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禄山有能力干掉唐朝吗?

 白发布衣cexroq 2020-10-09

【版权声明】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原创内容,独家发布在网易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陈寅恪先生语)。

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几乎就是两个朝代,从之前“天可汗”的霸主尊位,急转直下变成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碎催。

而整个中国的历史,也从承继汉隋的豪劲奔放,变成了宋明的文弱沉滞。

短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至于是否致命后面细说。

这次空前的浩劫,在《旧唐书·郭子仪传》中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唐朝经济的发动机(黄河中下游地区),被两军反复蹂躏的赤地千里、白骨漏天。

据学者估算,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754年),唐朝户口基数为1340万户,约6300万人;在考虑到佃农、隐户、奴仆、士兵、僧道、外族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口,估算唐朝人口峰值为约1430——1540万户,达到了7475-8050万人;而估算最高的日本学者,认为最高峰人口已超过1亿。

而经过了这场弥天之祸后,唐朝户损率高达67.1%,人口损失率高达67.9%。

当然,这种惊人的损失率不代表民众都死了,有大量人口因逃亡而脱离户籍统计,杜甫曾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但问题是脱离户籍统计和藩镇统治下的人口,对唐朝的财政来说,和死了没什么区别。

正因为天文数字的财产、人口损失,之后几十年间,唐朝被吐蕃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躺在地上装死狗。

吐蕃截断了河西走廊后,河陇西域尽数沦陷,一个横跨万里的哑铃型国土,硬生生的被压成了鞋拔子。

难怪白居易写诗慨叹,“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680~786年唐朝疆域的变化

既然安禄山对唐朝的打击如此惨重,他有没有能力一击KO唐朝,取而代之呢?

答案是非常明确的——没有!

还别说,安史之乱爆发仅一年多(757年正月),安禄山就被儿子弄死了。又过了四年(761年三月),史思明也步安禄山后尘,被儿子干掉。

即便两人没被儿子干掉,在我看来,同样是没戏!

这种没戏,还不是那种努力挣扎一下,说不定有机会,而是干脆彻底的一点希望都没有。

很多人对安禄山的认识是这样的,丫是个胡人、是个二百多斤大胖纸、是个灵活柔软能跳街舞的胖纸、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娘俩还曾愉快的洗过澡!

但这些都重要,最重要的是他深得唐玄宗宠爱,坐拥平卢、范阳、河东三镇,手握唐朝半数以上精兵。  

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安禄山是节度使没错,手握重兵也没错。

但他并没有那么重要,至少在节度使中谈不上最重要,而且他手中的军队,也不是唐朝最精锐的部队。

汉唐时期,中原的政治中心尚未东移,关中平原依旧是国家的心脏。

而对关中威胁最大的有两个战略方向——北方、西南。

北方游牧势力的南下是所有中原王朝的噩梦,而西南崛起的吐蕃则严重威胁着关中与西域的联系。

吕思勉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谈到:“当时天下兵力,实以西北二边为重,以唐所视为大敌者,实为突厥与吐蕃也。然以重之之故,其制驭之亦较严;朔方、河、陇,多以宰臣遥领,或将相出入迭为之。而所用胡人,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亦不过贪功生事之徒;故未有他患。东北去中枢较远,奚、契丹虽桀骜,尚非突厥、吐蕃之比,故唐人视之较轻,所用节将,惟张守珪出于精选,亦仅武夫,不知远虑,而安禄山遂乘之,盗窃兵柄矣。”

为应对这两处实实在在的威胁,唐朝进行了相应的军事布局。

中唐时期,中原地区的土地兼并越发惨烈,导致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彻底崩坏,募兵逐渐成了唐军的主要组成。

为应对边境地区的军事威胁,征调轮换制度难以为继,拖家戍边成了主要形式,大量军队开始向边境汇集。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在边疆地区设置了节度使以拱卫中央,共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庐、陇右、剑南9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此表是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整理出的十节度军镇的驻军数量。

