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越春秋四谋士:消极的结局,没什么意义!

 yh18 2018-05-10

春秋故事,篇篇精彩。今天重读吴越春秋,颇有感慨。

自古历史,多是君王史,能人志士能青史留名者,也不过是君王的注脚。

吴越春秋四谋士:消极的结局,没什么意义!

这样的想法常使人情绪悲观,如果我们穷极一生,庸庸碌碌,百年之后,终于湮灭,之于后世,无甚影响,无甚记忆,那么何必来去人世间,意义何在?如果我们皆负使命而来,或建功立业,或著书立说,成为史书中的人物,不论主角或是注脚,被后人褒贬、评述功过是非,与我们而言,是否意味着使命达成,有了意义?

人生在世,要“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身是否有意义?意义是否只存在于别人的评述?

可事实是,评价别人是否活出了生命意义的人,大多数活的并没有“意义”。

什么是意义,为别人,还是为自己?怎样证明自己存在过,存在是否要被证明?

只有我知道,我曾经活过,这样可以吗?

“我思故我在”,我还在思考,说明我在。。。

闲言少叙,说说历史。

吴越春秋四谋士:消极的结局,没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不把吴王、楚王、越王当做故事的主角,我们把伍子胥、伯嚭、文种、范蠡当做主角。这四个人,是吴越春秋里的四大谋臣,他们位高权重,对国君的决策有极强的影响力。

伍子胥的一生概括起来就是两件事,报仇和报恩。为了报仇,他投奔到吴国,策划了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帮助公子光登上吴王位。推荐孙武为大将,率军攻破楚国,掘墓鞭尸。报仇的故事达到高潮。为了报恩,他一心一意辅佐吴王,力图争霸。夫差打败勾践后,变得自我膨胀,盲目的想要实现争霸的野心却忽略了越国这一潜在的威胁。伍子胥多次进谏,引起夫差极大地不满,最后被赐自尽。为了报恩,伍子胥搭上了自己的老命。

伯嚭则是一个纯粹的利己主义者。满嘴仁义道德,但仁义道德不过是伪装自己的武器,使其能够站在道德制高点引导舆论,影响决策者,从而实现自己意图。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能够救下与夫差有杀父之恨的勾践,能够借刀杀死伍子胥。国家存亡,于他是没所谓的。但是越国复仇后,当他自以为有功于勾践的时候,幻想着加官进爵享受荣华的时候,勾践却下令杀掉伯嚭告慰伍子胥在天之灵, 向越国众臣明示何谓忠奸。

吴越春秋四谋士:消极的结局,没什么意义!

文仲是一个善用阴谋阳谋的人。他自以为深懂人性。他有七条毒计,用以削弱吴国。只用三条,吴国就灭了。他把最好的木材进贡给吴国,夫差用木材建造豪华的宫殿;他把最美的女人西施进贡给吴国,夫差就专宠西施,荒废政事;他用大量钱财贿赂吴国众臣,众臣都为越国谋福利,独独伍子胥被杀。他把夫差研究的很透彻,对症下药,真就把吴国搞死了。但是他没有研究勾践。勾践复仇后,对文仲说,你有七条计谋,只用了三条,吴国就灭了,剩下四条怎么办?不如去地下继续给夫差用吧!于是勾践赐死文仲。深谙人性的文仲,即使明知“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的道理,还是天真的以为这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范蠡是个见微知著,因势利导的人。他不仅研究夫差,也研究勾践。他研究夫差,知道夫差是个顺毛驴,色厉内荏,妇人之仁,见小失大;他研究 勾践,知道勾践是个狼子野心,能屈能伸,能患难但不能共享福的人。他给勾践出主意,让勾践为夫差当垫脚石,让勾践为夫差尝 粪问诊,博取夫差怜悯以求活命宽恕。他待勾践复仇之后,主动请辞,驾舟遁去,免遭杀身之祸。

吴越春秋四谋士:消极的结局,没什么意义!

这是吴越春秋中最重要的四个谋臣,他们有不同的能力。伍子胥以忠臣自居,以为自己是忠臣,就可以言而无罪,可以坦荡荡直言不讳;伯嚭以能言善辩为傲,有能力颠倒黑白,便无视黑白;文仲以智谋称善,以为凭借智谋无双,自己可以长久的被倚重;范蠡以结果为导向,因势利导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有不同的秉性和价值观。伍子胥认为我说的是对的,是对国家有利的,就要说,就要做;伯嚭认为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伤害别人的利益或是国家的利益跟自己没关系;文仲以为只要我有能力,别人就会喜欢我,重用我;范蠡认为,一切都在局势中,局势变了,一切都变了,情境的力量最大,个人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局势和情境的附属品。

所以,他们有不同的结局。伍子胥死在忠言逆耳;伯嚭死在没有立场;文仲死在功成不退;范蠡没死,却脱离了这个局。

所以,你觉得四个谋臣,谁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呢?

作为谋臣,除了这四种结局,还有别的出路吗?

读完故事,我想说:

给自己一个意义吧,人总得为意义而活;忘掉自己的意义吧,有时这个意义挺没意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