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老而神奇的挑治疗法

 康泰wjr图书馆 2018-12-23


针挑疗法根治牛皮癣


针挑疗法也称挑治疗法、针刺疗法、挑病筋、截病根疗法,是用针在人体的腧穴、敏感点或一定部位挑刺,使皮肤微微出血,流出组织液,或挑出、挑断皮内纤维状物质(此即病根所在,淤塞经络,气血不通,导致疾病丛生;而健康人则没有,一挑即出血),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简易外治疗法。它由远古的砭刺法和络刺发展而来,是通过刺激皮肤经络,使脏腑得到调理的一种物理刺激疗法,具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解除瘀滞的功效。此疗法历史悠久,操作简便,安全根治,无副作用,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可有效治疗胃脘痛、腹痛、胸胁痛、腰痛、肩凝痛、落枕、坐骨神经痛、痔疮、疳积、急性结膜炎、痤疮、淋巴结结核、癫痫等疾病。


1、治疗牛皮癣的取穴


在背部大椎穴与肩胛骨内侧所组成的三角区内(两肩背部),重点是夹脊与膀胱经上寻找反应点,反应点特点:略突出于皮肤,小米粒大,压之不褪色的小红点(如果没有小红点,就直接在两肩背部用针挑刺,患者一般不出血,皮下有白丝丝,一一挑断)。


2、操作


将小红点或病区用针刺破,再挑断皮肤内的白色纤维(只有病人才有,且不出血,微痛),出血就停止,再挑其它病点。每次左右肩背各挑刺3-5个点,挑完后用涂碘酒消毒,一般不必敷盖纱布。每隔7天挑治一次,选点不同。一般3次即可见效,两月痊愈。


顺便透露一个秘密:患有痔疮的人,在脊背下方靠近脊椎的地方肯定有小红点,用针挑破皮肤,里面有很多白丝丝,那就是罪魁祸首,沉住气,一一挑断,出血为止,三次即可痊愈!本人刚刚治好!


痔疮患者背部第七颈椎至第五腰椎两侧可见一种痔点,似丘疹样,稍突起,灰白或暗红色,压之不退。有时点上还生长一根毛。也可以同时出现几个点。找到痔点后,可用粗针挑破痔点,挑出白色纤维样丝状物数十条,但很少出血。挑治法对内痔效果更好。


挑治法根治痔疮、麦粒肿、颈淋巴结核


挑治痔疮取腰骶部之大小如米粒,呈灰白、暗红、棕褐或淡红色,高起皮肤的丘疹,部分病人在上述区域内没有痔点,则可取大肠俞、次醪;颈淋巴结结核取肩胛区小米粒大的压之不退色的红色“结核”点,左侧有病挑右侧,右侧有病挑左侧;麦粒肿找肩胛区内小米粒大、高出皮肤、淡红色、压之不退色的丘疹,左眼病挑右侧,右眼病挑左侧。


在患者背部、腰骶部寻找红色或暗红色,压之不褪色,米粒大小的血疹样点作为挑治点,右手持针与皮肤水平表面成30度角刺入皮下,然后由浅向深逐层挑出、挑断皮下白色筋膜纤维。每次治疗2~3个部位,挑尽后,涂碘酒消毒,适当休息。效果不明显者,隔3-5天再行挑治。

 

1、痔疮:在患者背部第七颈椎至第五腰椎两侧可见一种痔点,似丘疹样,稍突起,灰白或暗红色,压之不退。有时点上还生长一根毛。也可以同时出现几个点。找到痔点后,可用粗针挑破痔点,挑出白色纤维样丝状物数十条,但很少出血。挑治法对内痔效果更好。

 

2、麦粒肿:在患者肩胛区内,可找到粟粒大、高出皮肤、淡红色、压之不退的小皮疹,挑法如挑痔点一样。左挑右,右挑左。一般挑后一日即可痊愈。

 

3、颈淋巴结核:在患者脊柱两侧、肩胛骨下角以上,可找到结核点,挑法同上。左挑右,右挑左。一般挑后数日内可以消散。


用针挑疗法根治慢性前列腺炎


针挑疗法又名“截病根法”,是在一定部位用消毒三棱针或普通大号缝衣针挑断皮下纤维组织,或挑破皮肤挤压出血,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疗法疗效好,简便易行。


1、挑治部位:取腰骶部之皮肤疹点或敏感点。疹点的特征为形似丘疹,稍突于皮肤,小米粒大小,颜色多为灰白、暗红、棕褐或淡红色,压之不褪色。反应点与痣色素斑应鉴别。如找不到疹点时,也可选取与前列腺有关的穴位,如肾俞、长强等穴位挑治。每次挑2~5个点。


