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路边垣 长城之外有长城

 aemon 2018-12-24

    制图 冯晨清

    ■高文瑞

    一说起北京的长城,大家耳熟能详的都是八达岭。其实,在八达岭之北,还有一道外长城,那就是东路边垣和南山路边垣,古书上把这道长城称为“大边”。

    外长城的建立,与防止北元残余势力侵扰有关。明王朝建立后,先后在北部防线设置了甘肃镇、宁夏镇、宣府镇、大同镇等“十一镇”,称为“九边十一镇”,“边”即指边墙、长城。宣府镇是京西北重要军镇,宣府根据自然地势,将辖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路设防。明宣德年间,北边防线后撤,使宣府镇成为直接护卫皇陵、京师的前线。嘉靖三十六年(1557)开始设宣府东路,所辖边墙“自四海冶至靖胡堡(今延庆白河堡)”,并设怀隆兵备道,宣府东路革属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置南山路参将于柳沟。

    从构筑工艺来说,外长城比八达岭的砖石长城规格要低,基本上是当场取材。边墙主要采取土、沙和石子夯筑而成,敌台则采取的是内部夯土外部包砖、包石的构筑工艺,此外,在用料方面还依据延庆地域的天气情形添加了沙石等材质,以增添强度。

    东路边垣的长城上不仅有众多墩台,还有一些城堡。最东部的“四海冶与周四沟首尾相通,黑汉岭居中策应,实为东北锁钥也”。古人把这里称为京城东北方向的锁钥之地,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这期的“品读”,就由笔者来介绍四海治、周四沟、黑汉岭这三座城堡的前世今生。

    1九眼楼是东路边垣的起点

    东路边垣的最东边是四海冶,即现在的四海镇辖区。四海镇有座“火焰山”,因山石多呈红色而得名,火焰山主峰上的九眼楼是明代长城体系建筑规模和形制最大的一座敌楼。楼体以青砖砌筑在条石台基上,因每边并排9个箭窗,故当地百姓称它为“九眼楼”,又因所处火焰山顶部海拔1141米,山势高峻,晴天可望到京城,故也称望京楼。九眼楼不仅是长城之上规模最大的敌楼,而且是明代宣、蓟、昌三镇的交界点,在军事防御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北京市延庆县地名志》记载说:“九眼楼为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巡抚都御使王仪建,中间有大小红门,西至岔道羊头山,东至四海冶……九眼楼在该边垣最东端四海乡石窑村南5里火焰山,高7.8米,有九个瞭望孔连接三道边墙,四海若有警,南山边垣举炮火,顷刻可以达居庸关。”

    四海冶山地平缓,古时水源充足,有菜食河等四水合流,而称“四合”。翻阅资料,这一带山里有矿石,春秋战国时期有过金属冶炼业,因称“四合冶”。清光绪《延庆州志》上说:“旧尝冶铸于此,以有四水合流名四合冶。元时往来上都,恒取道于此,后讹为四海冶。”

    明朝天顺八年(1464)始建四海冶城堡。《明史地理志》中说:“延庆州天顺年间置四海冶堡。”《延庆州志》载:“弘治七年,徙永宁千户所屯守。今设守备驻防。弘治十二年,参将黄镇包甃,高二丈,方一里二百六十四步。”城堡设南北两座城门,北曰迎恩,南曰迎薰。嘉靖四十四年(1565)再次包砌城砖。万历三十二年(1604)重修,城扩建为周长3里,扩大了约一倍,成为军事重镇。

    去往四海冶的山路狭窄,两边多为险峰。至城堡附近,才稍显平坦。有文形容:堡居四山之内,地势孤危,上可通独石口,下连横岭,实为宣府镇东路咽喉要冲,极为险要的军事重地。现今称为四海村,看不出这里就是当年的古城堡,向里走,是古城堡北门,应是当年的迎恩门,现已无城的遗迹。

    沿着这条当年古城堡的大街向南行,街两边是各种做生意的门脸。古时街上就有店铺,史载“城铺十一”。迎面过来一位老人,上前询问,老人说尚有残城墙。于是共同前行,南行西拐,进了一所院落,老人把柴火拨拉拨拉说:就在这里。细细一看,黄土墙斑驳参差,约有两人多高,上面长着杂草,墙根处发现了包砌的城砖,这与志书所记一致了。

