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至比春节还重要!

 nj200801 2018-12-22

图|清乾隆 郎世宁等绘《弘历雪景行乐图》局部

诗词岁时记 ·冬至

和清明类似,冬至不只是节气,亦是节日。

它有很多别名,譬如“冬节”“亚岁”之类。这样的别名很能彰显冬至的地位:

所谓“冬节”或许正可类比于“春节”,而“亚岁”不就是说,它的重要性仅次于过年么?

清代道光年间书写吴地风俗的《清嘉录》里,有不少关于冬至的记录,就其作为节日的隆重性而言,莫过于“冬至大如年”这句谚语——

岂止是“仅次于”,简直是与过年一般了。

明朝人杨循吉撰《吴邑志》,写到“岁时”一节,照抄宋代名贤范成大《吴郡志》“风俗”条,说以苏州为核心的吴地“俗重冬至,而略岁节”,可见至少从南宋到清代的大几百年里,冬至都是某些地区最隆重的节日,这就不止是“仅次于过年”或“与“过年一般”了,而大有几分抢春节主角光环的意思。

将冬至视为如此重要的节日,起源颇为古老,与公元前千余年立国于吴的勾吴之国有关。

清代嘉庆时有个叫蔡云的苏州人,写了组竹枝词《吴歈百绝》,其中一首说的就是苏州盛行过冬至节的习俗,并提及了它的来历:

有几人家挂喜神,

匆匆拜节趁清晨。

冬肥年瘦生分别,

尚袭姬家建子春。

诗后有作者自注,大意是说——在冬至日那天,除了张挂喜神像(一般指葛成,又号驱魔将军,是吴地的副城隍)外,亦有和春节一般张挂祖先遗像用以祭拜的传统,只不过后者在如今不太流行;

冬至又叫亚岁,故有“肥冬瘦年”之说,往往比过年更为热闹和隆重,但早起往亲友处拜节则是一样的。

作者的自注基本解释了诗的前三句。

末句的“姬家”自然是指勾吴的首代君主泰伯一族,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大伯,因为想成全姬昌的父亲季历,使他得以合法继承周族领袖的位置,于是出走到如今的苏州一带,断发文身,主动作了“荆蛮”。

但在南方立国的泰伯一族,与周文化的关系依然藕断丝连,周人的习俗随之流传到了吴地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冬至,对周人来说是非常特别的日子。

根据《礼记》里的说法:

“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

唐代大儒孔颖达为之注释:

“周正月,建子之月也。日至,冬至日也。”

可见周人的正月定在子月即阴历十一月,而以冬至日为新岁之首,行祭天之典。

《左传》里亦有周人以冬至为岁首的记载。

相比于后来者的演绎,这两部渊源更为古老的典籍的说法应该最有说服力。换句话说,对于周人而言,冬至相当于他们的过年……

当然,不是说冬至习俗被泰伯带到吴地后就消失在北方。

以冬至为重大节日的情况几乎是全国性的,并且绵延一两千年,只是它的风头并不常常盖过春节罢了。

时移世易,在不同的年代,它会有不同的遭遇,人们也会有不同的体会。

周代以后,秦汉以降,历法屡有调整,但直到晋代,冬至依然被视为一年的开端,有着相当隆重的仪式。

这种仪式体现于庙堂,往往显得典雅庄严:

日月不留,四气回周。

节庆代序,万国同休。

庶尹群后,奉寿升朝。

我有嘉礼,式宴百僚。

繁肴绮错,旨酒泉渟。

笙镛和奏,磬管流声。

上隆其爱,下尽其心。

宣其壅滞,训之德音。

乃宣乃训,配享交泰。

永载仁风,长抚无外。

这是见诸《晋书》《古今岁时杂咏》的四言诗《晋冬至初岁小会歌》,写的是晋代的某个冬至日君臣宴饮时的盛况,同时承载着王朝理想的精神气质:

岁时季节轮替,到此佳节,天下共享福禄太平;

朝臣们欢聚一堂,参加君主举办的宴饮,繁多的菜肴和甘洌的美酒陈列于众人之前,各式乐器合奏,乐音婉转;

而君主表达他的仁爱,臣下尽他的职责,君臣知无不言地沟通,可以媲美于天地之气的互相融合,万物因此而通泰,故能广布仁德,而以天下为一家。

这种诗描绘出了一个古典政治的理想国,虽然它从来没有被真正实现过。

哪怕是在为后来者所称颂的大唐盛世,以及在这个盛世的尾声中,提起冬至,诗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自己飘零的身世与回不去的家园: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这是杜甫传世作品里三首与冬至有关的诗,采用的都是他登峰造极的七律诗体。

第一首《小至》写冬至之前一日,第二首《冬至》写当日感慨,第三首《至后》写冬至过后,作于不同的年份,却均有极深的乡关之思。

据学者考证,《小至》写于杜甫晚年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毕生流离中最后一段生活相对稳定的时光。

所以,诗里固然不乏时光迫人的感慨,却依然能读出暂时的放松——

冬至是昼短夜长的极致,自此之后,白昼逐渐变长,宫中绣女工时加长,以至于需要添一截线;

苇膜烧灰放在玉制成的律管中吹,测试气候,冬至后阳气复苏,灰飞向上,预示着“阳生春又来”;

