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疗法医案研究

 留梦心田 2018-12-22
艾灸疗法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医案则是古今中医临床家们灵活地将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智慧的结晶,历代的艾灸疗法医案是艾灸疗法发展过程中凝结的精华,能够集中体现各个时期艾灸疗法理论及临床发展水平,能够体现艾灸疗法在各科疾病中的诊治规律。 在艾灸疗法医案的收集上,对清代及清代以前艾灸疗法医案的收集本着全面的原则,以彭建中主编的《中国古今医案精粹选评》所附录的《历代医案书目提要》为基础进行收集;而对于现代艾灸疗法医案,则本着精选的原则,在现代著作的选择方面,只选取新中国成立以后较有代表性的灸疗专著两本,一本为医家周楣生所著的《灸绳》,一本为医家谢锡亮所著的《谢锡亮灸法》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此外还选取发表于学术期刊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研究材料,以弥补研究中的不足。 在收集整理基础上总结艾灸疗法医案中所体现的历代艾灸疗法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总结艾灸疗法医案中所体现的中医常见疾病灸疗规律;总结医案所涉及的一些艾灸疗法中较有争议性问题。其目的在于:对典型艾灸疗法医案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艾灸疗法的发展历程,为艾灸疗法的发展提供参考;从分散的材料中找出其中共性,提炼临床思维方法,为提高临床水平及开拓科研思路提供宝贵的材料;吸取理论应用于临床的经验,促进艾灸疗法理论水平的提高。 对历代典型艾灸疗法进行整理、归纳和研究,得出了下面结果: 一、从艾灸疗法医案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出现的数量和学术价值等方面得出艾灸疗法的发展规律: (1)晋唐时期没有艾灸疗法的医案流传,可以说,晋唐时期是艾灸疗法理论的探索、发展和完善期。这一时期所作的积累,对后来宋代艾灸疗法的发展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2)宋代是艾灸疗法高度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以王执中、窦材等为代表的艾灸疗法专家。宋代的艾灸疗法医案显示,当时的医家运用艾灸疗法治证相当广泛,医案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 (3)金元时期是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家开始对艾灸疗法进行反思。 (4)明代的内科灸法更加重视脉诊、辩证和与其它如针、药、熨等治疗方法相结合,各取所长,治疗更加灵活。而在外科灸法方面,更加重视得气,并发展隔物灸法。 (5)清代中期以后,统治者阻碍针灸医学的发展,使得清代艾灸疗法医案在数量上较明代有较为明显的减少,但在辨证思路及创新性上都显示了其成就。 (6)民国时期,一方面,民国政府阻碍针灸医学发展,而另一方面,热爱中医事业的有志之士,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医学而积极奔走。 (7)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针灸医学得到了普及和提高,艾灸疗法医案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二、通过对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艾灸疗法医案的整理,得出如下艾灸疗法在各科常见疾病中的应用规律: (1)内科疾病 主要整理及研究艾灸疗法在水肿、哮喘、虚劳、肺痨、汗症、痞满、中风、腰痛、泄泻、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肝炎等疾病当中的应用。 