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名家 |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郑板桥

 来来永胜 2018-12-22

他是诗书画界的怪才,连皇上都对他刮目相看;画竹无人能及,穷得靠卖画为生也依旧不卑不亢,风骨犹存。

 

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却直到49岁才得到一个七品芝麻官,又因拒绝奉承,丢了乌纱帽。

 

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却大彻大悟“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此人就是清朝第一怪人,身居“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绘画深受沈周、陈淳、徐渭、石涛、朱耷等人的影响,注重个性发挥,善于运用水墨写意技法写出物象的形神,抒发情感,把传统的写意花鸟画发展到新的高度。


20岁(康熙十二年)中秀才,40岁(雍正十年)中举人,44岁(乾隆元年)中进士。


郑板桥走上仕途后,虽然一直都是在范县、潍县这些小地方担任芝麻小官,但他毫不含糊,尽忠职守,体察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郑板桥一生以小人物自居,说自己是俗人里最雅、雅人中最俗,他大半生都以卖画为生。后人评价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艺术成就


书法艺术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绘画艺术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



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清人蒋士铨说:“未识顽仙郑板桥,其人非佛亦非妖”,他不是庄严的佛,也不是乱世的妖,而是一个顽皮的神仙,是那领异标新的二月花。


郑板桥行为怪、脾气怪、性格更怪,如果说不随波逐流是他的个性,那么不同流合污,便是他的态度。怪人,亦可爱。



纵观郑板桥一生,有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等诸多不幸;也有因做官清廉、表里如一而在官场上的处处碰壁;即便沦落到扬州卖画,依旧风骨犹存、特立独行。


命运坎坷、官场失意和人生起落,让他悟到了人生真谛: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能做的事尽力做,做不得亦不勉强,是为心安。因此,他的晚年生活过得恬淡而温馨。闻香品茗、兰竹相伴、良友来往,于书画中自由驰骋。



他说:“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俱见烟水平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