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汉《景君碑》

 三百堂艺术馆 2018-12-24
原文地址:汉《景君碑》作者:文峰山房
[转载]汉《景君碑》
景君碑

  此碑全称《汉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又名《北海相景君碑》。汉汉安二年(143)立,隶书,纵288厘米,横105.6厘米,碑文17行,行23字。篆额“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2行12字,碑阴有隶书54人题名。存山东济宁。碑文记景君殁后,门下属吏慕其德而为之树碑之事。景君,不著名字,北海任城(今山东济宁)人。尝属司农,官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令、益州(治滇池,在今四川晋宁县东)太守、北海相。汉安二年卒。
[转载]汉《景君碑》
    《景君碑》碑文为隶书,共561字。该碑立于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景君碑》形制比较完整的,有额,下面有座,有碑穿,是形制完整最早的一块汉碑。景君名遽,是汉功臣景丹的第五代族(从)孙,济宁人,曾任河北大名县司农,益州太守,北海(今昌乐县西)相。汉安二年(公元一四三年)秋病逝。根据碑文记载,景君碑为当时北海故吏诸生所立,碑刻上下三列文字,全是立石人的官职、住址和姓名。它是对汉故益州太守景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歌功颂德。
  景君碑的文字字形稍长,结体宽博,笔画平直方劲,与汉隶方扁的特征不相吻合。该碑的书法结构淳古、风神飘逸、属于隶书中的佳品。在线条的表达上,多参篆籀之意,尤其是竖画,多以悬针之状貌出之,如“衍”、“节”、“弱”等字,以平直方劲的笔法,使有凌厉万钧之气势。代表了从篆到隶过渡的书体,对于人们研究书法艺术、研究汉字的演变规律,它有着重要的意义。清代康有为评价它为“古气磅礴,书法劲健古雅,瘦硬挺美,为天下名碑”。

东汉《景君碑》书法风格浅析
《景君碑》以方劲、古拙的艺术特点和趣味著称于汉隶书法史,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与价值。《景君碑》全称《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东汉顺帝二年(143年)八月立于今山东济宁,有篆额文字和碑阴题名,文凡17行,满行33字,元代吾丘衍在《三十五举》中有著录:“隶书须是方劲古拙、斩钉截铁、挑拨平衡,如折刀头,方时汉隶。此语惟是碑足以当之”。与其它汉隶作品相比,《景君碑》在笔法、线条和体势上均体现出了其都具个性的一面。
《景君碑》的用笔或方或圆,刚柔相济,寓巧于拙。在线条的表达上,多参篆籀之意,尤其是竖画,多以悬针之状貌出之,如“衍”、“节”、“弱”等字,以平直方劲的笔法,使有凌厉万钧之气势。纵观汉隶名碑,除了像《孔宙碑》等少数几种碑刻的篆额中,有悬针状态的笔画外,其余大部分均未有此个性化的表现。这种竖画多作悬针状的笔法,在汉隶中可谓迥然而出,独树一帜。明王世祯谓其“书法故自古雅”。在其它用笔方面,《景君碑》并未与其它碑刻有别,不过捺画和雁尾笔画有些值得说明。从碑文精拓范字来看,其捺画与雁尾笔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方折之势出之,如“恩”、“立”之雁尾笔画;另一种以篆书之势收笔,这是《景君碑》用笔的又一典型,如“蒙”之末笔、“民”之末笔等,均表现得非常明显。在有些笔画的笔势上,此碑多保留篆书体势,最为突出的一例我认为是“强”字,左边“弓”字的竖折折钩,在汉隶中一般的处理是将其笔势导向左边,而在此碑中,它采取了向下弯垂的的笔势,其势非常雄伟。清人康有为曾评此碑曰:“古气磅礴,曳角多籀笔,与《天发神谶》相似,盖以和章以前书全有篆意”。我们说,尽管《景君碑》在用笔的变化上并不是很明显,但其富有个性特征的线条却非常多,尤其是那些篆隶笔画相互参合的特点,是颇值得研究的。
与其用笔一样,在体势结构上,《景君碑》的结构布势多呈长方体势,这也是与其它碑刻迥异的又一表现,它一反汉隶多有方扁的形体特征,字形稍长、结构宽阔,加上一些个性化的隶变过程中的篆意笔法,使其书格充满了古趣、朴拙的艺术美特质。从汉隶书法的作品序列来看,《景君碑》处在《祀三公碑》、《太室石阙铭》、《少室石阙铭》之后,又在隶味成熟的《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之前,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与其说它是隶书书法作品的代表,不如说它是古今隶转型末期的代表作品,其书法美学意义的背后,还有着强烈的史学价值。学习和取法《景君碑》,我们首先要抓住的就是这种时代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点,表现在具体的形态上,则以篆隶相杂的用笔和体势为主。
我想,对于《景君碑》来讲,只要我们把握了这两大个性特点,无论是欣赏品鉴,还是临习取法,却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至于其中更深层的磅礴古拙之质,只要对其作一些准确与分析的临摹便会有所领悟!

                                                                                              王   
                                                                          二零零四年八月二十八日于堰逸轩

  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明都穆《金薤琳琅》,清孙承泽《庚子銷夏记》,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等书均有著录。 
  此碑一反汉隶多方扁的特征,字形稍长,结体宽博,笔画平直方劲,有凌厉万钧之势。竖笔多作“倒薤”(悬针)状,在汉隶中独树一帜。明王世贞谓其“书法故自古雅”(《弇州山人稿》)。清孙承泽也称其“方整有分法。王元美称之曰'古雅’,非溢美也。”(《庚子消夏记》)。翁方纲云:“元吾竹房(丘衍)《三十五举》云,'隶书须是方劲古拙,斩钉截铁,挑拨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此语惟是碑可以当之。”(《两汉金石记》)杨守敬云:“隶法易方为长,已开峭拔一派,郭兰石(尚先)谓'学信本(欧阳询)书,当从《郑固》、《景君》入’,可谓探源之论。”(《激素飞清阁平碑记》)康有为云:“古气磅礴,曳脚多用籀笔,与《天发神谶》相似,盖以和帝以前书皆有篆意。”(《广艺舟双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