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君康2010年书画作品之六:水墨兰草《一池新墨生吟思》安君康书画作品选 2010-01-17 22:15:48 阅读264 评论43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作品名称:《一池新墨生吟思》 规格:48*90cm 备注;已收藏 收藏者:山西榆次 郑先生
郑板桥的书法绘画艺术(资料整理)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郑燮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擅画竹、兰、石。又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他的诗、书、画,人称为"三绝".生平狂放不羁,多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行动,被称为" 扬州八怪" 之一。终老扬州。郑燮所作诗,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悍吏》、《私刑恶》、《逃荒行》、《还家行》、《孤儿行》、《姑恶》等篇反映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现实意义。《悍吏》、《私刑恶》、《逃荒行》、《姑恶》尤其写得深刻生动,令人触目惊心。《悍吏》中写道:" 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 《私刑恶》写道:" 一丝一粒尽搜索,但凭皮骨当严威。" 其他如《扬州》、《绍兴》、《燕京杂诗》(其一)、《自遣》、《游焦山》、《野老》等,也能自抒所见。表现真率性情,大量题画诗都有寄托。他诗歌的特点是,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郑燮的词多写景状物以及酬赠之作,也有一些佳篇,如〔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瑞鹤仙〕《渔家》、〔瑞鹤仙〕《田家》等,多写及百姓疾苦,语言风格接近于他的诗。其散文风格,真率自然,富有风趣,《家书》传诵尤广。 清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 扬州八怪" 的主要代表,以" 三绝诗书画" 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 读书、教书" 、" 卖画扬州" 、" 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 作吏山东" 和" 再次卖画扬州" 五个阶段。 板桥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 郑板桥是一个卓越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书法、篆刻诸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诗书画印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一般称之为“四绝”。 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他画兰石,也与别人不同:“兰叶用焦墨探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清代学者像传》,既撤撒得开,又收得拢,未开、初开、半开、全开的兰花;山上、岩下、石畔、盆中的兰花,他都画。“画石亦然,有横块,有竖块,有方块,有圆块,有欹斜侧块”,既有细皴,又有乱为,有时甚至用畅笔酣墨画“一笔石”。 板桥的书法,风格奇古,他“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褐,刻意搜求。”终于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板桥体。他的书体自称“六分半书”,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以真、隶为主综合起来,加入兰、竹笔意,是多种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有机结合。这种书体有架势,有笔力,金石味很浓,圆润古秀,雄浑峭拔。 板桥的书法,曾被人誉为“乱石铺街”,骤然看去,大大小小,歪歪斜斜,疏疏密密,不方不正;但仔细看来,就会发现它是一气呵成,行款活泼自由,排列穿插得十分灵巧别致,浑然一片玲珑,气势俱贯,妙趣横生。 板桥的印章,也生动有趣。《桐阴论画》称他“善刻印,笔力朴古”。其印章精致又别具一格。表现他经历的有:“康熙穷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土”;表现他志向的有:“心血为炉熔铸今古”、“富贵非吾愿”、“郑为东道主”、“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艺术上他情愿做“青藤门下牛马走”;书体是“六分半书”。这些印章非常切人切事。把他的身世、爱好、性格、志向活灵活现地描刻出来。 诗、书、画、印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历代许多知名文人、艺术家都曾尝试将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郑板桥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成就。他抓住诗、书、画、印中相通的东西,提出了“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的说法。“真气”指爱憎分明、富于正义感的品质和气度,这是艺术家最可宝贵的素质:“真意”就是肝胆相见、助人为乐的真挚的思想感情:“真趣”则是艺术创作形式上摆脱绳墨,立意标新,独创一格,使作品形神俱备,堪称回味。据此“三真”,将四体熔为一炉,相得益彰,形成诗、书、画、印和谐统一的完美的艺术形式。 郑板桥画以有题而名贵,题亦以有画而妙趣横生。题诗跋文布局灵活变化:或以画为主,题诗为辅;或字画各半;或一反常规,题多于画,甚至一幅画中,画只占一角,而题跋倒占主导地位,被誉为著名的“郑长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