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圈地运动”始末

 望云1120 2018-12-24

引言:

在高中历史书上,每讲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我们往往会被告知这样一个答案:新航路的开辟直接引起了圈地运动,这里的“圈地运动”也常常被老师们称作“羊吃人”运动。但是“羊吃人”运动完全等同于“圈地运动”吗?“圈地运动”又是如何发展的?又是什么引起了这场运动?在本文中,我们将一一为大家解答。


何为“圈地运动”


传统观念

01

西方历史学界,尤其是英国史学界,对于这场始于15世纪末,终于19世纪初的“圈地运动”十分重视,有关“圈地运动”的研究数不胜数。在浩如烟海的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1897年英国学者利达姆发表的《圈地末日审判书》论著和1900 年美国学者盖伊在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报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他们的研究成果构成了20世纪初对圈地运动的传统看法。这一传统观点可以归纳为:圈地的含义是用篱笆等物将土地围圈起来;圈地的目的是变耕地为牧场;圈地的原因是养羊可获重利;圈地的形式是暴力强占小农的土地。


02

现代观念

但是对于上述的传统观念,现代史学家认为其是将“圈地运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了。鉴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复杂、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事实上“圈地”这一现象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同时,传统观念中对于“圈地”的简单描述,也被近代史学家批驳。在此列举几项现代观念对传统观念的批判:


1.“圈地”一词不应该仅限于用篱笆将土地圈起来,其中还应包括合并分散地产和废除公共权利两层含义。

2.“圈地”不一定伴随暴力,在人口稀疏的英格兰北部高原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圈地不会对农民的利益造成巨大损失,圈地行为往往是村民合议的结果。

3.“圈地”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圈地是为了扩大农场,改进耕作方式;有的圈地是为了开辟私人猎场。不是所有的圈地都是为了发展养羊业。


由此可见,对于“圈地运动”这一复杂现象,我们对有关它的分析和研究应该区别对待。而被学界称为“羊吃人”运动的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新航路开辟等原因引起的、圈围土地养羊、暴力驱逐农民的“圈地运动”。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这种形式下的圈地运动,以及由议会主导的圈地运动,即由议会颁布法令、批准私人进行的圈地活动。


早期圈地运动及其原因


01

早期圈地运动概述

早期的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一种形式,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的分地和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被称作“羊吃人”运动的早期圈地运动。这种圈地用暴力使大批农民离开他们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初步破坏了封建的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历史前提。


早期圈地运动原因

02

1.新航路开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6世纪左右,英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迅速成长,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日益增强。工业的发展以及新航路的开辟,进一步扩大了英国的国内外市场,对羊毛等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刺激了养羊业的发展。这种对发展养羊业的需求成为早期圈地运动的直接原因。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到来,从1577年到1580年,英国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环球航行,英国也加入了扩张领土的行列中。而与新航路开辟相伴而来的就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了资本积累,使得英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迅速成长,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英国也在新航路的开辟中不断扩大了自己的国外市场。在众多的商品生产中,毛纺织品率先发展。为了满足国外市场对呢绒的需要,英国大量出口呢绒。据统计1547—1553年间,英国平均每年出口呢绒130000匹。这个数字相当于英国十四世纪出口量的20多倍。而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英国国内市场对呢绒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在巨大的利益的刺激下,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自然开始发展养羊业以获取高额利润。因此可以说新航路开辟和大力发展养羊业是圈地运动的直接原因。


2.人口的增长与敞田制的弊端

中世纪晚期英国人口迅速增长,对土地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旧有的敞田制的耕作方法已不能满足众多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人们需要改变这种落后、低效的敞田的耕作法,而采用一种进步、高效的耕作法。因此人口的增长和敞田制的弊端也是造成早期圈地运动的原因之一。


16世纪圈地运动发生时期,英国正处于人口发展的第二高峰阶段。而随着人口的增长,英国必须要面对的就是如何解决人口增长后的粮食问题。当时英国的土地制度——敞田制是无法满足人口增长后的粮食需求的。敞田,“就是几个所有主的土地混杂地分散开来的大片土地。”。敞田的所有权掌握在几个各自拥有契据的所有者的手中,他们拥有土地的保有权形式可能各不相同。这些土地“混杂地散布着”,它们分成许多小块,彼此交织在一起。敞田制由无数条形的田地构成,每块田地的面积都不大,所有者的土地分散到不同的地方,非常不便于耕作,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劳动力。通过圈地,土地的利用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敞田制)


3.价格革命与劳动力投入

新航路开辟的一个影响就是在英国引发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得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发展养羊业的利益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劳动力需求远少于种植业的养羊业具有更大的优势。


