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斯曼帝国五百年(二十五)

 陆一2 2018-12-24

杰拉里叛乱的性质

杰拉里叛乱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多样动机混杂在一起引起的叛乱。主要的是统治阶层中的军人权力斗争的延长。至少,叛乱的领导者具备这样的性质。由此,如前文所述,对首领加官进爵、加以招安是个有效的平叛的办法。

但是,另一方面,在叛军中确有大量农民加入。社会成员的流动,农民为参军(加入统治阶级的一种方式)而相互竞争和由此引起的不满导致他们成为武装流民。但是,加入统治阶层的只能是伊斯兰教徒,因此,在伊斯兰教人口占多数的安纳托利亚,杰拉里叛乱频繁发生,但是,叛乱的火种却没有飞到巴尔干。一些杰拉里叛乱的首领被招安,封为巴尔干地区的县级军政官,原因正在于此。另外,在巴尔干的部分地方,17世纪中叶,很多基督教徒改宗伊斯兰教,这和帝国政府允许农民作为非正规兵参军的时期恰好重合,这两种动向是有关联的。

实际上,不仅仅是杰拉里叛军,就连讨伐叛军的政府军的构成也鱼龙混杂。在部分在乡骑士参加叛乱的时候,镇压叛乱的只能是少数常备军(耶尼切里军团)和大宰相还有州的军政官的私家军队。当时已经有有力的军人政治家自发军饷,供养私人军队。此时,农民出身的非正规兵加入政府军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军队构成的变化和社会的流动是并行的。

    

奥斯曼二世遇害

一度被镇压下去的杰拉里叛乱,到1620年代卷土重来。这次叛乱的领导者是卷入中央政府内部权力斗争的高层军人。叛乱的基本模式是省的军政官对中央任官不满,在驻地加强军事力量,从驻地发起叛乱。

混乱的根源是1618年即位的奥斯曼二世推行的政策。苏莱曼大帝以后,奥斯曼帝国已经历了五代苏丹,在软弱的苏丹之下延续着平静的统治。艾哈迈德一世去世的时候,其长子奥斯曼才十四岁。逃脱了弑亲的叔父穆斯塔法继位,称穆斯塔法一世。但正史记载,穆斯塔法行为怪异,只知聚敛财富。他决非一个正派人物,更不可能是一位合格的君主。他在三个月后被迫退位,继位的是奥斯曼二世,他希望早日摆脱令人忧虑的状况,恢复苏丹的权力。

但伊斯坦布尔的政治舞台上已经不是苏丹掌握绝对权力了。担任大宰相的多名军人政治家、伊斯兰教长老、宫廷里的黑人宦官头目、耶尼切里军团的司令官都各显神通,苏丹成了政治斗争的棋子。他已经名不副实、大权旁落了。

他不顾周边的反对,在1621年远征波兰,军事上的惨败使他彻底成为孤家寡人。

 随后,他去麦加朝圣。坊间传言他要解散耶尼切里军团并迁都开罗。16225月,耶尼切里军团暴动。事态发展到耶尼切里军团要处死大宰相等六名高官的程度。奥斯曼二世拒绝了这种无理要求,事态进一步严重,最终,他本人被耶尼切里军团废黜并杀害。耶尼切里军团杀害他们的最高主君,这在奥斯曼帝国是史无前例的。对帝国的舆论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了很大冲击。耶尼切里军团也必须从事态中寻求解脱。他们嫁祸于大宰相,企图用大宰相的血来为自身洗脱罪名。奥斯曼二世被害后,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此后的一年里,有精神障碍的穆斯塔法一世又重新回到苏丹的大位上。

但是,事态没有就此平息。作为连锁反应,帝国的实力派军人政治家在安纳托利亚发动叛乱。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埃尔祖鲁姆军政官阿巴萨·穆罕默德帕夏在1622年发动的叛乱。随后,杰拉里叛乱遍布安纳托利亚全境,一时间,锡瓦斯、安卡拉、布尔萨落入叛军之手。阿巴萨发起的叛乱是首都政治斗争的延续,他坚决要求惩办杀害苏丹的凶手。在伊斯坦布尔,他的支持者很多。最终,阿巴萨被任命为波斯尼亚省的军政官,叛乱才被安抚下去。

