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富春山居图画,寻访黄公望隐居地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8-12-22

 秋暑炎炎的八月,我开始了筹划已久的沿富春江——新安江一线的人文山水旅行。从杭州出发,第一站我来到的是富阳庙山坞——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结庐隐居地。

走进富春山居图画,寻访黄公望隐居地

说起黄公望,自然会提到《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字子久,中国绘画史上“元四家”之首。少逢乱世,青壮年热衷仕途,作二十多年小吏,升迁在望时受牵入狱。出狱后静虑苦思十三年,皈依全真道教,号“大痴道人”,七十岁时在富春江畔结庐隐居。终日徜徉在风景秀丽的富春山水之间,做一个悠游自在的草民。79岁时开始创作后来举世闻名的《富春山居图》,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走进富春山居图画,寻访黄公望隐居地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取材富春江初秋之景,纵33厘米、横848厘米,历时三四载方成。画中,溪山深远,峰回路转,沙町平渚,云烟掩映;亭台桥舍,疏密有致,渔舟棹钓,悠然自得。用墨不事雕琢,浑朴天成,是元画的代表作,被誉为“画中兰亭”。

黄公望村在富阳的郊外,距离杭州市区30多公里,传说是黄公望晚年隐居并作《富春山居图》的地方,现在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景点距离江边公路有一公里,开发商看上了这里的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和黄公望的文化商业价值,到处都在建设着高端别墅区。昔日的隐逸文化和出世精神早已被商业气息所取代。假若黄公望今天还在这隐居的话,估计一定会找房搬家了吧。。。

走进富春山居图画,寻访黄公望隐居地

景区里人为的痕迹很重,典型是那种附会名人而新造的景点。唯独有一个上面写有“元高士黄公望结庐处”的牌坊,还有一点年代感。所谓黄公望茅庐的地点,也只是根据推测的大致位置。宁静幽深的黄公望茅庐更加是牵强附会的再造品。即使这样,当我身处黄子久隐居过的大山深处,听闻山溪潺潺,松风瑟瑟,我还是感悟到了几百年前黄子久笔下的山水精神和隐逸文化。

走进富春山居图画,寻访黄公望隐居地

黄公望一生坎坷,本名陆坚。幼年时父母双亡,过继给一黄姓人家,才改名黄公望。中年时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后被人诬陷进了监狱,出狱后看破红尘皈依了全真道教派,道号“大痴”。游走于杭州一带以算卦为生。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从懂得认识自我开始的。看破红尘的黄公望不再讨好谁,也不再将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人、无聊的事上,他过极简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是在他50岁的时候,他开始学习画山水画。

黄公望70岁的时候游走到了富春江畔的庙山坞,便就此结庐住下,遇到好景就停下来画,心随念走,身随缘走,在他删繁就简的人生里,所到之处皆为风景。在他79岁的那一年,他开始创作后来举世闻名的《富春山居图》每天天一亮,黄公望就戴着竹笠,穿着芒鞋出门,沿江走数十里出去采风写生,风雨无阻一画就是四年。

走进富春山居图画,寻访黄公望隐居地

当黄公望将《富川山居图》画完,他长舒一口气,重重将笔扔入江中,长吁一声:我完成了。随后,他悄然在画卷题字,举手将自己用了全部生命完成的《富春山居图》,赠予无用师弟。四年的呕心沥血,黄公望毫不在意,与其获取浮名,不如一场君子之交。

一年后,黄公望长笑而逝。至今依然可以想到,六百多年前,一位元朝的老人离世,在离世时,脸上一定面带微笑无比安详,他的一生毫无遗憾地走了!

走进富春山居图画,寻访黄公望隐居地

今天,学会了如何生存的我们,却远没有学会如何生活。其实,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事情,对于我们和别人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黄公望就是这样的人,他只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关心、倾注的百分之一的美好事物上。

走进富春山居图画,寻访黄公望隐居地

和普通人相比,黄公望也许是苦闷的,没有灯红酒绿,也没有推杯换盏的声色犬马,而人的生命中最承受不起的不是劳苦、不是疲惫,而是轻浮,轻浮得没有生命的重量、没有生命的价值。

黄公望也是幸福的,在这副“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画里,他找到了整个世界

走进富春山居图画,寻访黄公望隐居地

离开黄公望的茅庐,在路边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花,而我这个花盲竟然神奇的叫出了它的名字——曼莎珠华(彼岸花)。传说这是一种生长在冥界,生生世世花不见叶,叶不见花的苦恋之花。

不知道它为何盛开在这里,难道又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前世和今生的故事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