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庆,中国后现代极具代表性的社会人文与自然摄影家(1957年-)。 一位注重社会人文纪实的摄影师,当他在做特别的专题项目时,他到底要有怎样的修为呢?胡林庆,他的人文思想迈向成熟,经历了艰难奋斗的磨励,他有一种不屈不挠奋斗的精神,心志坚定吃苦耐劳,更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在我来理解:胡林庆把照相摄影,视为生命来对待,全身心而从不悔不弃,所以,技术技艺从来没有马虎过,一贯的精益求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人很本分低调,有独来独往「天马行空」的秉性。
为他的「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国内最高规格的个人影展《棒棒人生》给他办了!他上台讲话儿就「磨不开」,北京话儿说「拉不开拴」了!这人儿忒内敛。
其实,据我对胡林庆的了解,他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职业摄影人。而他本人不仅对照相摄影有很深的熟悉,更主要是他对「摄影文化」的本体认识很考究。他在川内三十八个市县(含很多的乡镇)拍摄「棒棒」,在整个十余年的漫长周期中,做了许多的文字笔记,包括「棒棒」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民风民俗,甚至更包括「棒棒」工具的形态、样式等等都有详细的记录。
胡林庆的「身体力行」是鲜为人知的,他一直不让我讲他的「不便」,我是尊重他的。他一心扑在「棒棒人生」专题上的所有付出,是常人无法能做得到的!他2015 年初拍了一幅《魂系棒棒》让人心颤抖不已,虽然瞅不见人的形象,但有一种震感是从心里爆发出来的!
他花费了整整十年的功夫,在重庆朝天门码头至解放碑一带拍摄了《棒棒人生》,冬去春来,夏到秋至,胡林庆从五十来岁到六十出头,在他人生的「秋季」,他拍成了《棒棒人生》。我很荣幸,去年的夏未我到重庆跟他朝夕相处了一周时光,就在朝天门码头和解放碑一带,跟他一起拍「棒棒」,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刻骨铭心。
一位注重社会人文纪实的摄影师,当他在做特别的专题项目时,他到底要有怎样的修为呢?我们先瞅瞅他的「棒棒人物」。
他有一幅作品《凝望的神光》,用「长镜」拍摄。这是一幅令人垂注的「雕塑」式作品,很精致典型,我以为,那种悲怆的神色,令人想到罗丹的石雕。作者用细腻入微的刻划,表現了具有苦难人性中的一个极为典型的中年男性劳苦者形像,它的现代性和象征意义,不亚于李晓斌的《上訪者》和刘世昭的《空谷号子》而永垂。
作者只有深入骨髓,才有可能拍出这样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深度,是不言而喻的。
胡林庆的「棒棒十年」历经磨砺,精心修为,他的人像刻划,已经达到了「塑形入心」和「形神兼备」的高度,这是极其不容易做到的。与已与人总有一颗血溶入水的慈悲之心和平常心,使得他能够洗心革面脱颖而出,刮目相看。坦率地讲,他以前无法面对纪实影像的人物塑造,在其成像处理上达不到得心应手。漫长的十年,他在重庆及所辖区域三十八个县市活动,对当地四川人种的研究是深入深刻的。对重庆山城人的种族习性、生存习性及风土人情,都有一个从爱心到自觉地长时间关注、体验与互动的过程。 人像摄影,在照相摄影当中,是一项重要的摄影命题,而分一类也是极严格的,在我看来只有两类:一类沙龍艺术造型,另一类是人文纪实造型。我以为最不易拍摄的是瞬间纪实造型。
瞬间性镜界的构成,是一种励炼,我把它称为「主客观双向组合」,它十分强调主观的思维体现和刻划表現的有机统一,难就难在都是瞬间进行的。
原因甚多,由于现场纷乱,人群众多而快速移动,你的拍摄对象即在其中,那种现场感极其强烈,容不得你有丝毫的犹虑。
胡林庆,长时间在街道、碼头、栈桥、社区各处拍摄「棒棒身影」,一线闪动是根本的基本中。我实际在现场观察他时的那种状态不仅仅是灵活移位的,他的「主观思维定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並不是我们想像中的「始终在紧张状态」之中,而且训练成为了天生的「快捷同步」,就像动物瞬间捕猎一样具有惯性。
