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次讲到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失败后,彻底对日本失去了兴趣,要管理如此辽阔的土地,他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 革新政治 宽容宗教 发展经济 重视科技 下面就具体讲讲这四方面举措。 革新政治 上一篇已经讲过忽必烈的机构改革纵横四海——蒙古帝国(7)。机构改革同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让辽阔土地上的人民臣服。于是忽必烈将这些人们分为四等: 第一等,蒙古人。这包括原来的蒙古族和一些改叫蒙古人的游牧民族。他们只需要在国家打仗时出力就可以了,不用交税。 第二等,色目人。顾名思义,色目人就是眼睛是各种颜色的人,但不包括黑色。色目人主要是西夏人和维吾尔人。色目人要交税,但交的税会比较少。 第三等,汉人。汉人包括原来金统治区域内的的女真族、契丹族和汉族。他们要交比较重的税,但却不是最低一等。 第四等,南人。南人是原南宋统治区域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他们是是最低一等的。如果有人在街上打死一个南人,只要交价值一头驴的赔款就可以免除其他处罚。 宽容宗教 忽必烈创立的元朝的最大特点,就是宗教宽容。元朝有犹太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和平共存。万法归宗、和而不同,这世界最完美的状态是平衡,这人间最大的慈悲是宽容。 发展经济 先说说纺织。最早人们拿兽皮做衣服。人们渐渐从一种植物麻里搓出纤维,织成麻布再做成衣服。在那个时候,最完美的搭配是男耕女织,但是要把麻里面搓出纤维,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
棉花改变了人类服装与生活。棉花纤维饱满,弹性好,可以搓成纤维。但是,当时的技术要把棉花变成纤维还是非常累的一件事。直到黄道婆改良了纺织技术(黄道婆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这里由于篇幅原因,就不讲了),织布、做衣服变得轻松多了。棉花的纺织性非常好,而且贴身穿着很舒服,迅速成了主流。所以中国人是在元代以后才普遍穿上用棉花做衣服的了。 再说说瓷器。蒙古人手下有大批头脑精明的穆斯林商人,所以元代对外贸易十分发达。马蹄子踏到的地方,蒙古人带来的不只是战争,也有商品。那蒙古人的商品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青花瓷。宋朝时,人们想烧出带颜色的瓷器,但是由于当时的颜料都经不住高温火烧,只能做出单一色彩的瓷器。直到蒙古人从波斯带回了苏麻离青,将其上在瓷胎上,烧制成了举世闻名的青花瓷。关于青花瓷可以参阅拉拉以前的文章中国人的骄傲:瓷器——《麻辣历史课》笔记10。 重视科技 元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科技。蒙古人没有汉族的陈腐观念,总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忽必烈的时代,是个科学家辈出的时代。在这些科学家中,最出名的就是郭守敬了。
郭守敬是元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工程学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一年周期同现在的公历完全吻合,比欧洲早三百多年。郭守敬定制了一套观测天文的青铜器具,但可惜毁掉了,不过现在还有复制品存留。简仪的复制品保存在北京德胜门(就在拉拉上的小学附近)的郭守敬纪念馆,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看。 郭守敬还主持修建通惠河工程。通惠河把元大都城与通州的大运河连上了,通惠河不但解决了运粮问题,而且促进了南货北销,繁荣了元代的经济。 郭守敬拥有一位科学家的完美品格,是一个值得我们记住名字的楷模!愿科学之光,永不会消失在我们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 在忽必烈这个时代,人才辈出,欣欣向荣,但忽必烈之后几位元代皇帝荒淫无度,把原本蒙古人引以为傲的骑马射箭都落下了。蒙古人都不会骑马了,这简直是个笑话!纵横天下的蒙古人威风不在。 皇帝的无能加上元朝的政治体制,致使承相权力过大,蒙古朝廷内斗不断,帝国的末日也就到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