从上表可以看出,唐军在西北、西南两个战略方向上,设置了安西、北庭、拢右、朔方、河西五大节度,拥兵二十五万余人,占全部全军总量的52.7%。

如果再算上位于川西的剑南节度使,军力稳超六成以上。

这些军队用来应对威胁最大的吐蕃和突厥,而安禄山控制的东北防区(范阳、平卢两镇)军队定额14.6万人,占比不过26%。

需要注意的是,安禄山并没有完全控制河东的军队。

这从他起兵前,先派何千年、高邈领二十奚骑奔赴太原假称献俘,将副留守杨光翔劫走,便可见一斑。

因此,安史叛军的主要组成,就是两镇唐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落游骑,这也和他起兵15万人,诈称20万的人数相符合。

所以,安禄山所应对的东北边患,并非唐朝最主要的军事威胁,故此唐朝对东北异族主要的政治策略,也已招抚、和亲为主,而非军事打击。

由此可见,安禄山的地位并非想象的那么高,李隆基对他的信任也非因为其重要,而是因为他没那么重要,没太高的威胁。

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悖论,但可能却是安胖子地位稳固的原因。

与此相对,朔方、河西的唐将无论战功还是名望均远高于安禄山,但朝廷的做法却是小心提防,一旦冒出不遂心愿的苗头,便毫不手软的“掐尖”,最典型的案例便是王忠嗣。

王忠嗣可是长在宫中,由皇帝养大,说他是半子也未必夸张。

但即便如此,一旦他忤逆了圣意,即刻被打落尘埃,毫不留情。

再有一点,安禄山帐下之兵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如果质量过硬也可以。

披坚执锐打得唐军屁滚尿流,一样能让唐朝game over!

可惜,质量上安禄山也一样没优势。

刚才说了,唐军主要的军事威胁在西、北两部,这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密度和烈度更高。

从数据上看,713(开元初年)~755(天宝十四年)年间,唐军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12次,对南诏6次,而对契丹和奚的用兵则只有9次和2次,西部军区占比高达80%。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西部军区的战争烈度也远高于东北军区,动辄爆发数万,乃数十万人的对决。

由此判断,朔方、河西、拢右、北庭、安西的唐军,更符合百战之师的标准,相应的士兵素质也应高于东北军区。

估计这点,安禄山自己也心知肚明,因此才会努力拉拢哥舒翰(时任拢右节度使),称二人“族类颇同,何得不相亲?!”

但哥舒翰一直反应冷淡。  

既然如此,为何安禄山挑起大旗后,叛军揍的唐军屁滚尿流,直入长安呢?

这情况是三个原因的造成的:

1、措手不及;

2、中原兵备太烂;

3、有人神助攻。

第一点,唐朝被打了措手不及。

吕思勉先生的话已经说得足够清楚了,唐庭对西北藩镇一直都是严加防备,但不成想作为平衡军力的安禄山反了。

这也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气的几近癫狂的原因。

另外,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安禄山违反常理选择于隆冬时节(十一月九日)起兵,当然有河流封冻便于军队渡河的原因,安禄山也确实事先准备了绳索、草木、破船等物资以使军队便于横渡河流。

其实还有另一个因素,当时西北藩镇的主要将领,恰巧都不在任上。

天宝十年(751)四月,原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因怛罗斯之败被招入朝,拜开府仪同三司、武威郡太守,代替安思顺充任河西节度使,但经安思顺的运作,改任右羽林大将军。

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是年二月入京述职,不想在京城中风,一直病废在家修养。

安西北庭续任节度使封常清,是年冬月入朝,十一月十六日刚刚抵达西安。

因此,安禄山起兵时,对其威胁最大的几员悍将,都不可能马上带领部下援助唐庭。

能对其产生威胁的只有河西、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但安思顺是安禄山族兄,当然不可能被唐朝信任。

因此,才造成了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先后率领不熟悉的军队连败于叛军之手,而安思顺则蒙冤被杀,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工作落在了安思顺部将郭子仪、李光弼身上的原因。

如果,西北边军和安史叛军整军而战,估计安史军不是西北军的对手。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九月二十七日,安西佰刀军与前来助拳的回纥骑兵前后夹击,大败叛军于香积寺(今陕西西安南),歼敌六万余人,次日克复长安。