甚么叫「主客观双向组合法」?即是在人性生物磁场的作用下,那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天衣无缝的「瞬间锁定」。
他的作用《力扛千斤》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作品迫近感很强,而且在二八切分线中的八分线下倾斜更造成了追压移步的动势,不仅现场感强烈,人性的挣扎与抗争刻划得非常真切而迫人心弦。
瞬间把握,不是在讲你的技巧拿揑时的把握,而是在讲:拍摄者的修为的瞬间再现与闪动的思维火花在燃烁。
在山城重庆这一座大都市中,最充满活力的要算「棒棒」了,他们起早贪黑无处不在,为着生存挣扎在劳力的生命线上。
在重庆,朝天门码头,据史记:「朝天门码头位于重庆市东北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是重庆最大的水码头。朝天门原题'古渝雄关',曾是重庆十七座古城门之一。南宋(1127-1279)偏安临安后,时有钦差自长江经该城门传来圣旨,故得此名。朝天门码头自古江面樯帆林立,舟楫穿梭,江边码头密布,人行如蚁。门外沿两边江岸有不少街巷,虽以棚户、吊脚楼居多,可也热闹成市,商业繁盛,门内则街巷棋布,交通四达。所以直到今天,这一带仍是城内最繁华的商业批发零售区。」实际上直到今天,朝天门码头区,已成为重庆重要的地标而存在。时下的朝天门码头区,非常商业化和国际化,现代的修饰是史上没有过的。只是昔日的客运江轮已几乎消失,新添的全是豪华旅游江轮,经通长江三峡、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库区到达武汉,以前的客轮都有武汉、南京和上海的往返。
正当胡林庆在重庆全身心投拍「棒棒」的时刻,历史的巨变因「改革开放」而潮水般的湧动,由于长江水路客货运的减少甚至消失,重庆「棒棒」的生存格局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胡林庆有一幅作品《棧桥挑夫》表現了一位中年挑夫跨越江岸栈桥挑货上船的情景。作者用了少见的双向四边二八切分,将远处停靠待航江轮作为衬体来表現,着力刻划了典型的「棒棒形象」,由于这种独特的构图,使「棒棒」内在力度剧增,主体人物的张力进而加大。画面明喑光影错落有致,纵深与前景光影协调统一,又造成了一种沉稳中轻盈的节奏调性。处理手段老道高明。
被重庆人自称为「棒棒」的桃夫,长时期以来,就已经形成了一支无形的产业大軍,他们不分老中青(甚至未成年者),负重、劳作、奔波、登阶、爬坡千辛万苦在人最起码的生存线上。
我在成都出生幼年九岁上到重庆,经朝天门码头,跟随母親外婆及兄妹,搭乘穿越长江三峡的民主客轮到武汉江汉关码头。在重庆朝天门码头那一刻的挑夫此起彼伏吆喝的热闹情景刻骨铭心,至今都无法释怀。
那是苦难深重的社会场景,1954年的刚「解放」才几年的重庆,当我牵着外婆的手拉着妹妹拥挤着走下长长的石阶,我家的大小行李全由「棒棒」挑负着,整个码头,人头攒攒,喊叫声挑夫有节奏的吆喝声连成一片,我瞅着远处泛着波光的江上停靠着一只只待航的客班江轮,黑坳坳耸在那边……
历史与现实像接了缝似的,又像断裂开去。胡林庆拍「棒棒人生」专题开镜时,已是2000年了!他用心与力拍了现代的「棒棒后代」:依然受尽苦难挣扎在生存线上出卖劳力的挑夫后人。
胡林庆有一幅作品《入乡随俗》,他大胆用正逆光,几乎成剪影的暗沉效果表现了负重的一位中年「棒棒」,为了突出主体干脆置于中心,並用一对母子的剪影为衬托,突出了画面的叙事表現力和现代性,具有很强的震撼张力! 作者如果不能长时间在一线码头体验生活,与这些「棒棒」长久接触相处都成了朋友,才有可能「自由自在」进入他们的视线拍片,我和解海龍先后跟随胡林庆亲身体验过,都先后遭遇阻挠盘查甚至围攻。胡林庆拍「棒棒人生」的「苦难」是他自已个儿用心血铸造出来的!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是人类持续进化的必然。当胡林庆2000年开始进入「棒棒人生」专题的拍摄以来,无疑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变迁困难和新出現的问题。历史变衍了社会进化了,旧的不再新的未知,我一直在关注胡林庆镜界审视的角度,他不仅在寻找同时更在探究「时空」转换的节点。一个最突飞猛进的「城市神话」已在很短的时间里变成了現实。
重庆,在成为中央政府直辖市前后,我都经常出差要去,亲眼见证了这座山城的巨变。
我曾多次登上「一棵树」观市景。最明显的一次是「改革开放」之潮冲击了山城后的一次观看市容:高厦林立灯火辉煌。这绝对是奇观!