2、挑治方法:挑治部位确定后,局部皮肤用碘酒、酒精消毒,术者右手持三棱针或缝衣针,左手捏起挑治点,将针斜刺入皮肤,然后抬高针尖并用力挑出、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状物质,全部挑尽为止。针挑时,略觉疼痛,一般不出血或略有出血。如疼痛难忍,可用0.5%普鲁卡因1~2毫升进行局麻后挑治。挑后常规消毒即可,创口深者可以消毒纱布固定。


挑治强直性脊柱炎的方法


挑治疗法能消除或减轻腰背痛等临床症状,改善脊柱关节功能活动,无副作用,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较理想的方法。


1、取穴:颈、背、腰部的膀胱经、华佗夹脊穴、督脉共7条线的穴位。


2、操作:采用挑针或三棱针,选好穴位,常规消毒,将针横刺刺入穴点的皮肤,将针尾压低,针尖翘起,将皮内的浆液性白色纤维挑断,或让纤维缠在针体上拉出,提高针体做左右摇摆、上下提拉等动作,然后挑断,如此直至把针口周围的纤维全部挑完为止。一般先取膀胱经穴,由下往上顺序挑治,然后取华佗夹脊穴,最后取督脉穴。如疼痛较甚,应先取疼痛部位相应的穴位或阿是穴。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挑筋疗法的机制主要是对五脏六腑经气输注之处的膀胱经的背俞穴,华佗夹脊和阳脉之海督脉穴的皮层进行挑治,通过“自控调节系统”一方面起到扶正祛邪,调整脏腑阴阳平衡的整体作用;另一方面起起到通督脉,化痰祛瘀,推动气血运行的局部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挑筋背俞、华佗夹脊、督脉穴有减轻和消除炎症,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作用。


治疗不同疾病的挑治部位


1、痔疮挑治点:痔点一般散布在背部第七颈椎至第五腰椎、两侧腋后线的范围内,多见于中、下部,靠近脊椎。呈丘疹样,针帽大小,稍突起,略带色素,多为灰白、暗红、棕褐、浅红色,压之不褪色,有的点上可长一根毛,但须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等区别开。


痔点寻找困难时,可用两手在病人背部磨擦,观察痔点的出现。若同时出现两个痔点,选其明显的一个,痔点越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


此外,也可行穴位挑治,可取关元俞、大肠俞、气海俞,也可在第三、四、五腰椎0.5寸处挑治,每次挑一对穴位。


2、麦粒肿挑治点:在病人患眼对侧的肩胛区内,找到粟米大、高出皮肤、淡红色、且压之不褪色的小皮疹点。


3、颈淋巴结结核挑治点:在病人两肩胛间下角以上的脊柱两侧,找到红色,小米粒大,稍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的的挑治点。


挑治方法:挑治点局部消毒,用局麻药皮内麻醉。用三棱针或粗针挑破表皮约1厘米长,将真皮层的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进行大幅度牵拉达到强刺激,最后将纤维全部挑断,至露出皮下脂肪组织为止。此时病人微痛,出血极少,挑后涂碘酊消毒,敷盖纱布,贴胶布(现可直接用创可贴),挑治后7天,再行第二次挑治。一般3次可获效。


古老而神奇的挑治疗法


挑治疗法又称挑筋法、截根法(容易引起误会,应称为挑病筋法、截病根法),是在人体一定穴位或部位,用针具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临床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慢性喉炎、神经衰弱性失眠、胃脘痛、腰肌劳损、脑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偏瘫、颈椎综合征、坐骨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等多种疾病。


针挑疗法源于古老的砭石、砭针,是针灸中一种特殊针法,由我国传统中医九刺中的“络刺”发展而来,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从古至今多以祖传口授的形式流落民间,无人整理发扬,故历代针灸书中无记载。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郭右陶排除外界干扰,不怕被同行讽笑,把民间挑、刮、放血等治疗痧胀的方法加以总结,写成了《痧胀玉衡》。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在治疗痧胀急症中也介绍使用针挑法、针刺法。清同治四年(1865年),吴尚先因为见到民间很多治疗方法效果甚佳,也排除一切困难,对民间各种外治疗法进行收集和整理,写成了《理瀹骈文》一书,介绍了不少民间挑治法。


挑治疗法的重点是在人体的腧穴、敏感点或一定区域内用针挑破皮肤,挑断皮内丝状纤维。这是通过疏通皮肤经络,使脏腑得到调理的一种治疗方法,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解除瘀滞等作用。


(一)挑治用具


1、三棱针、圆利针、大号注射针头,亦可用普通缝衣针。 

 

2、消毒用品、酒精棉球、碘酒和碘酒棉球、敷料、胶布等。


(二)常用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选点挑治、区域挑治和截根疗法三种。


1、选点挑治:在背部上起第七颈椎,下至第五腰椎,旁及两侧腋后线范围内寻找疾病反应点。反应点多为棕色,灰白色,暗灰色等,按之不褪色,小米粒大小的丘疹。此法适用于颈部多发性疖肿。