从内科艾灸疗法医案来看:水肿的治疗常选择水分穴及使用温补脾肾法以化气行水;哮喘的治疗依虚实的不同分别采用温补脾肾和理气化痰之法;虚劳的治疗,常用穴位为关元、气海、膏肓、足三里等;膏肓穴是艾灸疗法治疗肺痨的常用有效穴,血愁穴为治疗肺结核的经验穴,癸亥日亥时灸腰眼治疗肺痨有效;汗证的艾灸治疗,根据症状和起病原因,主要从心、脾、肾论治,依法选择不同经络上的穴位进行治疗;痞满的艾灸治疗从脾胃入手,需分清虚实,分别采用补虚和泻实的方法;腰痛的治疗以温肾强腰为出发点,常选择肾俞、督脉穴位及神阙及脐周穴位治疗;泄泻的艾灸治疗以分利小便、升阳举陷为主要原则;通过补虚、健脾来治疗疟疾是艾灸疗法在疟疾治疗上的优势;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总结现代艾灸家周楣声在艾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方面的贡献;乙型肝炎:主要总结现代艾灸家谢锡亮在艾灸治疗乙型肝炎方面的贡献。 (2)外科疾病 主要整理及研究艾灸疗法在疮疡(包括疔疮、痈、发背、瘰疬)、脱疽、痔疾、虫兽伤等疾病当中的应用。主要采用局部取穴,直接或隔蒜、豆豉等材料艾灸疮口,以达到温通气血、拔毒外出的效果,促进伤口的愈合。 (3)妇科疾病 主要整理及研究艾灸疗法在女性产后血晕、胎位不正、崩漏、痛经、妇女乳房病症等疾病上的应用。 从艾灸疗法医案来看:产后血晕的实证以行血逐瘀为主,虚症以益气摄血为主;艾灸至阴穴可纠正胎位,也可治疗胎位不正所引起的难产;崩漏的艾灸治疗以温补脾肾为主,隐白穴、断红穴为艾灸治疗崩漏的有效穴;艾灸疗法对寒凝胞宫所致的痛经效果最好;对于乳房疾病,乳痈的治疗以清热散邪为主;乳癖的治疗以疏肝健脾、软坚散结为主;乳痨的治疗以调理肝肾、理气化痰为主;乳岩的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 (4)儿科疾病 主要整理及研究艾灸疗法在小儿遗尿、惊风、水痘等疾病上的应用。小儿遗尿的艾灸治疗以补肾固摄、补肺健脾为主;小儿急惊风多从心论治,慢惊风多用温补法;艾灸疗法多针对小儿水痘恶候,于患处作隔蒜灸,起到拔毒外出的作用。 (5)五官科疾病 主要整理及研究艾灸疗法在牙痛、鼻衄等疾病上的应用。牙痛的艾灸治疗常选择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吕细穴是艾灸治疗龋齿的经验穴;鼻衄的艾灸治疗常选择头部督脉或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也可选择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 三、通过相关医案的整理,从医家实践经验的角度出发,对艾灸疗法较有争议的几点问题进行研究: (1)误灸:对脉象不平者、火气盛者、阴虚挟热者、年少气弱者,不宜使用艾灸疗法。当出现灸误引起变症时,可用养阴清热药进行补救。 (2)热证是否可灸:艾灸疗法医案用事实证明热证可灸,但这是建立在辩证准确、治疗方法得当基础上的。如有必要,可与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同用。 (3)艾灸壮数及艾炷大小:大补元气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病位较深者宜多灸,较浅者不宜多灸;急症施灸不计壮数;头不宜多灸。 (4)补泻:清代及清代以前医案中没有涉及艾灸补泻手法。现代艾灸家周楣声将《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补泻手法应用于临床,取得理想效果。 (5)灸疮:化脓灸为古代常用的艾灸方法,古代医家认为化脓灸可达到一定的治疗量。但由于会引起剧痛及留下疤痕,现代临床治疗不常用。灸疮的愈合情况可作为疾病预后的参考。医案中还涉及灸疮的调护方法。 综上所述,艾灸疗法医案作为灸疗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不同时代流传下来的艾灸疗法医案会带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烙印,能够体现当时艾灸疗法理论和临床发展水平。不同医家的医案能够体现医家的临床思路,在这些医案中,还出现了许多医家使用灸法治病的独特方法和经验,另外,从古今各科艾灸疗法医案中可以总结出对同一疾病,不同医案在辩证施治上的相通之处,体现了艾灸治疗的规律性,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和科研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艾灸疗法医案是艾灸疗法应用于临床的实践证明,通过这些实践,可以进一步论证艾灸疗法理论,并且帮助解决艾灸疗法长期存在的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