 

奥斯曼二世的肖像  14岁即位,不幸成为耶尼切里军团叛乱的目标,在伊斯坦布尔的耶德库列城堡被杀。1620年前后绘制,藏于托普卡帕宫殿博物馆。   

 

穆拉德四世的时代

穆斯塔法一世被废黜了,12岁的穆拉德四世在1623年即位。在帝国东方,与宿敌萨法维王朝的战争还在继续。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一世在1624年复夺了巴格达。

千年古城巴格达在什叶派的萨法维王朝和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之间来回易手,宗教热情显然影响着战局。奥斯曼帝国在1624年以后源源不断地向东方派兵。1638年,穆拉德四世御驾亲征,夺回了巴格达,这已经是久违的军事胜利了。奥斯曼帝国与萨法维王朝缔结的《卡斯雷西林条约》规定:高加索、阿塞拜疆地区归萨法维王朝领有;包括巴格达在内的伊拉克地区归奥斯曼帝国领有。

然而,胜利并未带来政治稳定。穆拉德四世为了集中权力,杀害了多名亲信,进而处死了可能威胁他权力的三名兄弟。这是宫廷内无休止的权力斗争和疑心过重的结果。在充满血腥的宫廷斗争中,穆拉德的母亲基塞姆王妃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他为整肃社会风气,实行了禁酒、禁烟和禁咖啡的政策。穆拉德四世的时代,以维持治安、整肃社会风气为目标,然而,却制造出一种政治恐怖的气氛。强硬政策之下,国内秩序逐渐恢复。国家政策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卡多扎迪派集团在伊斯坦布尔抬头。他们主张贯彻伊斯兰教逊尼派的教义与习惯,反对偏离逊尼派的行为,属于典型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卡多扎迪派的横行给伊斯坦布尔原本和谐共存的宗教界带来一丝紧张气氛。

 

苏丹易卜拉欣

穆拉德四世29岁英年早逝。穆拉德四世的儿子不幸夭折,他的其他兄弟早已被杀害。所以,继承苏丹大位的只能是他有精神病的弟弟卜拉欣,绰号“德里”(土耳其语“傻蛋”)。1640年即位的苏丹卜拉欣丑态百出,行为怪异。帝国在这位精神病苏丹的统治下又度过了八个春秋。

易卜拉欣作为苏丹的唯一使命,就是为奥斯曼家族传宗接代。托普卡帕宫殿里好不容易有了男婴的啼哭声,一场悲剧又发生了。易卜拉欣把他幼小的亲生儿子穆罕默德投入了池塘。这是帝国史上的一段插曲。易卜拉欣为何精神失常?可能的原因是奥斯曼二世被杀害等政治惨祸总是在他眼前再现,他始终被死亡的恐惧包围着。在即位之前,他从未离开过托普卡帕宫殿一步。

在易卜拉欣的宫廷中,出入着身着奇装异服的祈祷师,这样的人甚至位居高官,掌握实权。他的母亲基塞姆王妃已经被隔离于宫廷之外。一群不懂军事指挥又无行政手段的宫廷人物发动的克里特岛包围战,遭到了威尼斯的报复,达达尼尔海峡已经被威尼斯海军封锁,伊斯坦布尔岌岌可危。

最终,欧莱玛与各派军人达成妥协1648年,易卜拉欣被废黜、杀害。继位的是不到七岁的穆罕默德四世。经过八年的混乱,到1656年,老练的军人政治家寇普洛鲁·穆罕穆德帕夏就任大宰相,这是穆罕默德四世的母亲图尔汗妃让渡权力的结果。图尔汗妃指使黑人宦官长杀害了在长达二十八年的时间里掌管后宫实权的基塞姆王妃,取而代之,成为后宫之主。

以上这些历史都是服务于寇普洛鲁·穆罕穆德帕夏的历史学家记载和书写的。奥斯曼帝国在这段时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混乱。但是,书写这段历史的人融入了太多的主观色彩。这些史家要为此后登台的寇普洛鲁家族树碑立传,所以将此前的历史写得漆黑一团,这是有悖历史事实的,不可全盘相信。      

