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333个字,却关系到12条性命,它究竟有什么魔力?

 天宇楼33 2018-12-23


只有333个字,却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荣,12条性命!流传1000多年,稳坐顶级国宝的地位,它,究竟有什么魔力?


我们看古装剧,常常会看到这么一幕,当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犯了死罪被抓时,总会亮出一块“免死金牌”,得以活命。


究竟历史上有没有“免死金牌”存在?它们现在都在哪呢?



免死牌通常情况下是由铁制造的,上面的字是用丹砂填充的,所以被称为“丹书铁券”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曾经有丹书铁券的发放记录,不过上面写的是大臣的爵位、俸禄、食邑,并没有免死的功能。


直到北魏以后,铁券才有了免死的权限,历朝历代的免死牌在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最开始铁券免死的次数在三次以下,后来逐步添加,到了唐代后期,受赐者的后代都能够凭铁券免死一到三次。


到明代,铁券准则进一步完善。朱元璋从法律上规则了铁券的颁授规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直至清代,“丹书铁券”准则被废止。


千百年王朝更迭、世事沧桑巨变,存世的免死牌少之又少,而现存最出名的免死牌就是“钱镠铁券”



公元1331年,一位渔民在本地水库捕鱼时,无意中捞出一块铁片,铁片不大不小,上面密密麻麻刻有许多字,他想试试铁片是不是金的,所以拿斧子砍了一下,发现是铁的。


这件事很快被本地的钱氏后代知道了,通过一番研究,发现这恰是钱氏宗族丢失已久的“钱镠铁券”,于是拿十斛谷买回了它。



钱镠,是五代吴越国开国君主。公元896年,董昌叛唐称帝,劝降无果后,钱镠平定了董昌,唐昭宗封其为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为了笼络钱镠,唐昭宗赐给他金书铁券。



“钱镠铁券”,形状呈覆瓦状,纵29.8厘米,横52厘米,厚2.14厘米,重约132两。


对于上面的文字,《四库全书全唐文》里有具体的记载,上面刻有皇帝的许诺:钱镠本人能够享有免九次死罪,后代免三次死罪。它是我国现存于世的最早的铁券什物。


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

——铁券铭文(部分)


如今西湖边上还有钱镠的雕像

五代十国分布图


钱镠得到“钱镠铁券”后,非常谨慎地将其保存在皇宫。但是,钱镠铁券却两次落水,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儿呢?


公元1276年,元军攻破临海,钱氏后嗣钱叔瀤背上铁券南逃,慌忙中意外落水而亡,铁券也跟着沉入水底。直到元代,铁券才被渔夫捞出。


后来,铁券被转藏到临海邻近的一个叫“岭外钱”的小村,由钱家人轮流看守。1816年,太平军攻入台州,铁券被藏入水井,待捞出来时,上面的金字逐步脱落,最终只剩下一百八十多个。



宝物命运多劫,却又备受历代珍爱。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太祖、清乾隆等历代皇帝都曾千里调阅。乾隆还专门为铁券写了《观铁券歌》留作纪念,并赐紫檀柜一座,用来藏铁券。


1901年,藏在“岭外钱”村的铁券被盗,小偷将铁券易手卖了。以后钱家人又将铁券原价买回。


1938年,日军占据长乐镇,为了避免铁券丢失,钱家人把它藏在了井里。抗战成功后从井中取出,铁券无缺如初。


1951年,钱氏后嗣将铁券献给国家,由浙江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1959年,这件无价之宝被调入北京,成为国家博物馆的一级文物藏品。



钱镠铁券”是记载唐末五代十国吴越国历史的重要文物,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铁券。一千多年来,它曾“六登天子之庭”,也曾历经战乱,时而不见踪影,时而重见天日,如今它终于可以静静的陈列在博物馆中讲述着千年的沧桑。 



《华豫之门》所发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处理;传播传统文化,分享鉴藏知识,弘扬正能量,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华豫之门官方 公众号ID:HNTVhuayuzhime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