根据科尔曼推算出的英国中世纪晚期物价上涨的指数,1650年英国消费品平均价格是1450年的6倍,其中粮食、羊毛价格上涨幅度格外显著。所以将敞田圈围起来改进生产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是必然的趋势。与此同时,劳动力价格也水涨船高。J·瑟斯克的数据显示,当时种植业和畜牧业所需的劳动力比大约是5:1。这说明,对养羊业而言,只需要投入较少的劳动力成本,便能从事更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种植业所无法相比的效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选择圈地养羊选择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孕育的,而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羊吃人”运动。


后期圈地运动及其原因


后期圈地运动概述

01

与18世纪以前以中小地主协议圈地相对而言的是18世纪以后兴起的议会圈地运动。所谓的议会圈地,是指由议会颁布法令、批准私人的圈地活动。议会圈地的程序通常分为三个步骤:


1. 教区内想要圈地的土地所有者们进行集会、表决。一般来说,圈地议案的提出要经过教区四分之三、甚至五分之四的土地所有者的同意。

2. 圈地者签订向议会申请圈地的请愿书并向议会递交请愿、递交圈地议案。

3. 议会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调查、议读,最后决定是否颁布法令,批准该教区进行圈地。


自1801年起,为了简化圈地程序、节省开支,议会又颁布了一系列的圈地通用法案,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836年和1845年颁布的圈地总法案。通过英格兰的一个重要农业区南密德兰地区的例子可以发现,与以前的几个世纪相比,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议会圈地运动速度比较快,波及的范围比较广,圈围的土地面积比较大,这一地区包括鲁特兰、北安普顿、亨廷顿等多个郡,共1568个教区,1675年时南密德兰地区有5/8的土地还没有进行圈地。在1750—1800年左右这一地区进入了议会圈地运动的高峰时期,这些土地中的96%被圈围了。


02

后期圈地运动原因

1. 议会掌权

圈地运动能从18世纪前的“非法”、遭到当权者抵制的活动转变为合法活动,是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在“光荣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彻底掌握了国家政权,议会圈地立法时代从此开始。议会不断颁布法令组织圈地,通过法律形式确认了圈地的合法性。据统计“英格兰的圈地法案共有5625个之多,而大多数法案是在1750年至1850年颁布,其中又主要集中在1750年至1830年间”。这些圈地法案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圈地的合法性,也为圈地运动的大规模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2. 人口的高速增长

从以下图表可以看出,进入18世纪后,英国人口迅速增长对于粮食生产造成巨大的压力,促进了圈地运动髙潮的到来。1750年—1850年是议会大量颁布的圈地法令的高潮时期。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百年间,英国的人口数量从577万迅速上升至1673万,增长率约为66%,这个惊人数字的背后是巨大的粮食生产需求。而粮食生产与土地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进行有利于发展土地生产的圈地运动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资料来源:E.A.里格利 R.S.斯科菲尔德著:《英格兰人口史(1541-1871 年)》,剑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 208-209 页。(E.A.WRIGLEY and R.S.SCHOFIELD,The Population History of England,1541-187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pp.208,209.)


3. 敞田制的弊端仍然存在

在英国议会圈地之前,英国盛行的仍是敞田制。从中世纪延续至18世纪初的敞田制,对于农业生产所起的阻碍作用也愈加明显,这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敞田制缺乏灵活性;二是休耕时期的公共放牧使得人们不再尝试选择性的畜牧喂养;三是两年或三年轮作制显然不利于提髙土地的利用率。种植作物的选择、播种及收获时间都必须统一,甚至需要采用同样的耕作方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但在实际耕作过程中却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虽然敞田制是当时主要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农场式经营方式的兴起。


进入18世纪后,人口的高速增长造成粮食需求的增加,粮食价格逐步呈现上升态势。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圈占荒地、公地以及耕地后进行规模化经营,显然能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益,同时也能获得更多利益。


结语:

很多历史资料都会将圈地运动直接等同于“羊吃人运动”,并对其进行“迫害农民离开土地”的负面性评价,但是通过分析前后期圈地运动产生的背景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圈地运动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对于这项运动,我们应以更为开放与包容的心态看待,要更为深入了解相关历史事实,而不是简单将其认定为“羊吃人运动”。

参考文献

[1]沈汉. 重新认识英国早期圈地运动[J]. 英国研究, 2012.

[2]高广群. 英国农业史上圈地运动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

[3]刘金源. 圈地运动与18世纪英国社会变迁[J]. 英国研究, 2012.

[4]王乃耀. 英国早期圈地运动[J].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 1989, 第一期.

[5]曹玉秀. 英国早期圈地运动原因新探[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第32卷第6期.

[6]刘书广.英国早期圈地运动[J].青年与社会,2013(09):282.

[7]郭振铎.略论英国的圈地运动[J].史学月刊,1981(01):71-77.

[8]简析英国议会圈地运动对乡村劳工的影响.

[9]孙连娣.浅析英国议会圈地运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472-473.

[10]王红印. 14-19世纪中英人口数据梳理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