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人常见疾病——慢性脑缺血

 书山居士 2018-12-21

何为慢性脑缺血

老年人常见疾病——慢性脑缺血

慢性脑缺血是指大脑广泛性或局部性血液供应减少的一种状态。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常见的表现为头重、头晕、头胀、头痛、记忆力下降或注意力不集中等。这是由于长期的血管病变或循环障碍所导致的脑供血减少而引发的一系列综合症状。

慢性脑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卒中、血管性痴呆、宾斯旺格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有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人群中2/3有慢性脑缺血病史,在50~65岁人群中约50%有慢性脑缺血病史,45~50岁人群中亦存在25%的慢性脑缺血。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肠道菌群变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代谢综合征等是导致慢性脑缺血主要的危险因素。

慢性脑缺血的人群可能有一种或多种不适的症状,如头痛、头晕、头昏、头胀、头沉、全身疲乏感明显或局部不适感等,部分可能有肢体麻木或无力、耳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大小便控制能力下降等情况。绝大多数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异常,常以失眠为主,如入睡困难、多梦、早醒、再入睡困难、日间思睡、夜间失眠等。还会存在情绪改变,多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神情淡漠、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等,部分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

慢性脑缺血的治疗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常常注重对于危险因素的预防,包括对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吸烟等的防治。另外针对脑内外动脉狭窄、脑小血管病变和脑白质疏松等病因会进行手术治疗。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常用的西药有倍他司汀、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前列地尔注射液、丁苯酞、尿激肽原酶等;增加脑血流的药物有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剂等,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中医药治疗

中医学中并没有与“慢性脑缺血”相应的病名,但结合其临床症状表现,本病应归属于“眩晕”范畴,也散见于“不寐”“痴呆”“郁病”等疾病中。其病因病机复杂,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及年老内伤虚损、脏腑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最终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机升降失职,痰湿内阻,浊气上逆,瘀血停滞,或肝肾亏虚,脑窍失养。其病机分虚实两端,以气血亏虚、肝肾亏损、髓海不足为本;以气机升降失职、浊气上逆瘀阻蒙蔽脑窍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现代中药养血清脑制剂组方当中,君药当归、川芎、白芍,臣药熟地黄四味药为中医传统名方四物汤,具有补血、活血的作用,佐药为珍珠母、夏枯草、决明子、钩藤、鸡血藤、延胡索,可以起到活血通络、平肝潜阳的作用,使药为细辛,具有通窍止痛的作用。

因为慢性脑缺血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生活中患者往往没有给予重视,长期处于慢性脑缺血状态可使脑组织产生慢性缺血,进而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等,患者生活质量会逐渐下降。为了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也要予以充分重视。老年人平时穿戴要宽松得体,情绪要保持乐观,同时还应注意劳逸结合,运动适度,可以坚持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锻炼方法。一旦临床诊断为慢性脑缺血,患者就应坚持用药治疗,对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控制,采取多种手段改善症状,控制其发展。从根本上延缓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做到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

来源/《中国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