山城重庆,我一直以为改造艰巨投入昂贵。结果短短才几年,就如同香港一般!朝天门码头区的变化,令全球垂注。
胡氏「棒棒」专题的本质,是人性尊严的张扬和对落后旧制度的鞭笞。人性的维护是核心命题。民生的细化是改善劳力者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福利,这个问题需要社会的多方面呼吁,我想胡林庆的努力是非常有益的!他有一幅作品《富丽大厦的擦肩》,它深刻地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富贵与贫穷,是怎样地水火不容!在二八切分线中心,一位贵妇人与一位挑夫擦肩而过,它具有强烈的隐喻性和现代性,作者有意将这位「棒棒」作为背影处置,讓那位富贵的时麾女子迎面而来,造成了一个心理反差极大的动势,为我们深层理解其作的用意,埋下了注脚。
社会,对城市而言是指社群,或者说某一个阶层。如果说得更确切,或者叫「成帮结伙」是最实际。山城重庆的「棒棒」历史悠久,尽管社会与时俱进了,但这个劳苦阶层仍然是属于那些在生存线上命争的弟兄。他们並不都是重庆土生土长的人,有不少为生活所迫进重庆做苦力,从历史渊源讲,他们是「棒棒前辈」的后來人,他们把前辈的坚忍和倔强传承下来,又把「老棒棒」的江湖侠气传了下来,久而久之成了江湖规举,他们团结合谋,成帮结伙各占一方,井水不犯河水,又懂得仗义直言维护各方利益。表面看来「散兵游勇」,而实际上他们都有头领都有派系。胡林庆初到这里,曾被「棒棒江湖」迷失而遭遇过不少波折和阻挠,但当他如「血溶于水」跟这些劳苦者交上朋友,在一起时,他才真正掀开心灵的镜界。
有他的一幅作品《兄弟伙》,拍摄了街区拉活儿几位伙伴,他们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在命争的劳苦一线,表现出了乐观风趣的一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胡林庆,他执着于一个「情怀」的关怀,这是极重要的社政前提。本质上是指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良知,而更应成为国策来对待,改造中国的本质是逐步地大面积有深度地改造中国的人文环境、高效益的就业环境和有成效的社会福利环境。
胡林庆用这样的审视起点和高度,投身十余年拍摄「棒棒人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
胡林庆,纯北京人,或者说典型的北方人。可他却爱上了地处西南地区的山城重庆,由于重庆原归四川省管辖,是出了名儿的辣妹子的「特产地」,故此,在全国是成了品牌的。
值得注意的是,胡林庆饮食习惯很简单,他並不吃辣吃麻。性格刚直执拗,待人接物是个有大悲心的主儿。因为我识他年深日久,知他内心充满良知又肯帮人,常常与他为伍找他做事。不过,他是个任劳不任怨的人,要强不认输。他的大悲心充满着苦涩的苍凉和无限的同情,时常帮人的他,最忌不守信用的主儿,遇到这类人,他内心会燃烧起烈火!
