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斯曼帝国五百年(十九)

 陆一2 2018-12-22

海洋战略的放弃

在地中海确立霸权地位的奥斯曼帝国,在波斯湾、红海和印度洋海域却无法与海洋强国葡萄牙抗衡。苏伊士的造船能力有限,奥斯曼苏丹的麾下也很难汇集大批有经验的船员。奥斯曼帝国调整政策,在波斯湾设置了拉弗萨行省,在红海沿岸附近设置了也门行省和埃塞俄比亚行省,在牵制葡萄牙的同时,努力确保船只卸货后交易路线的安全。葡萄牙也不得不吞下主要港口被奥斯曼帝国威胁的苦果。1560年代以后,双方在红海沿岸势力均衡,没有赢家。

在海权日益重要的时代,奥斯曼帝国向阿拉伯地区扩张,以确保印度洋的出海口,但代价是巨大的,最终不得不放弃进一步的海洋战略。奥斯曼帝国在东地中海取得霸权,主要依靠的是伊斯兰教的海贼集团,向印度洋扩张,却面临着人才匮乏与经验不足的问题。

皮里·雷伊斯留下的地图还显示,为奥斯曼帝国服务的人才中包括当时世界一流的技术人员。但是,他们经验不足,无助于帝国向海洋发展。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只能担当陆上作战的后援救护,帝国的统治者没有考虑以海上贸易引领国家发展。奥斯曼帝国虽然是陆上强国,但却始终无法成为海洋强国。    

 

对萨法维王朝的战争

战争的特点

在苏莱曼一世的时代,西方的哈布斯堡家族和东方的萨法维王朝是奥斯曼帝国的两大劲敌。然而,作为帝国的威胁,萨法维王朝与哈布斯堡家族还存在不同:

第一、萨法维王朝的威胁既是国际问题,也属于国内问题。在安纳托利亚生活着亲萨法维王朝的突厥系凯兹巴什游牧民。他们的地位非常微妙,看上去是在通过表达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不满而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奥斯曼帝国在查尔德兰战役中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是,与萨法维王朝的关系依然是个难题,一些不满分子联合起来,支持和利用凯兹巴什游牧民,给奥斯曼帝国在安纳托利亚的统治留下了不稳定因素。

第二、萨法维王朝的作战方法和欧洲各国不同。依然以游牧骑兵为主力的萨法维王朝的军队机动性非常高,在山岳地带能够快速移动。拥有高效能火炮、大规模移动的奥斯曼军队的所在地暴露在明处。而萨法维王朝的军队则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奥斯曼军队所到之处、望风而降,而一旦脱离大部队,则很有可能被突然出现的敌人复夺城池。骑兵之间的争夺战,萨法维王朝居于上风。这类消耗战,在漫长的边境线旷日持久的进行。和“外交交涉—决裂—开战—再交涉—缔结和约”的欧战模式相比,东部边境的安宁难以确保。

 

1534年远征伊朗和伊拉克     

在苏莱曼大帝在位时期,他发动了三次对萨法维王朝的战争,最初的远征是在1534年,在此前一年,帝国与哈布斯堡家族达成了议和。

战争的导火线是1526年至1527年凯兹巴什游牧民在南安纳托利亚的叛乱。叛乱被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易卜拉欣帕夏镇压。苏莱曼一世决定寻找机会,讨伐凯兹巴什游牧民背后的萨法维王朝。萨法维王朝的巴格达知事叛逃到奥斯曼帝国,机会终于来了,这是双方开战的最佳口实。

萨法维王朝这时是伊斯玛依的儿子塔赫马斯普统治的时代。这个时候,萨法维王朝持续受到东部乌兹别克系的游牧部族建立的舍伯恩王朝的压力,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

1533年,以大宰相易卜拉欣帕夏为总司令的先遣部队向东进发。1534年,苏莱曼一世御驾亲征,和大宰相在已经被攻占的萨法维王朝的都城大不里士汇合。从那里,奥斯曼帝国的军队继续南下,攻入今天的伊拉克境内,930日到达巴格达。

