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民指的是蚩尤的族人,百姓指的是什么?怪不得后世都称百姓

 坏小子逗你玩呢 2018-12-22

原标题:黎民指的是蚩尤的族人,百姓指的是什么?怪不得后世都称百姓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古代人民称为“百姓”并不是因为《百家姓》,因为《百家姓》成书于宋代,可宋代之前早就有了“百姓”的称呼,是“百姓”在前,《百家姓》在后。

而“百姓”这个统称又通常与“黎民”放在一起,电视剧中我们没少听到过“黎民百姓”的称谓,但这个词出现的时间是在春秋时期,在春秋时期之前,“黎民”和“百姓”乃是两个分开的词,代表的是两种人。

许多人都知道,“黎民”一词出自上古时期的“九黎族”,也就是蚩尤的族人后代,据《山海经》中记载,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共同打败了蚩尤,而蚩尤的族人来到炎黄部落后被称为“黎民”。

然而“黎民”这个称呼在当时并不雅观,因为蚩尤的族人是以战败的“奴隶”身份被称为的“黎民”,这个带有阶级区别的词汇直到春秋时期才告一段落。

可想而知的是“黎民”代表着蚩尤的族人后代,那么“百姓”自然代表炎黄部落的民众,那为何要用“百姓”的称谓呢?

其实炎帝和黄帝之间的联盟并不牢固,打败蚩尤之后两个部落很快便发生了冲突,最终黄帝打败了炎帝,统一了两个部落,而当时的部落都是由氏族组成,炎黄两个部落加起来大约有一百多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各有自己的姓氏,所以炎黄部落的族人被称为“百姓”。

西周的奴隶制社会时期,“百姓”一直都是贵族的象征,而这个时期的“黎民”有的是自由身,有的则是奴隶,总得来说“黎民”和“百姓”完全是两个对立面。

但春秋末期这种对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宗族世袭制度被破坏,“百姓”的地位大大降低,他们中的许多人的地位下降到了“黎民”的行列,也正是因此“黎民百姓”成了后世的统称。

然而“百姓”这个词至今我们仍让沿用,但“黎民”单独拿出来的话却很少有用的地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相传“九黎”之所以被称为“九黎”是因为由“九夷”的相似音演化而来,而“九夷”是伏羲的九个后裔支族,一直生活在东方,我们肯定听说过“东夷”。

上古时期这九个支系活跃在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一带,直到一千三百年后蚩尤的出现,有一种说法是蚩尤是炎帝姜黎的后人,他带领自己的族兄兼并了“九夷”成为了九黎国的国君,因此他的部落融合了炎帝姜黎的后代和伏羲的后人。

还有一种说法,在阪泉之战中炎帝姜榆罔战败,九黎族被一分为二,一部分追随炎帝迁往潞国,而另一部分追随蚩尤仍在原来的驻地,两支后裔中都以“黎”作为姓氏符号,形成了彝族中的黎氏。

而伏羲的一支后裔中,经过不断的繁衍成为和华夏众多民族中的“汉族”,并且不断壮大。

结合种种说法,我们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一个猜测,炎帝本就是九黎族人,也就是伏羲的后人,而黄帝赢得胜利之后,事实上炎黄部落也有一半的九黎人,也就是伏羲的后裔,在炎黄阵营的人后来统称为“百姓”其中包括那部分九黎人,而蚩尤部落的九黎人后来则被称为“黎民”。

后炎黄子孙中发展出了华夏最主要的民族“汉族”,追随蚩尤的九黎族人则发展成了其它的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等等都有有关九黎的传说,作为华夏民族的主体,自然沿用的是“百姓”的称呼,即使后来黎民和百姓不分彼此,也习惯性的用“百姓”称呼。

从中也可以看出,华夏所有民族都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因为追根溯源,我们有着同样的根,不管黎民还是百姓,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伏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