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们的人生阅历也有力地证明,习惯有时会决定命运。 作者丨xueisme2000 来源丨家长帮【家长故事】栏目 孩子高中开始住校已经三周多了,比我预想中适应地要快和顺利,上周日去学校看望(两周回家一次,中间不回来的那个周允许家长带饭和孩子共进晚餐),惊喜地发现孩子更加独立懂事了。 最重要的是用心琢磨打饭、洗澡、打电话如何更省时,不磨叽不拖拉,在很多同学还被紧张的作息时间搞得头昏脑胀的时候,她已经开始合理地分配时间,安排好生活起居。
看到家长群里很多妈妈在为孩子吃饭、洗澡甚至睡觉担忧,我则轻松了很多。想来,这些惊喜一定不是突然出现的,应该是孩子过去习惯积累的结果吧。有几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孩子小时候我就经常跟她说,无论做什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一定要有效率,你将来总有一天要过集体生活,如果磨磨叽叽,非常影响学习和生活,也会拖累整个团队。
当然效率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无论是吃饭、内务整理还是写作业,小孩子总是会慢一些,有的甚至是特别磨蹭,父母需要适当地进行督促和提醒,必要时制定合理的奖罚措施(比如说我曾经和孩子制作过小红花榜,每天把进步与不足用红花和蓝花标注,对激励孩子发挥了一定作用),帮助孩子合理规划统筹时间。
这个过程是比较痛苦且漫长的,记得孩子上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也常常因为写作业太慢而抓狂,每每寒暑假快结束时也有过哭着疯补作业的悲摧(还记得闺女常常在假期一半的时候带着哭腔反复问我:妈妈,作业能写完吗?!),但慢慢的效率逐渐提高,同时,也有了检查完善的宽裕时间,质量相应随之提升。
又快又好的结果就是属于自己可支配时间的增多,可以玩儿、看课外书,画画儿,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实现劳逸结合、良性循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自己是一个做事有条理的人,喜欢提前考虑,计划周全,所以一直希望孩子也可以这样,因此从她小的时候就有意识的去引导。
开始自然不行,她不喜欢做计划,或者会搪塞说我心里有数,不肯制定书面的。小学时科目少,学习量轻松,计划的重要性没有那么明显,到了初中后压力陡增,刚开始有些手忙脚乱,应接不暇。 记得刚上初一时有时候写作业要到近十一点,无法保证充足的睡眠,她十分郁闷。我提醒她还是要合理地做好计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清自己的实力,从而制定正确的学习方法。
慢慢地,她开始有了规划的意识,她的习惯是先把一周的计划制定好,再一点点细分到每一天,当然这个计划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完成能力来制定,略微进行拔高,这也是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策略吧。
初三下学期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打卡,每天规划好学习的目标、内容,结束时逐条打勾拍照发给老师,对自己也是一种外在的督促,坚持下来受益很大。当然这个也不能拘泥不变,如果当天时间特别紧张,来不及书面详细列明,我也会让她口述计划及完成情况我来发信息给老师。既要努力坚持又灵活实用,避免成为方法的奴隶。 孩子小的时候性格有些敏感多疑,脸皮薄,不自信,有时候你瞪她一眼就会哭鼻子,遇到挫折更是受不了,光想听表扬不肯接受批评。
我的作法是一手萝卜一手大棒,赏识与磨砺教育并重。她不敢做的事儿或者是不愿意听的逆耳忠言尝试着推动、试探着多说,慢慢让她适应,有时候我开玩笑说就是要磨她的脸皮,越厚越好,不能成天娇滴滴地像朵温室里的花朵,必须时不时地拉出来在北风里吹一吹冻一冻,否则怎么经得起风吹雨打。一次不行就两次,一天不行就两天,水滴石穿。我觉得效果还不错,性格越来越开朗,耐压能力越来越强,脸皮呢也确实是越来越厚了。
生活上不娇弱,学习上也就能心态平和,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面对学习压力和大考的磨炼,心态非常重要,虽然说实力是基础,但发挥也很重要。有颗比较强大的心脏才能够面对一次次模考的跌宕起伏。
孩子中考结束后跟我交流说她的办法就是努力把中考当做是一次期末考试,既要全力以赴也不太过畏惧,不能想着会比平时的成绩有很大的提高,能正常发挥就是超常发挥。进入高中后刚开始她也有压力,担心自己会适应不了高中的知识结构,担心跟不上老师和同学们的节奏,但是很快她又像阿Q一样自我安慰,以前也不是没有考砸的时候,努力去追也是可能的啊。嗯,有这种心态的孩子又怎会不快乐呢?
满意欣慰之余,其实也有不少的小遗憾:孩子的生活习惯还是有些懒散的,尤其是在家里的时候,自己房间的内务总是很久才集中整理一次,经常把零碎的垃圾藏在柜子的角落(从小的老毛病了,难道藏起来它就不存在了吗?)
不勤俭节约,电、水、纸张、文具都比较浪费,比如说长明灯啊,水龙头开得哗哗的,本子写了几页就不用了;比较宅、懒,缺乏体育锻炼等等。希望在高中三年的集体生活中孩子能够培养更加良好的生活、行为、学习习惯,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好习惯很重要,培养起来又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急不得但也等不得,与其是不好的习惯固化后付出几倍的气力去纠正,不如在孩子幼时尽我们所能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将受益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