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的一些看法。

 昵称4705243 2018-12-23


历史几何

历史丨读书丨电影丨成长




 





文/卡卡罗特               图/网络


变法:历史名词,读音是biàn fǎ,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变革。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事件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邹忌的改革、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清末的戊戌变法等。但是最负盛名的也就是商鞅、王安石、张居正所主持的变法了。但是三人之中,却只有商鞅一人成功,变法彻底,使得秦国最终吞并山东六国,一统天下。而王安石和张居正的改革都未能贯彻始终,故而也没能挽救宋明王朝。


今天我们主要就来聊聊他们三个,当然我们也要聊别人。







“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商鞅



商鞅这个人大家都比较熟的,初中历史课本上在讲到秦国变法的时候,在开头的小故事里讲的就是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已经熟的不能再熟,我就不多说了。而商鞅此行的的目的,也是想在秦国民众中建立威望,挽回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为变法打下群众基础。


商鞅本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自幼喜好“刑名之学”,受李悝、吴起影响颇大。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举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 。但魏惠王以为商鞅只是一个小小中庶子,能有何能耐?于是公叔痤又向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但魏惠王并未放在心上,最终商鞅入秦,成了魏国的心腹大患。



战国是个英杰辈出的时代。战国上承春秋乱世,中续百家争鸣,后启大秦帝国,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李悝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而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而在这一时段,由于铁器开始使用以及牛耕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因而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的是出现的封建生产关系与剥削方式,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土崩瓦解。由于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也开始改变。各国为适应经济的发展故而先后进行了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建立封建制度。而商鞅变法,深受李悝与吴起二人的影响。


李悝的变法主要有三项:

一、尽地力之教:即充分发挥土地潜力,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收入。而且为了防止谷价大起大落,他还推行“平籴法”,设常平仓,以平抑粮价,尽力避免损害百姓利益。

二、食有劳而禄有功:即把爵位赐给有功于国家的人,于国无功则夺去爵位,此法目的在于打压旧贵族,维护新兴土地阶级的政治与经济利益。

三、制定《法经》:做《法经》六篇,盗、贼、囚、捕、杂、具。目的在于确立法制,维护并巩固封建政权。

而此时吴起尚在魏国,他负责魏国部队的训练,创出“魏武卒”方阵,政治加军事上的强悍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霸主。魏文侯死后,吴起被排挤而去往楚国,主持变法,他的变法内容与李悝类似,但是比李悝要激进的多,以至于得罪了许多楚国贵族,楚悼王死后,吴起立刻被杀,新法也尽被废除。


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正是得到秦孝公的鼎力支持才得以最终成功。据传商鞅入秦后,曾三次面见秦孝公,第一次向孝公推荐帝道治国,即效法尧舜,孝公无甚兴趣。第二次向孝公推荐王道治国,王道礼制,的确曾经使天下康宁一片兴盛,而且儒家道家至今还在不遗余力的为这种王道张目礼赞。春秋战国以来,王道礼制虽然已经大为衰落,但许多国君为了表示自己仁义,仍然坚持说自己奉行王道。但孝公仍然没兴趣。第三次商鞅向孝公推荐霸道治国,并抛出治秦《九论》。霸道,就是以法家为核心,对内严刑峻法,对外军国主义。这次孝公接纳了他的意见,于是秦国变法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商鞅变法前秦国是个什么情形呢?穷、弱、私斗成风。被魏国打败,被迫割地求和。但秦孝公是个雄才大略的主君,他决心要改变秦国的现状。


一、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度;将爵位赐予有功之人,调动士兵战斗积极性,同时也打压贵族。

二、废井田,开阡陌;按照土地占有数量征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懒惰者甚至要没入官府为奴。

四、推行县制,行连坐之法;将全国划县,县的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并把农民编户,建立什五制度。而连坐更是十分严峻的一条法令,鼓励邻里相互揭发,加强中央统治。

五、迁都咸阳;适应国家的发展。

六、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

七、制定《秦律》;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通行全国。

八、焚诗书,禁游学,行愚民政策。


其实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商鞅的变法就是以李悝变法为蓝本,在其基础之上进行的补充调整,凭借着这些法令,加上秦孝公的鼎力支持,秦国从一个被山东六国视为蛮夷的贫弱之国,二十年时间发展成了称霸一方,与魏国争雄的强国,并夺回河西之地,一雪国耻。


在战国的变法中,无论是魏国、韩国、齐国、楚国、赵国、都远远不如秦国变法来的彻底。加之秦国地段与西戎接壤,民风彪悍,尤其是骑兵更是强劲,山东六国资源虽富,然而民风却远远不能与秦国相比,虽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力发展骑兵,但战马的质量却与秦国相差甚远。虽然商鞅变法得罪了众多秦国老氏族,但二十多年改革,深入人心,虽然商鞅被嬴驷“车裂而死”,但“商君虽死,秦法犹在”!秦国最终一统天下。




“祖宗不足法”——王安石


王安石其实我们也比较熟,只是不是以改革家的身份,而是以文学家的身份。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最熟知的就是那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但是咱们今天就不扯文学了,我也不懂,就说说变法吧。



