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里,人的正常死亡称“亡、故、逝、殁”。“死”则常常指人的非正常死亡。
自古忠臣无好死。一般说来,忠臣的结局大多是非正常死亡,只能用“死”来表示。
忠臣之“死”,有几种类型:英勇就义、鞠躬尽瘁、含冤抱屈、无可奈何。
试想:凡事一往无前,一马当先,冲锋陷阵,无私无畏,忠君报国,豪气干云,如此忠臣者,能不“血染沙场、马革裹尸”么?或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日理万机,夙兴夜寐,任劳任怨,不辞劳苦,为忠臣者,又如何避免得了“死而后已、油尽灯枯”?
忠臣的这两种“死”,贬义说来,叫做“短命”,褒义则称“英年早逝”。它往往引起广泛的叹息,寄予着整个社会对他们由衷的敬意。为忠臣者,虽说可惜,但以一已之生命,换来百世之赞美,也算值矣。
翻开厚厚的中国史,诸葛亮、魏征、文天祥、陈玉成、董存瑞、黄继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他们的“死”或顶天立地、舍生取义,或忠心耿耿、无怨无悔,都属于“英雄”的类型,被历朝历代作为楷模。
然历世之忠臣,最让人荡气回肠、唏嘘不已的结局却是令人辛酸、谓叹的。他们往往不是死在战场,不是死在岗位,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勇士,而是“煮豆燃萁,釜煎豆泣”,被自己用生命忠诚维护的“万岁老爷”处以极刑,蒙冤受辱,死得冤枉。
还记得伍子胥么?这位让吴国由小而大、由弱变强的功臣,仅仅因为说了一些让吴王夫差不高兴的直话,最后竟然死在夫差的“属镂之剑”下。为了表达对伍子胥的厌恶,夫差还把伍子胥的尸体放在鸱夷革中,任其漂浮江上,“死无葬身之所”。
从此以后,吴国有谁还敢象伍子胥这样,作一个忠臣?没有了忠臣,吴国之亡就成为了必然。
如果作个假设,把唐代的魏征放在夫差的手下,恐怕他的下场与伍子胥不会有什么两样;换句话说,如果伍子胥活在唐太宗时期,他也一定会象魏征一样功勋显赫、名垂青史。
“明君出忠臣,昏君失正义。”这是伍子胥的结局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数千年中国历史形成的一种定律。
从秦始皇算起,中国封建时代四百零八位皇帝,其中有240位皇帝在位时间不足十年。不是被杀,便是被废。皇帝如此短命的最大原因便是昏庸无能。在他们的手下,又有多少忠臣死于非命?
再想一想袁崇焕,这位被崇祯皇帝当成“叛国逆贼”的绝代忠臣,莫名其妙地被刚愎自用的崇祯凌迟处死。死之前,那么多的部下劝他反了,离开这个昏君,可他象当年的岳飞一样,就是抱着“愚忠”不放,无可奈何地放弃了自己本可以“光辉灿烂”的生命。
忠臣的不幸既是一种偶然,更是一种必然。偶然在时,必然在忠。
每一次读到这段历史,多少人含泪放下书本,迷惑不解。六千万人口的大明竟然被不足百万人口的满清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是什么缘故?
奸佞当道,忠诚不兴,除此以外,还能有什么解释?
袁崇焕死后,明朝就亡了。其实,每一位忠臣死得可惜的时候,往往就是社会道德沦丧、是非颠倒的时候,往往就是这个社会即将土崩瓦解的时候。由此可见,忠臣是一个社会的顶梁柱、一个民族的脊梁骨,忠臣的下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存在与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