在此期间,虽然也攻入了萨法维王朝统治的区域,但是和塔赫马斯普的军队并未正面交锋,只是轻而易举的征服了伊拉克。

在巴格达度过冬天的苏莱曼一世,在第二年春天,得到了萨法维王朝军队到来的战报,再度率军扑向大不里士,但在那里,他依然没有找到萨法维王朝实际统治者塔赫马斯普的身影。在随后的半年里,苏莱曼一世返回了伊斯坦布尔。持续了两年的东方远征,就这样在和萨法维王朝主力部队没有一场全面战斗的情况下收场了。但是,其影响是深远的,伊拉克的南部和中部被并入奥斯曼帝国,设置了摩苏尔行省与巴格达行省。帝国的疆域在东方扩展到瓦湖和大不里士。不过,瓦湖和大不里士很快被萨法维王朝复夺。

摩苏尔行省和巴格达行省属于新征服的地区,帝国在摩苏尔行省展开了征税调查,开始推行蒂玛尔制。在巴格达行省,开始了和埃及类似的独立核算的治理方法。征税由征税官(艾民)实施。在这两个行省,都开始审定法律,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检讨旧的本土的法律,将其中的一部分加以继承,汇总到作为统治依据的地方法令集中。

 

伊拉克的圣地

远征伊朗和伊拉克的过程,已经由宫廷史官兼画家马特拉库切·纳斯夫记录下来他生于波斯尼亚,通过德米舍梅制度被选拔入宫廷,在宫廷里充分表现出画家和学者的才能。阿巴斯王朝时代的历史学家塔巴里的《预言者与诸王的历史》被他翻译成土耳其语。他还写成了奥斯曼苏丹的断代史和远征记受到苏莱曼一世高度评价。

马特拉库切·纳斯夫跟随苏莱曼一世远征伊朗和伊拉克,他的《远征记》描绘了途中的城镇、山河,特别是专门记录了巴格达的伊斯兰教朝圣地,还配有小型的美丽插图。和其他《远征记》不同,插图中并没有人物和战斗场景。这本类似于地图册的书籍,给人感觉是在讲述这本书的第一读者苏丹本人对遥远的伊拉克圣地的向往。

远征的重要政治目的是夺取萨法维王朝控制的领土。为取得成功,必须描绘出一个对宗教极为虔诚的苏丹的形象,而且要宣传对同属伊斯兰信仰的萨法维王朝开战的正义性。在巴格达期间,苏莱曼一世不但对逊尼派法学家艾布·哈尼法700767)的墓地加以修缮,而且还访问了什叶派的圣地纳杰夫和卡尔巴拉。纳杰夫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什叶派只承认阿里对穆罕默德的继承是合法的)的墓地;卡尔巴拉是阿里的儿子侯赛因的殉教地。

奥斯曼帝国属于逊尼派,萨法维王朝则秉承什叶派的旗帜。奥斯曼苏丹远征萨法维王朝途中访问什叶派圣地的举动非常微妙。然而,对于逊尼派来说,阿里古莱氏族出身的第四代哈里发,其子侯赛因也承袭了先知穆罕穆德的血脉。访问什叶派的圣地,是为了向那些和萨法维王朝秉承共同教义的安纳托利亚人传达奥斯曼苏丹的立场。

 

插图说明:卡尔巴拉的伊玛目·侯赛因庙  马特拉库切·纳斯夫用独特的技法将苏莱曼一世访问的伊拉克圣地详细描绘出来。绘于1537年,藏于伊斯坦布尔大学图书馆。原书第139页。

 

 

