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工匠(30)周村有位国家级“大工匠”

 吴越尽说 2018-12-24
周村有位国家级“大工匠”!
他的团队技艺入选省级非遗!

来源:《掌上周村》2018-11-16


《周村八景图》


 
 


看完只能用“叹为观止”四个字来形容,

有木有?

请注意!

这不是哪位大家的墨宝!

而是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的产品——

一幅精美别致的织锦画。


周村八景图



        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利民介绍说,《周村八景图》,展现明末清初周村繁荣景象,运用最传统的技艺、最古老的提花龙头和梭织技术完成的,是凯利丝绸公司研发团队研制的第一幅作品。

        该作品于2011年在凯利丝绸公司董事长翟先宝的提议下,开始构思、设计,经过反复试织,耗费了4万余张花板,耗时近一年时间才织造完成的。大街、千佛寺、旱码头和米沟河等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景点,在该作品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织锦画是丝绸中织造工艺最复杂的产品!

凯利丝绸团队不断攻克难题,

让传统梭织机发挥工艺极致,

诞生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织锦画。


旧织机 新产品


      2011年,在研发新产品时,针对织机性能欠缺,不能满足织锦画的织造要求,技术工艺必须升级换代。凯利技术创新团队反复尝试,不断改进设备,攻克了多梭箱、选梭、卷取装置等几大难题,从原来的每厘米50梭左右,提高到现在的每厘米240梭,达到了织锦画的织造要求,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王利民说:“织锦画是丝绸中织造工艺最复杂的产品,我们传统梭织机能够织造已经发挥到目前织机的极致”。


简单的动作每天要重复成百上千次


        在凯利丝绸文化精品展厅,还有《丝绸之乡—周村》、《织女朝凤》、《八骏图》、《清明上河图》、《兰亭序》以及伟人像等作品一应俱全,还有公司自主研发的草木染丝巾等。


展厅一角


      这些作品无论从织法还是颜色搭配上,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并在省、市各级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不少荣誉。


      2013年,“周村丝绸织染技艺”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品《周村八景图》和草木染真丝围巾被中国丝绸档案馆收藏,公司织造工坊主任王利民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三部门授予“中国纺织大工匠”荣誉称号。



桑田变广厦,

织机落尘埃。

曾经辉煌一时的丝绸企业越来越少,

也亟待传承人接力。


      王利民说,随着时代变迁,周村丝绸的许多老传承人都因年事已高,退出了这个行业,周村丝绸传统制作技艺也出现“空洞化”危险。像凯利丝绸公司一样沿用老式机器传统织法的,在江北地区只此一家。神秘古老的周村丝绸技艺,正等待年轻人接力。


工作人员在修剪作品中的线头


一丈毯,千两丝;

老车间,旧织机;

新工艺,织云锦;

望传承,久不息。


采写:李莹  编辑:关雪垠


链接:

王利民:钻研丝织工艺40年 传承非遗文化遗产

2016-06-06   来源:大众网淄博频道


      编者按:一个国家要想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离不开的就是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的工作技能,也是一种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的精神品质。

      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大众网--鲁中网推出“不忘奉献 致敬匠心”系列专题报道,将陆续展现淄博市首批20名“金牌工匠”身上所蕴含的精益求精、耐心专注、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通过走近工作的基层一线,展现金牌工匠们的精神世界,挖掘他们为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所作出的无私奉献。

    2013年,丝绸织染技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丝绸织染技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王利民被命名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5年,王利民被命名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工作40年来,王利民获得的证书。 

      工作40年来,王利民获得的证书。

    王利民参与创作的织锦画《周村八景》。 

      王利民参与创作的织锦画《周村八景》

    王利民介绍织出织锦画的传统织机。 

      王利民介绍织出织锦画的传统织机

    王利民通过改造织机,提高密度,让织锦画颜色更多彩。 

      王利民通过改造织机,提高密度,让织锦画颜色更多彩。

    王利民正在专心致志的维修织机。 

      王利民正在专心致志的维修织机

    传统织机零件复杂,王利民正在维修。 

      传统织机零件复杂,王利民正在维修。

      大众网淄博6月5日讯(记者 丁稳)“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团队一起努力得来的,创新不是我一个人就能成功的。”这是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织造工坊主任王利民接受采访时,常说的一句话。今年已经57岁的王利民,40年与织机为伴,从一名普通织布工,成长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勇于创新,传统织机经他改良,密度提高多倍,传统文化瑰宝——织锦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40年坚守岗位 了解织机的每一个零件 

      6月3日,在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织造工坊车间见到王利民时,他正在认真检查车间里的织机。在王利民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几幅织锦画,十分精美别致。“这是《周村八景图》,展现明末清初周村社会繁荣,运用最传统的技艺、最古老的提花龙头和梭织技术完成的,是我们团队研制的第一幅作品。”王利民指着墙上的织锦画介绍道。

      “从我高中毕业到凯利,已经工作了40年了。”聊起工作,王利民回忆道。1976年,王利民从淄博六中毕业后,分配到了淄博丝织三厂。刚开始王利民对织机一无所知,后来跟着师傅慢慢学习,从一名织布工做起,经过大半年的刻苦钻研,王利民终于可以独立完成工作。

      1977年,王利民被安排到安装工的岗位上,一呆就是8年的时间。“安装工就是把织机装了拆,拆了再装。”王利民告诉记者,传统的织机经过磨损,每3年就要全部拆换。通过这8年的安装经历,王利民对织机的每一个部件都十分了解,为他日后改进织机、改良新工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改造织机密度提高4倍 被评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2011年,在研发新产品时,王利民发现织机设备性能老化,织出的织锦画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技术工艺必须升级换代。于是,王利民带领技术团队反复进行尝试,不断改进设备,攻克了多梭箱、选梭装置等难题,从2011年的60—70梭,2015年密度达到了240梭,密度提高了4倍,织锦更加丰富多彩。“普通的丝绸只要30—40梭,织锦画是丝绸中最难的,通过改造,2015年已经能达到240梭,已经发挥目前织机的极致。”提起改造的织机,王利民骄傲的说道。

      随后,记者跟随王利民来到展厅,展厅里摆放着反映丝绸历史文化的《织女朝凤》、反映齐文化、孝文化的《缇萦救父》、反映历史名人名画的《清明上河图》、《兰亭序》以及领导人像等作品,还有极具民族特色的丝巾等。这些作品无论从织法还是颜色搭配都有很大改进,是王利民带着技术团队历尽心血完成的,并且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了不少荣誉。

      “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淄博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工作40年以来,王利民获得了许多的荣誉,2013年,周村丝绸织染技艺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11月,王利民被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认定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团队一起努力得来的,创新不是我一个人就能成功的。”王利民谦虚的说道。

      作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利民说,“这个工作虽然不累,但是需要专注和研发,工资不算高,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愿意学的了。”王利民遗憾的告诉记者,现在厂里车间职工平均年龄都在40多岁以上,近几年没有年轻人来应聘。“我的徒弟今年都53岁了,只能手把手把我的经验传授给徒弟,遇到难题共同钻研。”王利民说,希望能有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