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微信里面找到自己的精准用户呢

 田美风子 2018-12-24

第一步:首先通过各种投放渠道增加曝光,把学生吸引过来试听课程;

在曝光渠道这里会加上一条自有渠道,一般是企业的微博、微信,官方的自建渠道可以有效地节省一部分成本;

第二步:进入一个流量池,流量池一般是微信号、社群、公众号,这步意味着至少把用户留住了;

留住用户之后从流量池做进一步的转化,比如说做试听课进行转化,试听课结束后反复做转化动作,或者正课的过程中利用自有渠道做进一步的宣传.

所以,可以看到,微信招生最重要的一步是自建流量池,将用户沉淀下来。

有了流量池之后,在下次活动、新品宣传的时候,就不用反复做第一步曝光的投放,节省了这一步的动作和成本;其次,当本身有流量池,在流量池里操作的时候,机构可以运用一些运营的逻辑,比如裂变等,可以用这些方法去吸引新的流量,而这些新的流量可以去做传播和转化。

目前来说,公众号、微信群是最重要的流量池,尤其是社群,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流量池了,如何能够维护好社群,保持社群的活跃度是每个教育机构需要关注的问题。这里介绍两句社群运营中最重要的话和方法。

1、线上场景是线下真实社交场景的投射

举例:当你去一家医院你知道你是去看医生,去酒店你知道是去住宿,去教培机构就知道你是去学习的,为什么?

因为这些地方包括装修、门牌、装饰,甚至是服务人员的气质、工作人员的态度都在传达着相对应的场景的气息,告诉你来到的是哪个地方,是来做什么的?

对应回到线上,当你加入了一个微信群,你会发现这些群都是在微信上,其实都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社群?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公众号呢?所有人都会加好友,为什么每个好友对你的意义不一样?

这个原理和之前的例子类似,其实我们也是通过线上的个人身份的打造、社群氛围的打造,在对标线下实际生活应用来给用户建造一个可以感知的线下场景。

例如当用户进入一个群的时候,发现用户群名是教培招生的的听课群,大家就会对课程有所期望,在进入社群的时候就会把自己当学生;然后当班主任、助教、老师等各种因素齐全的时候,用户会自动把这与之前的学校对标。

简单解释一下对标:

举个例子,我进入一个微信群,这个群的公告是上课群,群里对我的称呼是同学,同时会有班主任、助教等提醒我做笔记、听课、交作业,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就会想到之前的学校里的场景,就会把线上的场景和线下沉浸的场景结合起来了。

为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呢?

我经历过很多社群,发现大家的社群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

问题一:机构没有把社群打造或装修成一个学校的场景。

机构把社群打造成一个类似于酒店的服务场景,对家长非常客气,尽全力去服务家长和学生,这样导致的问题是用户感觉就是自己去了一家吃饭、服务的地方,那么用户就不会有学习的感觉、个人提升的需求,不相信能够给他带来干货。趣商宝18五37一36五23告诉你,因此机构社群做不好的问题不在于内容好不好,专不专业,而是一开始就没有把社群装修成一所学校,就像是一个跳广场舞的地方。

问题二:机构对社群完全不做引导,不做装饰。

你可以自己想象一下,你到了一个地方,没有门牌、没有提示、进去之后空旷的一片。没有指示你如何知道自己是来做什么的呢?

机构经常是把家长拉到一个社群内,除了修改群名称之外,什么都没有做,用户会知道这个群是做什么的吗?

2、客户对你的认知,是由你决定的

接上面的内容,对于机构来说,可以高冷、可以内敛,可以用各种方法去塑造机构的形象,也可以而且必须掌握主动权。

接下来讲的是在装修线上场景中最重要的两个点:文案和角色。

什么是文案?

文案包括课程标题、进群公告、引导,甚至是进群之前的聊天,机构在社群运营中要保持调性一致,要保持学校的感觉。

正确的感觉是用户在线下机构时机构人员是如何聊天如何介绍产品的,线上也如何去操作,这样用户就有代入感。

角色

社群里的角色可以有班主任、助教、任课老师甚至是校长,这个是机构自己定义的。文案相当于搭起房子的装修,那么就需要人来扮演。

直接点说,哪怕机构做一个家长群,然后找十几个人扮演家长来配合机构的动作,这时社群就构成了各种角色,场景感就起来了,当新用户一进去社群就看到有人在听课,就可以很清楚的判断这是一个学习的地方。

综上所述,在微信招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点,做线上流量池的时候如何去构建,机构不是把用户拉进来就算了,而是要构建一个线上场景,所有线上场景都是线下真实场景的模拟和对比

第二点,如何去做好这个线上场景?就需要机构处理好文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希望能对你有用~理解了这个逻辑在社群运营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