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体质表现多见形体怕冷,不怕热,经常腹痛、腹泻、大便不成形、月经不调、手脚长年冰冷、四肢关节酸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面色发白、发青、发灰、发黑、发暗,此类寒湿体质者多由于阴寒内盛、水湿内停,导致的阳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 寒湿体质论述《黄帝内经》将阳气比作天上的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了太阳,则万物凋零。中医把“阳气的有无”视为判断“生命是否已经死亡”的唯一标准。阳气就是人体脏腑功能的统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类似于现代医学讲的机体“新陈代谢”。不同的脏腑组织,有各自相对应的不同的脏腑功能,如心的脏腑功能,在中医即心阳;肾的脏腑功能,在中医即肾阳。人尚有一口气在,生命就还有一线希望。《扁鹊心书》指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硫磺第二,附子第三”,这其中灼艾就是艾灸。尽管阳气关乎着人们的生死,人们却因为无知而尽情地摧残着人们本就微弱的生命之阳,以至于今天人们“猝死不断”。 阳气是生命动力,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阳气是驱散寒湿的能量。自古以来就有百病皆有寒作怪,怪病多寒,女性多寒的说法。寒湿之邪是人类健康的阴霾,是改变体质主要因素。《黄帝内经》把人体体质按照阴阳含量的多少划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类,并根据其其态不同,判断其筋骨气血各不等的观点;《伤寒杂病论》将人划分为强人、羸人、盛人、瘦人、虚弱家、亡血家、汗家、酒家、淋家、湿家等类型。不论什么体质遇到寒湿之邪都易于将体质转为寒湿体质,或局部寒湿滞留,或形成两种以上的体质类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的优越,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娱乐,饮食多偏寒凉,穿着更单薄,心理压力沉重,导致能量透支,体质改变。原来即使是热性体质慢慢也变成了寒湿体质,寒湿侵袭人体,在体内停留,导致气血不通、经络不畅,损伤人体五脏六腑阳气,致脏腑功能失调,或形成上热下寒的体质,从而改变人体机能状态,导致人体各系统出现功能失调,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影响人们的健康。 寒湿体质的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