2、区域挑治:在腰椎两侧旁开1~1.5寸的纵线上任选一点挑治,尤其在第三腰椎到第二腰椎之间旁开l~1.5寸的纵线上挑治效果更好。本法适用于内痔出血,肛裂,脱肛,肛门瘙痒等。


3、截根疗法:取大椎下四横指处,在此处上下左右1cm范围内寻找反应点或敏感点。治疗时让病人反坐在靠椅上,两手扶于靠背架,暴露背部。挑治前局部常规消毒,用针刺入皮下至浅筋膜层,挑断黄白色纤维数根,挑毕以消毒纱布敷盖。一次不愈,可于2~3周后再行挑治,部位可以另选。


(三)部位选择


挑刺法必须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明确病位,以作出临床诊断,确定治则和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和部位。 


1、以背俞、夹脊穴为主作定点挑治:背俞,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灵枢·背腧》提出背俞穴可主治五脏疾病,并提出了五脏背俞的穴名和穴位。同时还提出了背俞穴定穴时所出现的“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阳性反应现象。临床可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反应现象,以此分析、判断属于某一经的疾病。也可以此寻求有关穴位邻近的阳性反应点作为取穴依据。如临床治疗头面、颊、颈、项部诸器官疾病,取颈1至7椎夹脊穴;治疗胸腔内脏及上肢疾病,取颈3至胸7椎夹脊穴;治上腹部内脏疾患,取胸8至12椎夹脊穴;治疗腰部和下腹部内脏疾患,取胸10至腰2椎夹脊穴;治疗肛门部和下肢部的疾患,取腰2至骶4椎夹脊穴等。


2、以痛为腧找痛点挑刺:在病变体表局部区域内,找最明显的压痛点进行挑刺,如肩痛多在肩胛岗上的表面和三角肌的前缘等处找到痛点;腿痛多在腰骶关节表面找到痛点,即可在该痛点处挑治。 


3、以脊髓神经节段分布选点挑刺,这是运用“脊髓神经节段性分布”的理论应用于挑刺疗法中的一种方法。 


4、选反应点挑治:选用某些疾病在体表有关部位出现的反应点,如压敏点、疹点等。疹点的特征似丘疹,稍突出于皮肤,似针帽大小,多为灰白色或暗红色,棕褐或浅红色,压之不退色。选点时要注意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相鉴别。找点困难时,可用手摩擦相应部位皮肤后,再进行寻找。


以上四种选穴方法,可单独应用,亦可综合选定穴位或部位进行挑治。


(四)操作方法


挑刺部位确定后,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将针横刺刺入穴点的皮肤,纵行挑破0.2-0.3cm皮肤,然后将针深入表皮下挑,挑断皮下白色纤维丝状物,以挑干净为止。用碘酒消毒即可。


选好挑点后,进行消毒,用细长而足够硬度的针(缝衣针或特制的挑针均可),慢进针,当针尖进入皮肤后,挑破表皮,便可挑出一些稍具黏性的皮内纤维状白丝,此物即病根所在,成分不明(目前无人研究),健康人没有,只有病人有,而且不出血、不很痛,此物堵塞经络,气血不通而致病,所以一般不出血,挑干净后才见血;而健康人一挑就出血。挑一条拨出一条,一针一针往下挑,直至把针口内的纤维挑完为止。然后再挑另一病点,可连续挑多个。


(五)适应证和对应点


头痛、头晕、感冒、神经衰弱、结膜炎、热性病,可于颈项部、颞部选穴或选择敏感点;偏头痛、额神经痛、感冒、眼病、热性病,可于颈项部和颞部、额部选穴或敏感点;头晕、眼病、发热、小儿抽搐,可于项部、额部和眼区选穴或敏感点;眼病,于风池穴和眼区周围选穴和点。


急性结膜炎、眼底或视网膜出血,可于耳郭后风池穴附近和眼区周围部选区敏感点;颈淋巴结结核,可于颈部选穴或选点。


急慢性喉炎、咽喉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于结喉附近及颈部选取敏感点;胸痛、肋间神经痛、感冒,可于任脉选穴或敏感点,亦可于相应背俞穴选穴或选点。


热病、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及神经痛、膀胱炎、月经不调,可循经选穴或按以痛为腧、脊髓神经分布、敏感点几种取穴原则综合取穴。


上肢部风湿痛、肌肉麻痹、关节痛等疾病,于颈椎部选穴选点,亦可按以上四种选穴方法相结合,选取部位或敏感点。下肢部的风湿痛、肌肉麻痹、关节痛等于腰骶部选穴或敏感点,亦可按以上四种选穴(点)方法结合应用。 


疳积,于鱼际部选穴或脾俞、肺俞部取穴;消化不良,选取四缝或脾俞、胃俞。


(六)注意事项


1、注意无菌操作,嘱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洁,3-5日不用水洗,防止感染。

  

2、针尖应在原口出入,不要在创口上下乱刺。

  

3、挑治后注意休息,不吃刺激性食物。

 

4、孕妇、严重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或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