柳条欲舒,梅花凌寒待开,自然风光里孕育着春之生命力;

虽然此番风物与故园并无区别,但历经乱离,家国非旧,无可奈何之际,还是与儿子一道饮尽那杯中酒以销忧吧。

在同样可能写于夔州时期的《冬至》里,诗人的情绪比《小至》中呈现的要更低落些。

诗人想起这些年,年年冬至节都不在故乡过,漂泊于外,被穷困愁苦纠缠不休;

环顾长江边常往来者,只有自己憔悴了很多,在这远离故乡如天般遥远的地方,当地人自顾互相亲近而不理会外来之人;

在大雪之后拄着手杖徐步山谷之际,或许正是朝廷百官散朝之时;

可是那些报效朝廷的日子,已经离诗人远去了,正肝肠寸断的他,前路茫茫,哪里又有通往长安的归路呢?

相比于前两首,《至后》写得更早些,大概作于成都时期,此际杜甫挂名在严武幕府中任职。

剑南道治所在成都,洛阳是杜甫旧居之地;

青袍白马比喻闲官卑位,此处应代指幕僚之职,金谷园与汉洛阳故宫之铜驼,则均指诗人的故乡风物,“非故乡”意谓故乡的这些风物或已不复往昔模样。

在诗的后半段,诗人想起了冬至后渐次开放的梅花,它的开放自然而然,并没有如人般富有情感,但兄弟(棣棠之花与花萼,谓之棣萼,形容兄弟)相隔甚远,自从别后再也没有相见,就足以惹人伤感了吧。

每逢佳节,倍加思念亲人,但干戈阻隔人世乱离,家人无法团聚一处,诗人只好靠吟诗来排遣,谁知诗成之后勾动伤情,反而倍感凄凉。

这是杜甫笔下的冬至节,欢时实少,哀时实多,虽然不谐于凡夫俗子们对冬至日的节庆期待,却因为情感的深度与诗思的细致,格外地动人心肠。

相比之下,吴文英的《西江月·丙午冬至》多了些世俗欢愉和个人乐趣:

添线绣床人倦,翻香罗幕烟斜。五更箫鼓贵人家。门外晓寒嘶马。

帽压半檐朝雪,镜开千靥春霞。小帘沽酒看梅花。梦到林逋山下。

冬至开始白昼渐长,室内绣床上的人儿闲暇得生出困倦,罗幕边的香炉散发出缭绕的烟雾;

这是一户富贵人家,冬至日五更晓寒时辰,即有箫鼓齐鸣、马儿嘶叫,一派赶早庆贺节日的热闹情景。这是写热闹。

词的下片写的却是闲静。

此词作于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冬至,四十七岁的吴文英在杭州。

贵家热闹和词人这样的寒士有何相干?

只见他压低帽檐,走在风雪之中,到西湖边去赏景,湖水正波光潋滟,迎着朝日泛彩,如美女颊间的酒涡那般光彩照人。

随后词人到小店沽酒,饮酒赏梅,庆贺冬至节,他在不远处著名的林和靖(林逋)隐居过的孤山下,找到自己的精神安慰:梅妻鹤子,安贫乐道,远离尘嚣……

冬至在宋代被重视的程度也不逊色于春节。

《东京梦华录》追忆开封冬至习俗:

“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中,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祖先……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这种重视,在明代中期以前似乎依然如此。

明人叶盛的《水东日记》里说,在这一天无论贵贱,都和过年一般彼此奔走往来互相道贺送礼。

可见无论富贵贫穷,大家对冬至都寄托了很深的期待。

吴文英词里杭州冬至的“晓寒嘶马”现象,体现于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冬至”,则是这样说的:

“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遝(通“沓”)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谓之像过年。”

可见不只是千余年来的苏州地界,就是中原,在很长的时间里冬至亦堪比过年。

关于冬至,可以征引谈论的文化资料实在是太多了,冬至节流行的各色吃食更不会少,单在如今的苏州,就已经可谓花样繁多了。

而且,苏州如今更流行过冬至前一夜,这冬至夜,古代称之为“冬除”,类比于春节,即前一夜之所谓“除夕”。

各式卤菜、馄饨、羊肉/羊糕、冬至团和冬酿酒是此地的冬至节标配。

相形之下,遍及北方的“冬至吃饺子”单调习俗,或许是民俗方面的一种退化,过去时代的丰富性正在渐次消失。

兴许人们应该试试恢复尘封在那些古老典籍里的冬至节礼俗了,尤其是那些曾经弥漫着香气、形态各异的吃食。

元代名臣程文海亦能诗,有《雪楼集》传世,诗风磊落俊伟。

他在某一年冬至日填了一阕词,以“次韵姚牧庵题岁寒亭”为题,在文人的风雅间,其实“吃点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岁寒之日,情热之火的燃起:

翠节下天来,通明谁侍。地有高斋要名士。相逢恨晚,老矣酒兵诗帅。岁寒同一笑、千年事。

黄鹤羁情,暮云离思。半掬心香火初炽。梅花满树,又是一年冬至。正相思,恰有江南使。

可不是“梅花满树、又是一年冬至”吗?

如今江南虽然未雪,亦不妨且覆掌中杯,亦不妨小帘沽酒赏梅,亦不妨相思相待相逢恨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