你却不知,他的大悲之兹善与友爱就愈发地旺盛而不可熄灭。
他有一幅人像作品《老汉》,是纪实类的肖像,很传神很苍桑,充满着苦难岁月的磨痕。在这位老农的臉上,有深沉的顾盼和无尽的焦虑,像腊月的冬梅,像竹林粗壮的毛竹挺拔不屈。
作者在画面构成上采用双向二八切分,八分主体二分衬体,暗示了老汉在族群中的身份和地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像。
慈悲心肠,是人类史最重要的良知基因,旦凡每一个人都有,只是潜在的深浅不一样而已,在善恶交炽的人世间,游离、渗透、移动的混含着杂沉着,就如同含矿物元素的矿石纯的不一定整个是纯的,实际上杂石与纯矿物质多是混在一起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要「提炼」。这跟人的善恶福祸混在一起是一个道理。
我们做人就是善恶提炼与分离的过程。在中国思想界,批判現实主义,是一个重要思潮,对思想学术界影响至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並对文化与艺术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文学和戏剧及电影。我以为,严格地讲,对绘画、摄影业界,都有潜依默化地浸染。只是时至今日並没有引起美術与影像评论学界的足够重视。其中对人性的揭示与张扬,对悲情观念与悲喜剧意识的研析,至今都只触及皮毛。
胡林庆的影像悲情观念和悲喜剧画语意识,已基本形成系统而值得引起关注。他不仅仅表現在他的「棒棒专题」,在其它的题材的作品中,都有发見。他有一幅新近拍摄的作品《午夜时分》,刻划了一位贫困妇人,身背孩童深夜「找生活」的情景,惨淡的路灯之光,凄凉的生命之弱,令人心寒而颤抖。作者並沒有正面去表现这悲情中母子俩的情状,而是用背影给予了入木三分地揭示。这是一幅人心苦楚无助的生命形像,是中国现存弱势群体最真实的写照。问题的症结告诉我们:它並非是历史,而是铁一般的现实。
人世间甚么最重要?不少的人都有肯定的回答:「吃饭穿衣」或者「衣食住行」。那无疑是毫无问题的。但,作为人类的一员,更重要的是「人格与尊严」。胡林庆,从年青时代开始,就义益于他人,替别人想,我在20世纪80年代未做首届全国摄影小说电视大奨赛暨展览时,他就是一个生龙活虎般地支持我们。人十分低调肯干从不出风头!是众人的榜样。其实,他甚么都不贪图,只是默默地奉献公益。今天的他还是这样吗?当然是!
胡林庆,耿直讲原则,技艺精益求精,是时下中国摄影师中的殿堂级人物。值得一提的是,胡林庆是一位思想成熟的人文纪实摄影师。德艺双馨。
我在此再一次提示:「我们做人就是善恶提炼与分离的过程。在中国思想界,批判現实主义,是一个重要思潮,对思想学术界影响至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並对文化与艺术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文学和戏剧及电影。我以为,严格地讲,对绘画、摄影业界,都有潜依默化地浸染。只是时至今日並没有引起美術与影像评论学界的足够重视。其中对人性的揭示与张扬,胡林庆的影像悲情观念和悲喜剧话语意识,已基本形成系统而值得引起关注。他不仅仅表現在他的'棒棒专题',在其它的题材的作品中都有发見。」
可以说,他是几十年如一日。他最近在长江三峡地区的巫溪,拍摄了一幅作品《老夫老妻》,是充盈着人世间最温暖阳光的一瞬。情感真切环境温馨。
作者采用自然光把室内的光影处理得恰到适处,画面主体人物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情调。胡林庆可贵地努力,闪烁着人性崇高的良知。 2018年12月18日香港沙田 贾勇,中国后现代极具代表性的社会人文與自然攝影家(1963年-)。
在照相摄影的行当中,把镜头对准北京老城区纵横交错的街区胡同的摄影者不在其数。这种镜头聚焦「老北京」,正如写「京味小说」的文学作家一样,他们到底体展了一种怎样的文化氛围?揭示了怎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体现出来的皇城秉风?核心是「京味」。