易卜拉欣帕夏之死

在远征伊朗和伊拉克之后,奥斯曼宫廷出现了政治地震。大宰相易卜拉欣帕夏在托普卡帕宫殿后宫的一个房间里深夜被绞死。此事出乎意料,处刑的理由不明,在当时有各种揣测和谣言,有人说在远征伊拉克的过程中,易卜拉欣帕夏和苏丹意见不合,他已被苏丹视为日益增长的威胁。还有人说苏丹爱妃许蕾姆对易卜拉欣帕夏心存恶感,一直大吹枕边风。很难说哪个是决定性因素。无论如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易卜拉欣帕夏,依然还是苏丹的奴仆,他必须服从苏丹的命令,接受突如其来的厄运。

这是苏莱曼统治时期的转折点。苏莱曼大帝军功赫赫,攻占了贝尔格莱德(1521年)、征服了罗德岛(1522年)、夺取了布达(1526年)、包围了维也纳1529、占领了包括巴格达在内的伊拉克1534,这些是他执政前期,在易卜拉欣帕夏活着的时候达成的功业。此后的对外关系,不再处于攻势,而是陷入时攻时守的胶着状态,奥斯曼帝国军事上的鼎盛时代,随着易卜拉欣帕夏的死而宣告结束。

 

后两次远征

战争的胶着状态在东方战线尤为明显。第二次远征的导火线,也是萨法维王朝政要的叛逃。塔赫马斯普的弟弟阿鲁卡斯·米尔扎亡命奥斯曼帝国。1548年,苏莱曼一世推出阿鲁卡斯·米尔扎打头阵,再次发兵攻打被萨法维王朝复夺的大不里士。然而,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却在和塔赫马斯普作战时受挫。先是追击撤退的塔赫马斯普的军队,进入大不里士城,却因为断水、断粮而被迫撤出。奥斯曼军队又夺得位置偏西的瓦湖地区。在阿勒颇越冬的苏丹,在第二年春天从那里远征高加索,冬季才返回伊斯坦布尔。整个一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没有再度和塔赫马斯普的军队遭遇。阿鲁卡斯·米尔扎被遣返回萨法维王朝,被塔赫马斯普处死。    

苏莱曼一撤军,塔赫马斯普的军队立刻又在安纳托利亚出现,率军袭击奥斯曼帝国治下的都市。为此,苏莱曼一世在1553年开始了他最后一次东方远征。途中发生了后文叙述的穆斯塔法王子被处刑的事件。当年,年迈的苏丹依然在阿勒颇过冬。第二年,他攻击萨法维王朝治下的南高加索的纳希切万和埃里温,对周边地区大肆掠夺。

这样做或许是为了将塔赫马斯普引到战场上来,但结局却是双方议和。1555年,伊朗的和谈使者来到阿玛亚斯,双方同意:奥斯曼帝国占据伊拉克,萨法维王朝统治大不里士和高加索地区。双方缔结的和约史称《阿玛亚斯和约》。在随后的四十年间,双方表面上恪守和约、相安无事。

苏莱曼一世时期,奥斯曼帝国与萨法维王朝长期对峙,最终占据了伊拉克。但总体来看,塔赫马斯普抑制了奥斯曼帝国的攻势。在全面战争中注定失败的萨法维王朝以牺牲伊拉克的最小代价换取了国家的生存。

这意味着奥斯曼帝国排除了萨法维王朝的威胁,稳固了在安纳托利亚的统治。随着征税调查和蒂玛尔制的施行,纳入奥斯曼帝国行政体制下的安纳托利亚已经感受不到萨法维王朝的内部威胁。在安纳托利亚东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也在慢慢扩展和深入。

当然,这不等于安纳托利亚已经没有任何叛乱的火种。对帝国不满的游牧民和军人,用老套的占山为王的办法对抗正规军。但是,这些叛乱者已经不再被称为凯兹巴什,他们没有对萨法维王朝抱有任何政治期待,而是在奥斯曼帝国内部寻求问题的解决,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伊斯坦布尔。叛乱的参加者也有了另外的称呼——杰拉里。本书第五章将对此详细阐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