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王忠嗣的陨落对安史之乱的发生有什么关系?[玄宗]

 白衣钱子 2020-05-25

王忠嗣,唐玄宗养子,其父早年间在和吐蕃的战争中战死,当时他只有9岁,后来进入长安,面对玄宗痛哭流涕,唐玄宗感念其父王海滨的英勇,安慰他说,“你相当于霍去病的的遗孤啊,等你长大了就封你为大将军'’,之后收留他为养子,豢养在宫中。

王忠嗣从小在皇宫中长大,年纪稍长一些,玄宗让他和忠王李亨交好,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王忠嗣也是李亨的党羽,镇守陇右,剧中也是屡屡被提到,其出处就是这里。

虽然在皇室这样的地方长大,但是王忠嗣并没有沾染一点纨绔子弟的习气,反而勤奋好学,每每在军事上露出天赋,玄宗因此对他也十分喜爱,认为他早晚必将成为优秀的将领。

公元730年,王忠嗣被编入萧嵩部下镇守河西,这时候他只有24岁,玄宗对萧嵩说,“忠嗣年级尚小,恐怕会因为为父亲报仇而冲动,不能让他担任重要的职位”,因此王忠嗣在任上一待就是三年,毫无建树,这对年轻气盛又急于报仇的王忠嗣来说很是烦恼。

初露锋芒

公元733年,属于王忠嗣的机会终于来了,萧嵩刚好要回长安,王忠嗣说,“跟随您三年没有功劳,很没有面子,现在我要击败吐蕃来回报天子”,于是召集手下几百名骑兵,在边境寻找吐蕃人作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郁标川发现吐蕃赞普举行阅兵,王忠嗣的部下看到后纷纷表示撤兵,但是王忠嗣却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战机,于是冲入敌阵,斩杀数千敌人,缴获牛羊数以万计。

萧嵩看到王忠嗣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向玄宗奏报他的战功,被封为左威卫将军,这是年轻的王忠嗣第一次在战场上崭露锋芒,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新城之战

不久之后,河西节度使杜希想要攻取吐蕃的新城,有人向玄宗举荐王忠嗣,王忠嗣果然不负所托,很快拿下新城。吐蕃首领知道后,十分恼怒,马上派遣大军想要夺回新城,当时唐军人数很少,诸将都有畏惧的颜色,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战场上勇气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王忠嗣骁勇善战,此战正是作为将军不畏惧敌人,士兵才能更好的作战,从而达到战胜敌人的目标

王忠嗣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往来冲突毫无惧色,这时唐军又从侧翼冲击吐蕃大阵,吐蕃阵容不整,溃不成军纷纷败逃。王忠嗣也因为这场胜利被封为左金吾将军,不多久又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

多次升迁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又兼代州都督、摄御史大夫、兼充河东节度,又加云麾将军。次年,王忠嗣为朔方节度使。

桑干河之战

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兼任灵州都督。率领十万骑兵出雁门关,在桑干河三战三捷,击败契丹联军,俘获大量物资器械,牛羊马匹,唐军威武雄姿一时间闪耀漠北,各部落无不臣服。同年,突厥内部发生了叛乱,王忠嗣进兵威慑,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害怕王忠嗣的声威,请求归降,但是逾期未至。

桑干河之战,唐军三战三捷,突厥由此安定

王忠嗣于是在突厥各大部落实施反间计,突厥内乱加剧,内斗不止,唐军顺势攻打乌苏米施可汗,尽占其地,可汗逃跑。王忠嗣因功授予左武卫大将军,第二年,又击败了突厥的叛乱,自此,唐王朝的北部边疆安定无忧。

四任节度使

天宝四年(745年),王忠嗣又被封为河东节度采访使,为了使北部边疆得到保护,王忠嗣命人在朔方到云中的数千里边境线上,开拓旧城,给予地方很大的自主权,唐朝也是我国历史上不修长城的政权之一,尽管如此,唐王朝的北部疆域得到极大的拓展,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边疆得到长久的和平局面。

天宝五年(746年),因为皇甫惟明在河西、陇右战败,王忠嗣被任命为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这月,又暂替朔方河东节度使事。

整个唐朝的北部和西部边疆,都控制在王忠嗣手里,图为朔方,陇右,河东,河西各郡和首府所在

由此王忠嗣一人身兼四路节度使,权力达到鼎盛,疆域万里,士兵几十万都归其掌握,自唐朝建国以来,还未曾有过这种事。

不久又在沙洲墨离(今甘肃安西县东南)讨伐吐谷浑,占领其全国后凯旋。

吐谷浑之前已经被吐蕃灭国,这是吐谷浑后来的移民

当初,王忠嗣在河东、朔方很长时间,对边疆的情况非常熟悉,很得士卒人心。同年四月,坚持让位朔方、河东节度使职务,唐玄宗同意了。

被冤枉

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逐渐不能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功绩,想要攻取吐蕃的石堡城,来彰显自己的武功。而大唐边境将士又乐于建立战功来得到升迁,炫耀兵威。于是,大将董延光上书请求拿下石堡城,并让王忠嗣派兵配合他。