这个概念里边包含有满族贵族后遗的「八旗血统」及京城市族特有的民情民风。故,所谓「京味」的特性含义,它的帝都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元素是:古朽叫针儿、贫嘴礼大,自尊心超强,还有即是言语行腔儿话音浓重,行为霸道自傲自负等明显京人特征。
北京城的庶民百姓来源大体是:1、满八旗世代遗族的血统后裔;2、世代各省市庶民百姓进皇城劳务者的后代。故统称地道的北京人,近代新入户的不算其类。贾勇,从小在前门大街一带。可说是老北京城里的见证人,很懂「京味」的真义。他是位地道的京味摄影师。
他有一幅作品《爷们儿》(2005年拍摄)。跃入镜境的主角,心事纠结胸有不爽,一脸的郁闷尽显无余,那种气度与情节,十分地维妙维肖。
画幅构成的二八切分恰当突出,影调的明暗对比照应,极富有情节性暗示,揭示出特定人物具有的「故事性情节」内韵深厚妙不可言。
隐喻的配置,是作者长期揣摸的修炼功夫,它讲究细节刻划与影调布局的故事性运用,而不是说随便想有即有的。时下,我们有不少摄影者拍市井人物,不知道「细节」的运用多在平时的观察,所以火候欠缺,作品沒有感染力,关键即是丢失了叙述故事的表现功能。
我在这里,主要侧重评介一下贾勇21世纪初,在北京前门地区这几年当中,所拍的作品。主要介绍他,如何在前门外地段的胡同里拍摄的人物景象。因为已经进入了两千年,而这个北京城仅存的衰败残景,在拆迁前的人物景况。而说起前门大街地段,北京志的史学家讲几天几夜都讲不完。 头二年,这地段开始搞搬迁了,迁走不少老户人家,留下来的残相,被古建部门用严实的板子围成了工地,当然是「闲人免进」。我曾怀着好奇路过一处工地门口,发现一旁堆了些旧砖烂瓦,细这么一瞅还有不少的陶瓷的残片,便随手捡了十几块。我当时就想,起码是明清年代的,我用塑料袋包好,就觉着捡了古董一样兴奋。可想而知,这地的故事多了去了。
贾勇有一幅前门胡同里拍的作品《歇凉》(2006年拍摄)。讲的是,胡同里,老辈子人在家门口休息的场景。残屋古老破旧,可到也闹中取静,胡同里很落寞,像是静得怕人。因为我记得以先老户人家老少爹们都还住着,人来人往的有人气。
贾氏构成多了残旧也多了古朴的胡同韵味。那是一种记忆一种追随和依靠,很久远了也很近迫,久远得能听到百数年前的骆铃声和更夫深夜敲梆子的沉闷声,近迫得巷子深处磨刀卖杂货的吆喝声,始于民生又止于民风民情的清贫和平淡。记得有一年夏天,前门东胡同里刮了一通怪风竟把窄窄巷子里的十几棵大树连根拔起垂倒在西边没压坏一砖一瓦。贾勇生活的地儿,传奇古老残旧又曲里拐弯的,我瞅这幅作品是寂静中藏着很不平静。我想,这正是贾勇作品中的意思,忒耐人寻味不是。
近六十多年的京城胡同,因为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首都」,拒绝了梁思成「保留城墙及城内旧市区,在城外四郊建设社会主义新首都」,结果遭到拒绝,不仅拆了城墙和城门楼子(包括城内的牌坊牌楼及相关古建筑),北京古城几乎全被扒光拆尽,惨不忍睹。时下残留在市内不少地区都是残缺破旧的胡同。前门大街东、西两侧的胡同巷子一样是如此。在八大胡同仔细观看,还能看到妓院天井和残存走廊的样子。
我们所说的胡同早已被「大卸八块」了!贾勇用自已个熟悉而敏锐的镜界,在胡同旮旯寻找到皇城庶民百姓的棲居地和生息之中的人性细节,是生动而沉重的。
其中有一幅作品《姐们儿》(1987年拍摄),令人酸楚不安。当然,这位京姐是良家女子,家境清贫且乐观。但我瞅着总想到八大胡同做妓的姐妹和西直门外早先白房子一带的窑姐。
其实干这种营生的女子都是封建社会的牺性品性奴!贾氏作品《姐们儿》生在了新社会,穷是穷点,灵肉还没被污染了。不过时代总是轮回似的变过去又变回来。20世纪8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大潮就快席卷沉闷的中国了!这良家的女子赶得上「开」赶得上「放」吗?忒悬。作品素描了胡同里儿的众相生,瞅这女子却充满着浓浓的悲情!《姐们儿》惨淡苍白的脸,令人不爽,照北京话说,是「满脸的旧社会」不是?