随后,唐军又于十月间,连败叛军收复洛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河内(今河南沁阳)、陈留(今河南开封)等地。

可见唐军只要组织得当,再加上回纥骑兵的协助,有能力在野战中击溃叛军主力。  

第二点,中原兵备基本就是笑话。

东部唐军能和西部唐军打个五五开,但中央军上阵就是毫无意外的碾压局。

尤其安史之乱前一年,唐朝刚在西南经历了一次惨败,为报复前三次天宝之败,杨国忠在两京、河南诸道大征青年从军。由于是征南诏,很多百姓畏惧瘴毒而拒绝入伍,杨国忠命有司锁拿入营,百姓哭声震天。

可惜,他拼老命凑出的十万大军,再次于苍山洱海全军覆灭。

连续四次天宝之战,唐朝估算损兵20万之巨,不但剑南道兵备彻底打烂,河南诸道本就孱弱的有生力量,也被掏了老底。

另据《唐会要》记载:“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武备,销锋镝,以弱天下豪杰。于是挟军器者有辟,著图谶者有诛,习弓矢者有罪。不肖子弟为武官者,父兄摈之不齿。唯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老不闻战声。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徒,富者贩缯彩,食梁肉,壮者角抵拔河,翘木扛铁,日以寝斗,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

这种带有政治倾向性的兵备状态,基本就是个笑话,而边将显然对此并不清楚。

当封常青被玄宗问及如何平叛,他得知中原驻军数量后,一度夸下海口:“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可他不知道中央军的战斗力渣到什么程度,以为就算逊于西北军,也差不了太多。

这就是封常青抵达洛阳后,带六万市井之徒,三战三败退守潼关的原因。

这一点,叛军将领田乾真说的很准确:“今四方行垒,皆新募乌合之众,未经行阵,岂能敌我蓟北精锐之兵?!”

认清了形势的封常清,对不了解情况的高仙芝说:“累日血战,贼锋甚锐。现在潼关无兵,如潼关失手,京师危急,应急回潼关严守。”

随后,二人退入潼关,据叛军于陕州。  

第三点,有人神助攻!

退守潼关的高仙芝、封常清堵住了西进关中之路,其实当时的战略形势已经稳定下来。

朔方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突破长城天险杀虎口,攻克静边军(今山西玉右县右卫镇)斩杀大将周万顷、安守一。又协同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大败来援的薛忠义,坑杀叛军骑兵七千人。

随即,朔方军北上兵围云中(大同)、南下连克重镇马邑(山西朔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取道井陉东入河北,身在河北常山的颜杲卿、颜真卿(河南道平原郡)兄弟毅然举起归唐义旗,与朔方军声势相连。

安禄山得知河北形势后,大骂身边人,“你们都劝我造反,说是万无一失。现在万无一失在哪儿呢?”

大将田乾真竟然是这么劝他的,“纵事不成,收取数万众,横行天下,为一盗跖,亦十年五岁矣”。

安禄山听完这套嗑,居然大喜说:“还是你能让我心里豁亮!”

这就是安禄山,你以为他是狗熊时,他能让将士“莫不乐输死节”,你以为他是枭雄时,他也就是“草头军”。

就这种捞一票就走的心态,哪有什么矢志不移、同甘共苦干翻唐朝,成一代雄主的架势?

但就在此时,安禄山一生最大的贵人出现了。

他先是诛杀了高仙芝、封常清,接着严令哥舒翰弃潼关天险,与叛军野战。

最终,唐军惨败潼关陷落,关中门户大开,天下糜烂不可收拾,他自己的帝位也被儿子弄走了。

可以很肯定的说,如果没有李隆基的神助攻,安禄山别说灭亡唐朝,关中都不一定能打得进去。

所以,不论安史有没有被儿子干掉,这个反唐二人组都没戏,一点戏都没有!

如果强行给安禄山加点戏份,那他唯一的机会就是——联合吐蕃,东西对进,给唐朝来个左右勾拳。

要是安禄山能占据关中,吐蕃能突破剑南防线入蜀,可能唐朝真的就要挂了!

但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安禄山根本不可能深谋远虑到联合吐蕃,吐蕃也一样没有主动联合安禄山的可能。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