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板桥精品兰竹图

 来来永胜 2018-12-22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的领军人物,在市场上,其画价一直高过他人。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竹石图》为郑燮着力之作,画面上修竹挺立,长短有殊,或作左倾,或作右倾,虽各自独立,却顾盼有情,用笔遒健圆劲,极疏爽飞动之致。竹后巨石耸立,以中锋勾勒,笔致瘦硬秀拔,皴擦较少,而神韵俱足。竹子用浓笔,石用淡墨,浓淡相映,妙趣横生。总观全局,气势俊迈,风神肃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概。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府属兴化县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丙辰(1736)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历时12年,在职期间,勤政於民,因得罪豪绅而罢官。郑板桥的书法与绘画一样,具有狂草的意趣,他初学黄庭坚,融入兰竹笔意,揉合草、隶、篆等书体,自由挥毫,章法别致,人称“板桥体”。

他画兰竹,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郑板桥以诗、书、画的卓越才华被世人称为“三绝”,而绘画又是“三绝”中最为突出的。他一生的画题只有兰竹菊石几种,而又以兰竹为最。经过他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从而使他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曾说:“三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学习传统而又反对泥古,师从自然,这也正是他的作品中透有灵气的根本。他的作品富有思想性、创造性、战斗性,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较好地统一了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板桥风格。

郑板桥认为“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应“慰天下之劳人”。在创作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他画竹不拘泥于成局之法,而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为“手中之竹”。其画兰,用焦墨挥毫,以草书的中竖长撇法为之,脱尽时习,“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他的兰竹画是寄托思想情绪和抒发胸臆的途径,是他身处逆境中所持坚韧性格的写照。清诗人蒋士铨有诗赞郑板桥的画:“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郑板桥诗书画皆精,他的画学徐渭、八大山人等,尤其擅长水墨写意,兰、竹、石为其代表作。郑板桥作画强调的是“入世”精神,他认为“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绘画给人以审美愉悦,应“慰天下之劳人。”在创作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他画竹不拘泥於成局之法,要会心深神,写出竹子的君子豪气,不为俗屈的凌云之志,为竹传神,为竹写生,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後变为“手中之竹”,竹成为寄托感情的化身。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键的兰竹为著称,尤精墨竹。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画竹“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被世人视为他自己的人格写照。画石则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再作少许横皴便成,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其作品无一雷同,莫不赋予它们性格和生命。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