但是王忠嗣上奏说,“石堡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尽管只有少数敌人来守卫它,但是要想拿下,必然要损失数万将士的生命,此事万万不可,我们只能等待敌人漏出破绽,寻找机会才能发动攻击”。

深蓝色区域为山脉,由图可知,石堡城三面环山,仅有一条小路可上,易守难攻

但是玄宗根本不听王忠嗣的诤言,最后唐军果然失败,董延光上书玄宗,认为他作战消极才致使失败,而宰相李林甫向来嫉妒王忠嗣,正好抓住这个机会,狠狠参奏王忠嗣,玄宗显然已经不再信任王忠嗣,于是召他入朝,详细审问,几乎被陷害致死在牢狱中。

幸好哥舒翰替他求情,这才躲过一死,被贬为汉阳太守。但是只过了两年,公元749年,王忠嗣便暴死家中。王忠嗣之死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他是被人害死的,目的是让无东山再起的机会,我想,即使没有人害他,像这样的名将,一生只愿施展宏图大志之人,终究会郁郁而终吧。

王忠嗣身处高位,却能为体恤将士,不愿为军功而白白牺牲手下的生命,我想这也是他受到士卒爱戴的原因吧,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王忠嗣终究是多年征战的老将,明白军旅的苦难生活,战争终究是以消耗生命来完成的,因此,晚年的王忠嗣趋于保守,不再单纯的以建立战功来炫耀,正是一个将军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王忠嗣死后,哥舒翰奉命率兵强攻吐蕃,石堡城总算拿下了,但数万唐军精锐伤亡殆尽。

安史之乱

王忠嗣死后不久,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的安禄山已经无人可当,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王忠嗣生前就多次提醒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但是玄宗不听,又因为安禄山讨好杨贵妃,又能言善辩,因此玄宗很可能受到安禄山的蛊惑,对安禄山深信不疑,不然不可能给他如此大的权力。

王忠嗣活着的时候,安禄山断然不敢造反,毕竟威名在那,然而随着王忠嗣的去世,唐王朝对安禄山彻底失去了戒心。

河北一带常年又没有大的战事发生,人民没有经历过战争,军队也疏忽懈怠,安禄山自范阳起兵,经河北南下,这一带是大唐军事力量最薄弱的地带,唐王朝的军队大部分都在西北部,此时对于安禄山造反,正是最好的时机。

唐玄宗晚年昏聩

玄宗晚年,深信宦官和权臣,使得昏招频出,先是害死了忠于自己的王忠嗣,“忠嗣”的意思是忠于上一辈,继承上一辈。然而王忠嗣做到了像他父亲那样为大唐征战沙场,开疆拓土,但是玄宗却没有将早年的英明延续下去。

如果说王忠嗣是盛世大唐最后的名将,那么高仙芝和封常清,哥舒翰等人的悲剧便是玄宗一手造成的,这些有可能重整乾坤的名将,随着帝王的无能,结束了自己光辉的人生。

封常清出关与安禄山作战,但是短时间招募的士兵,战斗力低下,不能与安禄山的军队抗衡,很快败退下来,封常清退守潼关,准备依托潼关险峻的地形,坚守不出

拒守潼关这是一个极好的战略,北方的郭子仪军和李光弼军屡屡侵扰叛军后方,叛军受到很大阻力,而潼关易守难攻,叛军久攻不下,必然生乱,到时候再出击,叛军必然溃败。

然而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监军边令诚把固守潼关的消息告诉玄宗,并说高仙芝与 封常清拒绝出战,白白丢失万里国土,玄宗听信一面之词,下令赐死高仙芝与封常清。

高仙芝与封常清结识于西北,两人都能征善战,高仙芝平定小勃律国,封常清平定大勃律国,战功卓著,无奈得小人三言两语,身首异处。

之后,玄宗命哥舒翰征讨叛军,哥舒翰也是名将,自然明白目前的敌我态势,他也同意固守潼关的战略,但是玄宗命令以下,哥舒翰只得出关。

然而哥舒翰知道此去必败,但是没想到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惨。

唐军自灵宝东出,是时候,北临大河,南是高山,只有一条峡谷可以进出,叛军先以少数骑兵诱唐军进入峡谷,然后断掉唐军后路,几十万唐军在狭长的谷道自相踩踏,很快被叛军打败。

叛军又向北攻击哥舒翰帅帐,哥舒翰命令运粮船南下黄河,运送唐军,无奈人数太多,竟然把船给压沉了,唐军全军覆没,哥舒翰只得领少数人马逃跑。

哥舒翰出潼关,一役损失几十万唐军,溃败之快,之惨堪称罕见。自比,叛军势力大长,玄宗逃亡蜀中已成定局。

可以说,安史之乱的发生正是源于唐玄宗晚年的昏聩,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三位顶级战将,奋战一生,一朝皆殁。

玄宗亲手打造的盛世一落千丈,安史之乱改变了唐王朝的命运,也改变了玄宗自己的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