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瀛行脚——正仓院唐物展/上

 zdjphoto 2018-12-22

一、正仓院之保存

正仓院,位于奈良(原平城京)大华严寺(俗称东大寺)主殿后。为唐时构建之杆栏式大木造仓库,历经千余年风剥雨蚀,保存至今,完好如初,令人慨叹。

日本战国时代也曾兵燹相迫,东大寺主殿后一处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今荡然无存,唯见础石成列,可为明证。流浪之饥民也曾露宿于仓库之下。然,终不敢登仓窥伺唐物。敬畏若此,有如神照。

观日本保存之文物,皆如初见。礼乐、法物、金玉、彝器,自当不在话下。然,针头线脑,残砖断瓦,也能一视同仁,委实难得。感佩之余,莫不叹服!

正仓院藏-

残破的网袋(装水晶球用)


平安京东寺天皇御所-

残断瓦当等做庭院点缀

复观书画,亦然。但入彼境者,亦不敢稍加丝毫之钤章、题记。

京都大德寺藏-

南宋猿鹤观音图

二、文物展背后的文化博弈

明治维新后,中日两国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频频交锋,互有攻守。试举两例:

故宫分院文物库房旧影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行政院借英皇加冕典礼之契机,从故宫分院(今朝天宫所在地)调集80箱精、贵、轻、巧之文物,在伦敦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叹为观止的文物在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同时,日本的所谓“中国文化源于日来说”国际引为笑谈。日本驻英大使亦因此而受到处分!

第1回正仓院展入馆劵

(昭和21年)

1946年,日本向全世界正式开启了正仓院唐物展(此前的唐物晾晒非高等官员及专门研究家,不得拜观),以期借助这种文化活动,从世界政治舞台的死角,扭转乾坤。欧美各专门学人之东游日本者,莫不以一观正仓院为荣幸!至今已是第69回,正仓院之唐物,在赢得全球好评的同时,日本也享受到了爱屋及乌的礼遇。

三、博物馆之文化财

文物,之所以在日语中被称为“文化财”,或源于《大学》之“德本、财末”。此等“以财发身”的见识,使得日本的文化产业及产品在全世界都首屈一指。

以小涛之愚见,其设教之法有三:

1用地。岛国地势逼仄,人口密集。与其说是繁华,不如说是拥挤。然,博物馆等处,却每每占地开阔。

奈良国立博物馆,更像是一个没有围墙的点缀着几座古建筑的绿地公园,与大阪道顿崛之类的经济场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会让民众产生心理落差,继而决定了博物馆及文化财在日本全体国民心目中无尚崇高之地位!如今的“正仓院展”已然成为了全日本的文化盛典。

2展陈。每年的正仓院唐物展,都会在全世界大张旗鼓、铺天盖地的宣传,而实际展出之文物却寥寥无几。今年的展品仅58件(套)!!!作为一个从小在博物馆玩大的人,实难想见,究竟怎么个布展法???

整整一层楼,分成4大展区,2000多平米,人如潮涌,排队40多分钟……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个3-4米长的大独立柜,正中间竟然只摆放了一柄长不盈尺的小刀!!!

正仓院藏-

沉香把玳瑁鞘金银装刀子(16.1厘米)

My God”未出口,我恍然大悟——这就是日本的文化自信!!!

3文创。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既是商品,又是礼品。各种美,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实用,让人爱不释手;各种图书,让人裹足不前……观展1小时,购物又半天。

文创,不仅是有形的器物,更是无形的价值导向。营造饥渴消费心理的,不仅是如织的人流,更有望眼欲穿的好奇心、求知欲。

君可知:要想遍观正仓院之唐物,得一次不落,连续看30年!!!

特别鸣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