这会儿,我定晴瞅那画中的女子,好像入梦似的真。素女:「先生,您干嘛这么瞅着姆未?」我惊诧了:「没有没有!」素女:「本姑娘在门口歇歇。先生,瞅您这斯文识礼儿的,就是位读书人。您不介意上我屋里儿坐坐?」好奇心驱使我,由不得跟她进了小院儿,很静,沒住几户人家。她带我进了敞亮的北屋,我一瞅惊呆了,原来是位说京韵大鼓的女艺人,架子鼓、胡琴什么的全有。「先生,我给您沏茶,若不嫌弃本姑娘给您唱一段曲子!」素女好像对我十分的合络。
「国破家困,伤在心怀,山河添雾霾。悲悲切切何奈……」我简直个惊成了儍子似的一下说不上话儿来。这就是我瞅贾氏《姐们儿》的观后联想,这才是有滋有味的「京味摄影」产生的这么多联想。
北京的胡同里是古老陈旧的根基,残破与更生混杂在一块堆儿。这讲的是灰瓦灰墙的土平房的状态,可祖祖辈辈在这地儿生息繁衍的街坊四邻也着实不算少,细算起来,就连地区派出所和地段居委会也摸不清根儿。尤其是前门大栅栏珠市口一带的老户,究竟祖上是从哪迁进皇城的,谁也弄不清。
就甭说老的哪年哪月走了多少,谁也没想那么多,不过婚嫁娶媳儿的吉利喜事,那个热闹劲儿,得扰了四邻都得知道个一清二楚,有一堆发小啊!大伯大叔大妈大婶的还有一大堆要起哄凑热闹不是。所以,老辈子北京人有着浓重的宿命思想,认命不知「自我奋斗」,坦率地说,即是逆来顺受、忍气吞生,而后代人也就有脱不了干系的基因在。
拍北京胡同里婚礼的摄影者不少,各有各的角度和趣味。贾勇拍了一幅《婚喜》(1986年云居胡同拍摄),是场景视角的拍法,讲场面也讲人物的情节表述。像宽银幕电影镜头似的,给气氛。我常说,在照相摄影里,有多时也在讲「场面调度」,效果是以静求动。作者在《婚喜》的画面构成中,熟练地运用了这种手法,非常到位多一点少一点都不成。这叫「合理移位」,让构成产生动势和节奏造成引人注意的视觉感染力。
环境交待,当然必不可缺,但如何处置十分关键,因为组合不好,角度或比例不对,会直接损害主体的刻划。因为不像电影在连续移动,画面成串,特别在单一幅的照相摄影中的构成,那比例(主体与环境)和细节(主体刻划与环境合理组合)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贾氏《婚喜》的构成现代性强,而古老的配比恰如白云托日。
北京胡同里儿的事,怎么讲都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我十岁上才从南方进京,瞅到的头一眼儿就是大前门,那会火车站就在前门。然后就住进了西城的太平胡同,虽说是北影片厂的宿舍,却是个大宅子,门前还拴马柱不是。上学呢,正赶上念初中,学校就在西直门城楼门人不远的新学校九十八中。还有有轨电车,从西直门到东直门或前门,正好经过新街口太平胡同口,叫「噹啷车」。
他有一幅作品《过堂风》(拍摄于1996年培智胡同)。这位老爷子正过酷夏,尽管有话说这北京的老平房是「冬暖夏凉」,多一半讲的是住四合院的大户人家,有钱财呀!所以,房子好可不都好喽!作者的《过堂风》是拍了一位贪凉爽的老爷们坐大门里儿纳凉的情景。瞅这大门的模样,以先也差不到哪儿去,是一个四合院,岁月都经历那么多了,这四合院早塞得满满当当的了!所以然,把这位大爷挤兑大门口呆着了。