到了近世社会,很多国家的政府机构已经和宫廷分开,宫廷内的权谋交锋和血腥政变已经成为历史演进的插曲。法国的波旁王朝和日本的德川幕府皆是如此。在奥斯曼帝国,宫廷内你争我夺、永无宁日,可维持国家运转的各项制度还在发挥着机能。

 

插图说明:苏丹的墓地    在艾哈迈德一世清真寺旁边的墓地,艾哈迈德一世和基塞姆王妃、奥斯曼二世、穆拉德四世都埋葬在这里。近处并排放着的是夭折的王子的棺木。原书第190页。

 

 

寇普洛鲁·穆罕穆德帕夏

寇普洛鲁·穆罕穆德帕夏就任大宰相时已经八十岁了。这是一位出生在阿尔巴尼亚,在伊斯坦布尔宫廷接受教育的政治家。此后,他年轻时曾在安纳托利亚的寇普洛城为据点展开活动,和当地的实力派缔结了婚姻,在寇普洛城有丰厚的经济基础。

他担任过实力派军人政治家的家臣,历任县、省级的军政官,从政经验丰富。他的同盟者和政敌都很多其职位变换频繁。他因为败给政敌而失业,不得不借款养活庞大的家臣团体,还曾一度因借款纠纷而被投入监狱。这个时代的军人政治家都以人脉和派别为基础展开活动。在实践中造就的耐性和决断力使得寇普洛鲁能够整顿奥斯曼帝国的混乱。

首先,他彻底肃清了在伊斯坦布尔飞扬跋扈的卡多扎迪派原教旨主义团体和敌对的军人集团,牢牢掌握了权力。16578月,寇普洛鲁又在爱琴海大破威尼斯海军,解除了敌国对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封锁。伊斯坦布尔的心头之患被消除,这使得寇普洛鲁·穆罕穆德帕夏推行的强硬政策有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宫廷中的图尔汗妃非常支持这位年迈的大宰相。翌年,为了惩罚与奥斯曼帝国为敌的特兰西瓦尼亚大公,大宰相率军远征特兰西瓦尼亚,入侵波兰。而且,以助长瓦拉几亚混乱的罪名,处死了希腊正教会的总主教。

另外,威胁他地位的非主流军人政治家和地方实力派军人也蠢蠢欲动,阿勒颇行省的军政官阿巴扎萨·哈桑帕夏在安纳托利亚举起叛旗,这股势力在安纳托利亚地区发展为“杰拉里”叛乱。寇普洛鲁·穆罕穆德帕夏在1661年平定了叛乱,为17世纪后半期经济与社会的稳定打下了基础。

 

对外再启战端

17世纪后半期,奥斯曼帝国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对外关系方面,和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再启战端。两国依据1606年的《西特瓦托罗克条约》,维持了六十年和平。奥地利投入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奥斯曼帝国应付国内的乱局。双方的力量都在削弱。

接替寇普洛鲁·艾哈迈德帕夏就任大宰相的是其长子法祖鲁·艾哈迈德,新的大宰相在1663年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在匈牙利西部,帝国军队吃了败仗,不过,第二年的议和令奥斯曼帝国维持了一点外交尊严。在地中海,经过长期的包围战,1669年,干地亚王国陷落,奥斯曼帝国攻占了克里特岛。1672年,围绕乌克兰问题,奥斯曼帝国与波兰开战。1672年,攻占了第聂伯河与德涅斯特之间的沃伦—波多利斯克台地(今乌克兰西部的文尼察、捷尔诺波尔和赫梅利尼茨基三个省份)。在这时,奥斯曼帝国欧洲部分的领土达到最大。

 但是,距离伊斯坦布尔很遥远的战争,已经显示出了奥斯曼帝国军事活动的限界。帝国在军事行动中特别依赖属国克里米亚汗国的军队,战场上充满着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的危险。接下去,迎接奥斯曼帝国的是与奥地利战争的失败。本书将在第七章详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