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我们搬家的日子里,你还可以去这家有 76 年历史的书店看书

 真友书屋 2018-12-23


再过几天,我们在花家地的这家单向空间就要搬走了,这个爬满爬山虎的 4 层小楼,将与大院内的其他商户,一起交还给社科院研究生院。正如大院内张贴、悬挂的满满当当的红色标语所示,这是一次符合契约精神的和平分手。不久之后,我们将搬到 4 公里外的东风艺术区,在那里迎接你的到来。

 

单向空间 花家地店

 

而在我们搬家的间隙里,如果你依然想到书店里逛逛,别担心,你仍可以来到花家地,去看看这里一家特别专业的艺术书店——佳作书局 Paragon Book Gallery

 

01. “书香”不怕巷子深

 

从单向空间花家地店出发,一路沿西北方向走去,约莫十来分钟,便可望见中央美术学院。在美院东侧一座花家地画材中心(俗称“小白楼”),是很多师生采买画材的地方。沿着“小白楼”的外墙绕到它的背面去,在更深处的一排房舍中,一眼便可看到佳作书局大大的招牌。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种感受,在我第一次走进佳作书局时便油然而生,相信很多初次到访的读者也会颇有同感。因为很难想象到,这家外表看上去不大的空间里,竟然堆满了如此多高品质的艺术书籍。

 

据佳作书局老板朱帅介绍,“我们在郊区还有一个更大的仓库,是这个店面积的三四倍大,里面堆满了更多的艺术书籍,相对来说,这家店的确小了点,实在是放不下那么多书。”



事实上,即便是这个被老板认为“小了点”的书店,横向对比整个业内的话,其艺术书籍存量与质量也都足够惊人。书局按照国家区域和艺术、设计、建筑等大主题将空间进行大致分割,使空间变得井然有序。

 

在书局里游走一番,只需随心翻看,便有如进入交错时空一般。前一分钟刚刚亲眼一睹著名当代画家大卫·霍克尼的签名本巨幅画册;后一分钟便从《沉默的埃及》中穿越历史长河,一窥埃及千年古城遗迹的真实面貌;又或从《安迪·沃霍尔的肖像》中感受西方文化的时代浪潮;抑或从《士林典藏》中的各种文房器物中,一瞥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

 


佳作书局 2018 年策划出版的《士林典藏:稀见木作小文房》

 

佳作书局的这些艺术书籍中,绝大部分都是直接从海外引进的外版书籍。而做到网罗世界范围内如此多的好书,则与佳作书局持久经营七十余年的积淀密不可分。

 

02. 从民国上海到战后纽约

 

1938 年二战前的夜晚,一位名叫马法伯(Max Faerber)的犹太人逃至上海,成为上海一家德国难民报纸的业务经理。1942 年,在一名瑞士客人的借款帮助下,马法伯创立了Paragon Book Shop(彼时译为“派拉岗书店”),专销欧洲各类语言与学科相关书籍。书店设于 Cathay Masions 酒店,这家当时在河港口狭小的欧洲领地的酒店,也是之后 1972 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下榻的地方。


1947 年上海行名录中的 Paragon Book Shop


同样是在这家书店里,马法伯认识了他的妻子瑞秋(Rachel Faerber)。他们在上海结了婚,并一起经营着这家书店多年。直到 1948 年,世界时局相对稳定,马法伯夫妇决定前往纽约,并把这家东方书店和 15000 本藏书一同搬过去。搬至纽约后,书局从 Paragon Book Shop 更名为 Paragon Book Gallery。

 


马法伯(Max Faerber)与妻子瑞秋(Rachel Faerber)

 

Paragon Book Shop 就这样跨越半个地球来到纽约。而马法伯夫妇在中国的生活背景,让书局专注于有关亚洲的书籍,在亚洲文化的研究者和收藏者中颇负盛誉,因此得到“美国的东方书店”的美誉。


1964年纽约时报 报道拼贴


书店的另一项业务是佳作出版公司(Paragon Reprint),再版重印珍稀和绝版书籍,以供从事东方研究的教授和学者之需。


书局部分书目导览


1991 年,一位来自芝加哥的亚洲艺术品商人将 Paragon Book Gallery 买了下来,并将其带到了芝加哥。并接着又收购了多家私人图书馆的藏书,大大扩充了书局的库存。

 

佳作书局芝加哥旧址

 

而书局也在通过不同渠道收购古籍典藏。芝加哥大学教授、汉学家芮效卫教授(David Tod Roy )因为年事已高,将自己毕生的藏书卖给书局,其中很大一部分藏书是五十至七十年代在纽约店面购得,并还贴着当时书局的标签。这些书被芮效卫教授一本一本买走,时隔五十年之后,又轮回一般回到了书局。

 

同时,书局也开始与各大博物馆合作出版发行东方艺术类展览图录与研究著作(如大英博物馆、芝加哥大学、明尼阿波尼斯艺术馆、华美协进社等),主题涵盖中国、印度、日韩、东南亚等地区的书画、器物(玉器、织绣、鼻烟壶、家具等)、宗教美术及艺术理论等。

 

而随着经营者日渐年迈,书局如何继承下去成了一个难题,几次试图转手都未能成功。而彼时在做图书贸易的艺术史论学者朱帅,本来只是书局的一位老顾客,最终却机缘巧合成为了书局的新主人。

 

2014 年初,朱帅用工作了几年的积蓄和亲朋好友中的一番筹借,买下了书局,落户北京,并将 Paragon(原为典范、优秀之意)译名为佳作书局,而书局七十多年的历史得以延续。

 

佳作书局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也许正是经历了动荡与辗转,才能让每一代的经营者都能以最虔诚的心面对它。不是我们拥有佳作书局,而是我们归属于它。


在佳作书局诞生七十五周年的庆祝活动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璜生说了如上这段话。这或许是我们对于这段人书同行的历史最好的诠释。

 

佳作书局北京店内讲座现场

 

03. 当佳作书局遇到单向空间

 

如果说在北京花家地,单向空间和佳作书局还只是一对彼此友好的邻居。那么在杭州,我们将真正携手成为同道,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更全方位的阅读选择。


佳作书局北京店内

 

在即将开业的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内,你将看到佳作书局继北京、芝加哥之后的第三个实体空间。

  

佳作书局在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内的空间,位于书店 3 层,占地近 100㎡,囊括当代艺术、东方艺术、西方艺术、艺术理论、摄影、设计、建筑等诸多门类的外版书籍近万册,其中既有最前沿的艺术出版物,更不乏颇具学术价值的珍本古籍。

 

而在阅读之外,我们还将与佳作书局联手,邀请国内外的艺术领域专家开展系列主题讲座,精心策划内容丰富的艺术书籍展览,为读者创造更多的与艺术接触的机会。

 

期待你的到来,在北京、在杭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