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最开始有多少兵马?最后史朝义又剩下多少?

 梦想童年594 2018-12-22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伪称“奉密诏讨伐杨国忠”,发动属下起兵时,拥兵15万人,号称20万人。很多人头脑中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即安禄山备受唐玄宗宠爱,手里掌控着唐朝大多数精兵,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这一点从“天宝十节度”控兵的比例便可见一斑,下表是《旧唐书》中天宝十个节度使帐下唐军的数量。

西北边境上为了抵御吐蕃、突厥,唐军安西、北庭、拢右、朔方、河西五大节度使坐拥精兵二十五万余人,占全军总量的52.7%。如果再算上西南方向控制南诏、吐蕃的剑南节度使,整个西北边兵的数量占比超过六成。

而安禄山虽然身兼三镇节度使,但能完全控制的只有平卢、范阳两镇,两镇军队定额14.6万人,占比不过26%,河东大部并不在其完全控制之列。

这从他起兵之初,先派偏将何千年、高邈领二十奚骑,奔至太原(唐之北京),求见北京副留守杨光翔,假称献俘将其劫走,使河东军自乱,便可见一斑。

因此可以肯定,河东军镇五万五千定员中大部分没有参与叛乱,大概只有大同军九千余人跟了安禄山。

另外,安禄山还蓄养8000人的精锐私兵,再加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胡人,这些胡人部落随同唐军参战也算是唐朝的传统,是中央政权解决部队战斗力不足的一种手段,称为“城傍制度”。总而言之,安禄山在起兵时,手中能够控制的军队超过20万人是不令人意外的。

但这些军队不可能都一股脑带到前线来打仗,毕竟老巢范阳、平卢需要有人驻守,同时进军线路上获取的各个重要战略节点也需要有人驻扎。

例如,其起兵后令贾循留守范阳,吕知诲守平卢,高秀岩守大同,安忠志(奚)驻扎土门关,张献诚(张守珪之子)守博陵,李钦凑守井陉口,李庭望守陈留,武令珣守荥阳,张万顷为河南尹,崔乾佑守陕郡,张通晤负责睢阳,张通儒为西京留守,崔光远为京兆尹,安守忠镇关中,牛廷玠屯安阳,安太清守怀州,周挚、许叔冀屯福昌,史朝义守冀州,令狐璋戍滑州。

十几万叛军散落在如此广大的地区,导致安史之乱初期即便在决定性的战役中,叛军正面也不过只有五六万人,反倒是唐军经常能够集结起十几二十万人。

例如、哥舒翰出潼关的灵宝之战,唐军有十八万人之多,而叛将崔乾佑手下不过五六万人。但战役的结果是,唐军在靠近黄河的峡谷里被伏惨败,只有八千余人逃回,哥舒翰也投降了安禄山。为什么人数占优势的唐朝政府军会打不过,人数少的叛军呢?

这就得从唐朝兵制的变化说起了,自从唐高宗以来,中原地区土地兼并越发炽烈,府兵制的基础均田制被破坏殆尽。玄宗开始不得不在宰相张说的倡议下转而推行募兵制。

由此,大量壮丁招募从军,举家迁至边疆成为职业军人。朝廷以边疆地区的土地和减税给予优待,造成了唐朝军队布置由“强干弱枝”的府兵制,转向了“弱干强枝”的募兵制。

而中原地区因为旧不闻战鼓之声,兵备糜烂早就无可用之兵。

洛阳、潼关之前的战役,唐朝新募集的兵源大多都是些游侠、地痞,打个群架可能还凑合,到了两军阵前“各个股栗,不能束甲。”

带着这种士卒上阵打仗,别说是高仙芝、封常清,就是孙武子复生也没戏。从将领的角度上说,封常清、高仙芝并没做错什么,只不过野战确实打过不过叛军罢了。

这一点,叛军将领田乾真说的很准确:“今四方行垒,皆新募乌合之众,未经行阵,岂能敌我蓟北精锐之兵?!”

因此,看清了形势的封常清才会对高仙芝说:“累日血战,贼锋甚锐。现在潼关无兵,如潼关失手,京师危急,应急回潼关严守。”随后,二人领兵退入潼关,凭险据叛军于陕州。

纵观整个安史之乱的战争进程,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叛军到后期人数越来越多(唐军也越来越多)。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叛军攻克洛阳,此时距安禄山起兵,仅过了一个月零三天。志得意满的安禄山,召集手下的“文武百官”,行改元称制之事,于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进皇帝位,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几乎同时,晋北战场上,郭子仪带领的朔方军正在爆锤叛军守将。他先是在振武军(今内蒙和林格尔)痛击高秀岩率领的叛军。随后又突破长城天险杀虎口,攻克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县右卫镇)斩杀大将周万顷、安守一。协同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大败来援的薛忠义,坑杀叛军骑兵七千人。

这场几乎动摇了双方态势的大胜,郭子仪帐下不过只有万把人。而到了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军于叛军在香积寺(今陕西西安南)大战时,郭子仪帐下朔方军、安西军、回纥军已经有了十五万人。此战唐军大胜,歼敌超过6万。

同年十月十五日,唐军又与严庄率领的十五万叛军在新店遭遇,唐军再败叛军。

等到克服长安、洛阳后的邺城大战时(乾元元年,公元758九月),郭子仪、李嗣业、李光弼、王思礼等七镇节度使,领兵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围攻困守邺城的安庆绪。

在安庆绪许以让位的条件下,史思明带胡兵13万人自范阳南下救援邺城,而此时邺城内部尚有6万叛军,这就已经超过安禄山时期的叛军全部机动兵力的总和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打仗无疑会大量消耗军队的有生力量,但作为一个将领,手下军队的人数决定着其自身的重要程度,没有手下的军队,要你这个当将军的干嘛?

在战争中抓丁当兵,无疑是最简便的办法。至于后勤嘛!战争期间考虑什么后勤?都出去给老子抢!你们手里拿的是烧火棍?!

曾经有人怀疑,短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如何会让唐朝损失二千多万人口。

别忘了,唐朝时的中原地区是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这种地方双方几十万军队往复拉锯,不光是叛军抓丁、抢粮军纪败坏,唐军也一样,地盘是不是自己的还不一定呢,哪还管得上爱惜民生?更不用说异族军队了,人家本来就是雇佣兵要拿钱的。

祸乱中原的安史之乱不但将整个黄河流域彻底打烂,也使得大量民众南迁,变相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衣冠南渡”。综上所述,安禄山时期的叛军数量基本是可以通过史料记载计算的,但到了后期叛军各自抓丁扩充军队,等到史朝义时期,谁也说不清叛军究竟有多少了。别说我们不知道,估计史朝义自己也说不清楚。

原创手打,您要是觉得尚能入目,赏个转发、关注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