王安石变法前,北宋是个什么情况呢?土地兼并严重;且由于宋初重文抑武思想及其他各项政策,使得北宋朝廷出现了严重的冗官、冗兵、冗费,而且每年还要给予辽和西夏大量岁币,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赋税苛重,北宋沿袭晚唐两税法。唐初沿用租庸调制,即百姓的赋税、兵役、租调分开征收,两税法是将其合并起来一起收,不再分类。但晚唐时往往在两税之外还加征其他,到了北宋也一直如此;而对外战争的失利,更使得北宋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在王安石变法前,范仲淹曾主持过“庆历新政”,但由于触犯官僚及大地主利益,遭遇保守派强烈反对,最终范仲淹被迫离职,新政废除。神宗即位后,便开始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标,

富国政策包括:

一、青苗法:政府贷粮食或钱给农民,让其进行农业生产,收取少量利息。此法旨在抑制高利贷盘剥,也能增加政府收入。

二、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当地居民按户等摊派费用。(北宋实行五等版籍制度,一二等为上户,三等为中户,四五等为下户)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帮助。

三、募役法:北宋初期政策是按户等轮流差役,募役法将其改为按户等出钱,由政府雇人去,这样可以保证农民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四、市易法、均输法:其实说白了就是像现在的政府宏观调控一样,政府稳定物价,防止大商人投机倒把,政府也想从中获利。

五、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让后核定土地肥瘠,然后定税。


以上五项皆与钱有关,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简单粗暴,也很有针对性。


强兵政策包括:

一、置将法:北宋初年崇文抑武,武将没什么地位,采取的“更戍法”说白了就是把将领调来调去,使得将领跟士兵无法熟悉,将领也不能拥兵自重。但这样也使得北宋军队的凝聚力不强,因此战斗力极差。置将法的目的就是在于扭转这弊端,以求得对外战争的胜利。

二、保甲法: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地方行政组织,就是这一群人抱团,然后在里面选出小领导,平时地里没活儿就带他们练武功,然后轮流执勤。这个方法的目的其实是想建立全民兵制,因为当时北宋有100多万军队,但是却有战斗力很差,然而又要给提供军饷,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保甲法想用民兵代替募兵,有强兵意图,也有富国意图。

三、保马法:其实这是个挺坑爹的政策,因为西夏和辽的骑兵都很强,对付他们肯定也要有骑兵,但是要组建优质骑兵就要有好马,然而中国两个产马的好地方,一个在西夏的手里,一个在辽国手里。然后老爷子就想出个办法,让老百姓养马,但是中原地区根本不适合养马,而且马要成群养才好,一匹一匹算什么?而且养一匹马要用的地拿来种粮食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更重要的是,这马要是你给养死了,照价赔偿!


其实王安石的变法是十分有针对性的,在深度和广度上也都够,但是最终还是失败收场,其原因在于一是由于神宗去世,保守派反扑,这其中就有砸缸的司马光;二是变法派内部有矛盾而削弱了自身力量,且王安石两度辞相对于法令的延续性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三是并没有获得百姓的大力支持,新法看似都合理,但真正在执行过程中,官府的不作为等种种问题,使得老百姓并未真正受惠,而且王安石还打击政见不同者,因此树敌颇多,仅仅依靠皇帝的权势,皇帝一去,变法便随之失败。





“世间已无张居正”




张居正可是少年英才,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




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因为李太后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张居正改革前明朝的社会情况是:内阁倾轧、宦官专权、军备废弛、吏治糜烂、财政危机严重。而且因为土地兼并,产生了大量流民,并发展为农民起义,危及政权。


万历皇帝年幼,因而张居正得以掌权,以推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整顿吏治的考成法:其实就是给各级官员下死命令,什么事情要在多少天内完成,然后根据这个来确定升降。这是改变明朝吏治糜烂的方法,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二、整饬边防:安抚俺答汗为顺义王,设立茶马互市与蒙古做生意,并任用戚继光与李成梁等名将。

三、兴修水利,整顿漕运;

四、丈量土地:据说量完之后比弘治年间增加了300多万顷,其实这个数字是有点扯淡的,据说是有很大水分在里面。这个政策自然是为了抑制逃税漏税。

五、一条鞭法: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税收政策了,这个政策很复杂,去年我考试的时候,就苦于背不完整,但其实如果用大白话讲还是能说清楚的:把田税和力役(给国家无偿打工,按人头算的)都折合成银子征收,然后再把部分的力役摊到田地里,田税多收点,力役那部分就少收点,而其他的各项杂税也一并折成银子收了,简化操作过程,其实就是要银子,不要粮食了!这个政策在抑制豪强漏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及商品经济都有帮助。但是,这方法历时不久就乱了,也就难以正常推行了。



其实总的来说张居正改革没有王安石变法的深度与广度,但也是实实在在打到明王朝的痛点上的,虽然他死后就被抄家,虽然也有人说他是权臣,但他为明王朝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中国历史上,作为改革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人说商鞅是个心口不一的伪君子,说王安石是个奸相,说张居正是个权臣,我们姑且不论他们的人品如何,我也一直很反感用其他方面的污点来否认一个人另一方面的功绩。就如同物理界巨人牛顿,尽管他借着地位打压别人,但不能否定他在物理学上的杰出贡献。

其实作为改革家,无论是商鞅、王安石、张居正,还是如吴起、王莽、戊戌变法,历来的改革家下场都不是很好。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杰出的具有远大见识的人,并且敢于身体力行,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以推动社会发展,但就这份见识与胆识,就值得我们钦佩。


最后,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ID:historygeometry

长按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