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庭院植物原来长这样!

 清虚堂 2018-12-21



汉代庭院植物的配置



1、规则式的庭园植物


  图1是出土于河南郑州的画像砖《庭院》


所描写的庭院的植物配置状态都给人以排列有序的感觉。这些一排排呈直线形的、距离相等的树木或沿着墙面依次排列,或在道路两侧等距离分布。犹如伫立在庭院中的一排排秩序井然的警卫队,守卫着豪华的庄园。在其他一些同样出土于郑州的画像砖上,描写的也是建筑与植物配合的画面,在这些画面上,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树木在画面中是十分突出的,相反,建筑则处在相对“从属”的地位。在视觉形象十分突出的树木上,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们的集体“优势”,也就是说,它们的视觉魅力主要是通过他们以整体有序的、成排的组合形式来使观众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成排的树木,每排都有数株一模一样的树木组成,形式感极强,进一步强化了树木配置的序列化意识。


 这些图片,颇似我们今天的园林景观规划图的局部,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形式——整齐有序,反映出汉代庭院植物配置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这种植物的配置方式与我们今天的大型庭院的植物配置形式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也与西方传统庭院或园林中植物配置追求整齐性、规则型、几何图案形式等特点有着鲜明的一致。班固在《汉书.贾邹枚路传》有关于行道树的记载:秦始皇时,“为驰道于天下,东窮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50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种植行道树是周代就有的制度,它表明道路之所在及其距离。那时种的树主要是桑梓,而秦代则是青松。由于青松夹道,使驰道显得更加壮丽。”汉承秦制,汉代也会有更加壮观的行道树。我们从上面的画面中树木为松柏、以道而植、等距离整齐排列的特点反映出汉代庭院植物整齐有序的配置形式与当时和前代的行道树排列形式的共通性。

 

2、种类丰富


  图2 四川德阳画像砖


从这幅图片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位于庭院内、大门左右两侧配置着两种明显不同的植物。画面右侧是一棵婀娜多姿的垂柳,左侧则是一棵阔叶的植物,风采各异、相映成趣,使整个庭院统一而有变化。它们的上面还有鸟儿安居、嬉戏,使整个画面更富有生活情趣。



  在现存汉画像砖、石画面中,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与建筑物协调、搭配在一起。如桑、榆、枣、橘、萩、梨等。这种现象的产生首先与汉代政府重视环境建设,特别是重视植树有关。在汉代的历史文献中多处出现皇帝劝民种树的诏令,如汉景帝“后三年春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失其始终……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在这个诏令中,汉景帝把农桑和种树说得比黄金珠玉重要的多。正是由于汉代长期大规模的植树活动,才形成树木品种丰富的状况,才导致汉代庭院中点缀的植物种类的丰富性。


3、与建筑形体相得益彰



    图3 出土于河南唐河


画面上面描绘的是三个建筑及其植物配置的情况。三个建筑物都是以高高耸立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建筑物之间的植物五棵树木亭 亭玉立,风格协调一致、相映成趣。把汉代贵族豪华、高大、排场的庭院构建模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很多画像砖、石中还可以经常看到类似的画面,如:一幅出土于河南郑州画像砖,更是把汉代贵族庄园豪华、高大、排场的庭院构建模式展现的入木三分;画面中两个高高耸立的汉阙中间醒目地竖立着一棵高大的乔木。这棵树直立、高大、茂盛,恰如其分地衬托出左右两侧高耸云端的、挺拔的汉阙形象,两者配合,相得益彰。 

                                                                 

 在造型艺术中,统一、协调是至关重要的。在众多的关于建筑与植物配置的汉画像砖、石的画面中,我们皆可以看到植物的形体与建筑形体的艺术风格“琴瑟合鸣”。可见,汉代在植物与建筑的形式美的统一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宝贵的经验。


4、自然式的庭园



图4 出土于成都市郊


 “彭一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的住宅建筑,拥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带来良好的日照条件,栽培花木点缀环境,创造与自然接触的优越的户外环境……”例图的两幅出土于巴蜀的汉画的画面里,我们仿佛可以亲临其境,呼吸到大自然的“自由”空气。在图4(出土于成都市郊)画面中,围固、形成住宅庭院的院墙已经消失,但它 依 然是人们生活活动的场所。在一座四面空透的亭状建筑下面,四个悠闲的人正在兴致勃勃地进行着六博游戏。他们呼吸着清晰的、流畅的空气,建筑物后的左右两边分布的是姿态优美的树木,兼有鸟儿嬉戏其间,其环境是何等生态、何等惬意!这些画面是否就是古代文献里所记载的“汉代有些贵族和富豪建造的富于自然风景的、养着奇兽珍禽,培植着各种花草树木的林”呢?



    图5出土于成都土桥的画像石


 图5出土于成都土桥的画像石画面更是具有生态意义,三座形状各异的建筑,似乎坐落在天然的生态田园之中。数株秧苗、几杆曲桑,环抱着建筑,浓厚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画面右下方有一个老妇在田埂上专心致志地织布,她的旁边一位农夫正在拿着农具,忙活着农活。画面的左下方一叶横舟和它的右上方的由几根立柱支撑着的房屋——由一排排柔软的秧苗、两株弯曲的桑树、一棵曲直相济的大树伴映衬下水上的“空中楼阁”,似乎在诉说着别样的水乡情怀。画面上部的两个巨型建筑的中间有一棵高大、笔直的棕榈树,与直线感的较强建筑相映成趣。植物的曲、直,高、低相互陪衬;大、小,刚、柔既相互对比,又互为依存。这种较为理想的生态化、田园化的境界的营造主要取决于建筑与植物合理又富有创意地配合。


 中国古典园林“树木栽植要聚散起伏、错落有致。……既要追求模拟自然的形似,又要把自然的气韵反映出来。”在画面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地势的高低变化、田埂的曲、直分割也是形成该画面生态化、田园化的重要因素。总之,地理、植物、建筑三者有机、合理配合,才能塑造出生态化、田园化的人文意境。同时也真正达到“中国古典园林植四季之花木,以尽览四季风神;藏有限柔水,纳春露、夏雨、秋霜、冬雪四时之有情”之境界。


 “诗意居住,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执着追求的目标,中外概莫能外。而对中国人来说,最能容纳诗意居住理想的代表空间则是中国园林。中国的园林与西方的园林,两者的目的与出发点均不同——中国园林是一种集游览、居住于一体的诗意居住场所,园林内在于住宅而不可分割;西方园林则自始至终是作为一种单纯独立的游览环境存在,它外在于住宅。”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社会高潮的汉代,不仅具有“茫茫云海间”、“长河落日圆”的博大与浪漫气势,并且还具有对“诗意居住”的执着追求。汉代的庭院植物配置的形式美、物种的丰富性、与建筑的构建形式的相得益彰等方面的可贵经验,以及汉代庭院植物的配置向自然化、生态化、艺术化等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配置形式的可贵的探索,对于我们现在的人居环境的绿化、美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责任编辑:素沛

联系微信:shufav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