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妈妈培养出6位哈佛耶鲁毕业生!她是怎么做到的?

 亮文瑶瑶 2018-12-23

这位妈妈培养出6位哈佛耶鲁毕业生!她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说一个家庭培养出一个高材生会让人感叹,那如果培养出6个高材生,而且全是哈佛、耶鲁博士那种级别的,怕是要被称为传奇了。


这位韩国的“传奇”,被誉为韩国首席妈妈——全惠星。她的六名子女皆毕业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其中的两个儿子在奥巴马政府中担任副部长级职务,被《华尔街日报》誉为“震撼华盛顿特区的第二代韩裔权力精英兄弟”,他们还是美国教育部选择的“亚裔美国人家庭教育研究对象”。


一个家庭若有多个孩子,完全有可能良莠不齐,而全惠星的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年龄差距很大,优秀度上竟毫无个体差异!同样是妈妈,差距怎么这么大?什么样的家教能至此?

就在全世界都在为她家族成就感到惊讶的时候,全惠星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专题采访时,却透露了她非常独到的教育理念:

“我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启发,中国有句话‘功夫在诗外’,运用到我的教育方法中就是功夫在‘学’外。”

好一个“功夫在学外”,如果培养优等生的经验不在学习中,那么又在哪里呢?

好的家长,是引导者。

在中国,我们衡量一个好妈妈最高标准,就是为孩子付出了所有。乃至许多妈妈在标榜自己的努力时,也会向孩子灌输这样的标准。


而全惠星说:“最好的妈妈不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妈妈,也不是爱孩子的同时也不忘了爱自己的妈妈,最好的妈妈要做孩子的引导者,不断地学习提升,充实自己,用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要想成为最好的引导者,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全惠星大二时以全额奖学金作交换生留学美国,后又在波士顿大学获社会学和人类学双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耶鲁大学当教授,1972年,全惠星在美国成立了东岩文化研究所,从事文化和人类发展的研究,自任理事长。


不仅如此,全惠星在研究所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会用一些例子来告诉孩子们做个小人物生活会如何如何不容易,人生会如何如何痛苦,以此来激励孩子们上进。全惠星非常反对这种做法。


而她的做法是:尊重小人物,争做大人物

这位妈妈培养出6位哈佛耶鲁毕业生!她是怎么做到的?

全惠星会教孩子们读《林肯传》。然后,全家开会讨论读书心得。


林肯的父亲想当一个农民,所以,他就成了一个好农民。林肯想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所以,他就成了一个伟大的总统。愿望,决定了这对父子人生的差距。


她问孩子们:“你们希望做林肯呢?还是做林肯的父亲?”孩子们当然希望做林肯,可是,又感觉办不到。


全惠星却说:“美国没有更多的总统位置来让所有人去做总统,但是,美国有众多的议员职位,足以使得好多年轻人美梦成真。在其他行业也是一样,都有足够的位置在等待着成功者的到来。”她会要求孩子们了解大人物,争做大人物,但她并不要求孩子们非得做哪一种类型的大人物。


全惠星认为,在人生的舞台上,孩子们是自己剧目里的主角,只有他们自己才最明白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家长只起到一种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去给孩子们规定某一个人生轨道。


父母做一个引导者,足以。

好的家长,是陪伴者。

全惠星的家里有个神奇之处:无论在家里的哪个角落,都有学习的氛围


请猜猜他们家有多少书桌呢?


这位妈妈培养出6位哈佛耶鲁毕业生!她是怎么做到的?


一家8口,一共19个书桌!如果算上餐桌和茶几有时也充当了书桌的作用,算起来就更多了。


全惠星说:“不用强求他们去学,孩子们的眼里只能看到书桌和正在学习的家人,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我们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全惠星的家里,书桌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家具,而是用于学习的特别家具。

其实,父母只要让孩子们懂得学习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等于是为孩子做了一切有关学习的事情了。如果父母能够自然地坐在书桌前,孩子也会跟书桌亲近起来的。

比起说“你学习吧”,更有用的是说“我们学习吧”。


比起现在许多在朋友圈诉苦的“陪读妈妈”们,像这样树立榜样的作用无疑会更加有效,“如果想要让孩子们学习,要做出相应的实践,以及表达这样的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精神。


好的家长,是聆听者。


很多家长都会抱怨:孩子一长大,就跟自己有隔阂了,什么事情都不爱跟自己说,而他跟同学、朋友却好像无话不谈。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们不要盲目悲观,更不要去尝试窥探孩子们的秘密,而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到底是谁的问题。


这位妈妈培养出6位哈佛耶鲁毕业生!她是怎么做到的?


全惠星认为:孩子不跟父母沟通,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跟父母沟通没有意义。一来,父母不理解他,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教育他;二来,父母不能提出建设性或者启发性的建议。


如果跟父母说说心里话,父母总拿自己的经验大做文章,听不进孩子的想法,不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的话,哪个孩子还愿意跟父母谈心呢?


全惠星曾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的二儿子东柱在医大做研究员的时候,有个财团提出了研究课题,东柱积极响应,提出了一整套企划,但最后,研究费用却被在他看来比自己的企划案做得差的人得到了。东柱觉得自己的方案非常优秀,心里很不平衡,马上给她打来电话。


全惠星在宽慰东柱的同时,也分享了她的人生经验:“东柱,不要认为这件事是你跟这个财团的最后一件事,要把它当做这是你们之间合作的开始。毕竟,最终的结果还没有定下来,你还有努力的机会。去联络评价你研究项目的人,问清楚你的研究项目为什么被拒绝、不足在哪里,借此机会再次向那个人说明你研究项目的优点吧。”


听了妈妈的话,东柱特地从波士顿赶到华盛顿去找那个负责人,将自己研究项目的特点向他一一说明。最终,东柱得到了那个美国财团的研究费用,成功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研究项目。而如果东柱当时没有再做尝试,只是一直在那里抱怨的话,肯定就失去了一次推进研究项目的机会。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乃至全惠星儿女的同学们都很羡慕他们,能有一个可以倾诉和交流的母亲。


尾声


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洪兰老师说:“母亲是家庭的灵魂,当你教育一个男孩,你教育的只是这个男孩,但是当你教育一个女孩,你教育的是整个家庭和下一代。


这位妈妈培养出6位哈佛耶鲁毕业生!她是怎么做到的?


全惠星成功的家庭教育不仅影响了她的儿女,良好的家风也被她的子女延续了下去。她的孙女曾经利用暑假到南美帮助贫困儿童,并立志为海啸遇难者家属盖新房。


而她的另一个孙女为了筹集艾滋病基金,向全惠星筹款,也得到了全惠星大力支持……


我们发现,全惠星最成功的教育经验,其实是让孩子们始终有个学习和前进的目标。


一旦这样的习惯在内心扎根、生长,慢慢成为一种信念,他们会全心全意去实现这个目标,而为了实现目标,他们会努力增长自己的体力和才华。


这不就是最理想的学习的动力吗?


全惠星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好的父母,不光要让孩子学习,还会陪他们一同成长;不用告诉孩子做什么,而是做给孩子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