例中的营销策略讲的是如何的精准,效果是怎样的好,但是谁又会知道他每年都要投入几个亿的广告费呢?所以,看待问题不能单单看表面。

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根本不存在?我们被骗了很多年?

赤壁之战

秦国灭楚国的时候,秦王就问自己的大将军王翦需要多少兵马,王翦说要六十万,一个也不能少。秦王又问了自己的另外一个大将李信,李信说只要二十万。于是秦王便将攻打楚国的任务交给了李信和蒙恬,但是结果呢?大败而归。而这一次秦王再次问王翦需要多少兵马,王翦依然说需要六十万,秦王无奈之下就答应了。而王翦率领着这六十万大军大败楚军,一举拿下了楚国。

所以根据孙子的兵力原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投资越大,风险也就是越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