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数学中的“化圆为方”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一叶一清香 2018-12-25

这个问题很宽泛,侠义上就是用多边形面积来代替圆的面积。多边形边数越多越接近圆,但是运算量就越大:公元263年,中国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他先从圆内接正六边形,逐次分割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他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包含了求极限的思想。刘徽给出π=3.141024的圆周率近似值。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结果,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在数学史很多数学家有研究,简单讲:给定一个圆,是否能够通过尺规于有限次内作出一个正方形,使得它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最终,数学家们完成了不可能性证明。也就是pai是超越数即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不可度量。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近代数学很多的思想方法,也体现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为先哲们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