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曾被这首诗挫败,多年后借景生情,才写出一首匹敌之作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说哪位诗人的粉丝最多,那肯定是李白。杜甫的诗歌,向来被唐朝之后的文人所推崇,但更令老百姓折服的,除李白之外,再无他人。在民间,李白如同神仙人物,即使是贺知章那样的文坛老前辈,也惊呼他为“谪仙人”,与他平辈论交。然而就是这样的绝顶才子,竟然也有自叹不如的时候。


相传在李白游览黄鹤楼时,为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正准备吟诗一首,但他突然看到墙壁上已经有一首诗写得精妙绝伦,再也无法动笔。这首诗正是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七律确实精彩,甚至被后人经常拿它与杜甫的《登高》竞争 “唐诗七律第一”的头衔。在这首诗面前,李白自叹不如,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以他的身份,要写就写精彩的佳作,如果写不出来,不如罢手。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见诸于正史,但在《唐才子传》、《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等书籍中都有类似的记载,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不过李白也并非没有为黄鹤楼献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黄鹤楼》、《醉后黄鹤楼》、《江夏送友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等都是在当地所写的名篇。


只不过崔颢的诗太过华丽,李白确实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同类题材七律与之抗衡。一方面李白写七律比较少,另一方面写诗需要找到灵感,不是说有就有的。所幸,李白在南游金陵时,写下了千古不朽的《登金陵凤凰台》,总算了却了一桩夙愿: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就出语惊人,惊艳了整个世界。“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中,在短短十四个字里,出现了三个“凤”字,却一点都不显得重复冗余,反而是朗朗上口。相传在南朝刘宋时期,凤凰曾飞到金陵山中,因而筑了凤凰台并以凤凰命名此山。


李白在此用典,不仅说明了凤凰台的来由,而且点明凤凰降临本是吉兆,凤凰离去也带走了六朝的繁华,只有长江江水川流不息,这才是大自然的永恒。


第三、四句就是“凤去台空”的进一步阐述,吴国昔日金碧辉煌的宫殿已经被花草所掩埋,晋朝的风流人物都成了一抔黄土。那样显赫一时的政权,在现在看来也没有多少价值。


随后,李白又回到了现实之中,将眼前的景象写得气象万千:三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如同在青天之外;滔滔江水被白鹭洲分开,依然向东奔流不息。这两句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放眼古往今来的诗歌之中,也是难得的佳句。


最后两句点名了文章的主旨,也暗藏了深意。“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日是古代君王的象征,长安则是唐朝的都城。这句话绝不只是写景,而是引用了西汉陆贾在《新语·慎微篇》中的典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也就是说,李白用浮云比作奸邪小人,他们蒙蔽了君王,也让贤臣(包括李白自己)报国无门。这一句虽然是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叹,何尝又不是为国家兴衰而忧愁?


这首诗,传说就是李白仿造崔颢的《登黄鹤楼》所写并希望能与之一较高下(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好的诗歌,就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登金陵凤凰台》赢得了千古赞颂,后人普遍将其与《登黄鹤楼》一起作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