    时隔几年,又经四海村,听说村里有块石碑,便去查看。石碑立在古城的街口,大约两尺宽,四尺长,四周刻有花纹,文字的标题是“四海冶城”。石碑所在处是古城的十字大街,原是城堡的中心,建有玉皇阁,石碑就在玉皇阁上面。旁边店铺老板有张老照片,是从西向东照的,背后能看清山形,与现在的一样。从照片上看,玉皇阁应开有东南西北四个门,下面是台,上面建殿。殿为南北正向。殿的山墙与阁的墙体已经开裂,殿的顶部也有损坏,露出椽子。阁下站着许多人,一些人还留着辫子,应是晚清的照片。从楼阁与人的比例来看,玉皇阁高约8米。

    玉皇阁南边还有戏楼,是人们聚集娱乐活动的场所,除戏楼外,城堡内有真武庙等32座寺庙。城东北角有冶炼的窑,发现过铁渣。城开有三个城门,在南北二门之外,还开有东门,东门外就是菜食河。上世纪50年代拆了东门,60年代初拆掉南门,70年代初拆了北门,城墙也随之逐渐拆掉,仅剩南门的那一点儿残存。

    2周四沟堡建在山上

    四海冶往西是黑汉岭,黑汉岭再西行,就看到了周四沟。古代建城堡多选择平地,易于运兵打仗,即便在山地,也要建于开阔处,或守着路口。但是,周四沟堡却建在了山坡上,这在延庆城堡中极为少见,沿着山坡,能看出断继续续的残墙。城堡角上的垛高于墙体几米,屹立于山顶,村里人小时候常跑上去玩,称其为炮楼,要说那形状、作用还真有相近之处。

    一巨石立于村口,行书写着“周四沟”。进村还沿袭着旧时的路,从西入,然后折向北,才能看到城堡的南门。清光绪《延庆州志》上记,城“止设南门”。南门外曾有瓮城,瓮城开有东西二门,现残存部分瓮城墙。南门并没建在城墙的正中,而是偏东,以至瓮城墙与城东墙相接。

    南门向北,沿着坡路,一眼便看到了城的北头,城里仅有“南北街一”。村里老人说,房舍之间也有窄小街道,叫小东胡同和小西胡同,称不上大街。当年南门旁曾建有鼓楼,村内山坡上还有钟楼。一座屯兵城堡,竟有此晨钟暮鼓,也有些不可思议。

    这一带地形极为复杂,所以明朝建起几座城堡,形成防御体系。建这几座城堡的目的,正是为了加强对明陵的保卫,而周四沟从地势上更显突出。《宣镇图说》记:“此堡素称极冲,乃永宁之应援,山陵之后背也。”城堡为砖城,驻守的官兵也多,“实在官军五百五十员”,负责的范围也大,“边墩三十七座,接火墩十五座”。明万历《永宁县志》上记,“城筑于嘉靖十九年(1540),设操守治。”军事级别操守是个不小的军官了。

    沿街北行,一路上坡,便到了城堡北头。大街直对的那段北墙已无,敞开豁口,墙后便可翻到山下,为两山之间的开阔平地,有村里人在此耕作。站在北墙遗址上,向北望去,群山相连,几个山口历历在目,正是进兵的道路,属极为重要之地,当年就是在那里建起了墩台、边墙,使东路边垣形成一道防线。再看脚下,正是这座独立小山的半腰,恍然明白了城堡为何建在山上:既可屯兵,又可瞭望,监视几个山口,极具军事意义。西北这道城墙,正是沿着山脊而建,形成弧状。

    当地人说,对面三座山峰,从形状上看,两边像龙,分别称大小龙头,中间像珠。仔细辨认,还真有二龙戏珠之意。形制如此好,城堡就有了依靠。建造者不仅深谙军事,且通堪舆。沿山脊东行上山,还存有不少断续的城墙,土质很好,墙也很高,个别处约有八九米。城东北角就是那座“炮楼”,位置最高。东墙是村的边缘,因而这段城墙还能部分残存,却也于山上开阔处拆去一段,辟出一块田地。站在高处,全村映入眼帘,东墙外是山地,南墙外是公路,西边相对较平,人口增加后,村子只能向西扩展。因而南城墙下,还残存着唯一一段砖墙,下面还能看到大块条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