有不少北京的主儿,有钱财都讲究「不冒富」,至于这位老爷子的前因如何?不知。因为贾勇没这「刨根兜底」的习惯,这主儿只管用眼睛瞅真喽就「咔嚓」。
我仔细瞅这老头的模样儿,也不是甚么官后代,但起码是商家的后人,生活习性和社会身分,一瞅多一半是前门大街绸缎铺的老店员都有可能。为甚么这么说呢?这主儿畗泰呀!一脸的和气,多昝都一堆笑容可掬的模样!这不老了,在家窝着罢。
老北京的古老与陈旧随处可见,到现下都这样,削不掉的是历史留下了很深沉的痕跡,就如同心灵的伤巴抹不去,渗透着凄凉与苦楚。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在大门口张贴着对联,吉庆祥和、恭喜发财,年年地写在大红纸上贴在家门口,可日子好坏顺逆都得一天天这么过着。如果照这么一瞅,老爷子吉祥啊!贾氏的透镜,传递了古老历史的今昔,也刻划了北京人儿的屈从与期盼。
当我再瞅《过堂风》,那老爷子看了我一眼说:「这位先生,我好像觉得你面熟啊!让我想想。对了,我在前门当铺做帐房,有位先生送来一台西洋古钟典当,怎么跟你长一样的面孔?您知道,这只钟是宫里的珍宝啊!好了好了,回头见哪您啦!姆末该回屋了!」这就是我瞅《过堂风》的联想。忒真!
北京话儿说「爷们儿」,意思即是「雄起」。京腔里有一个词「拔分」。现而今,孙子辈的比谁都「恨」不是!谁家养了个小小子,就跟皇上登基那么隆重。由于历史原因,皇城满汉混居共融,遗老遗少多有八旗遗风,无论当差做兵丁的还是衙门里的官吏直到朝廷做官的主儿,爷们儿都挺「硬气」,霸道孤傲的秉风很普遍,可传来承去的转移到小字辈儿哪里,居然特「恨」不是!贾勇有一幅作品《爷孙俩》(1998年拍摄于取灯胡同),画面一瞅,就爷孙一边一个。二八切分线也分明,又一个横180度「大满贯」,把这爷孙俩给「铸」那儿传神了。我瞅着眼儿又花乎乎地添了幻觉。
这老爷子年轻时多半是个蹬三轮的,电影《骆驼祥子》里的角儿,这不老了添孙子了,度晚年了有滋有味的过日子不是!我瞅的是,这小子长大了好几岁,跟他爷爷逗平嘴呢!
小的说:「您干吗呀!您干吗老盯着我呀!」老的说:「小子!你甭胡浸!爷爷是心疼你,怕你变坏喽!」小子急了:「谁跟谁呀?我,您甭管!我爸您怎么不管,偏偏儿的跟我找碴!」这会老的已气得半死,「渾小子臭小子,我我我,依了你,我誓不为人儿!」
你说这京城的老户人家,纠结着芝麻大点的家事没完没了。就是我想到的这样。没昝。
贾勇,前门一带的发小老街坊也都叫他贾大爷,他一听能不美吗?臭美!贾氏的「胡同人物」就是原汁原味长出来的,所以然才会引起联想多多,这正是用文学叙述的最佳方式。高。
北京胡同里儿,实际上有一个庞大的基层市民的社群。阶层几乎都很低下,具有弱势群体最常见的特征。这个阶层以劳动者居多,温饱失调,卑贱下作,甚至愚昧无知逆来顺受。胡同的慨念,实际上就是贫苦市民的生息之地。
贾勇的一幅作品《老街坊》(1997年拍摄大江胡同)。我不知道,各位在看作品时留神不留神「胡同的细节」?我说过多次画面中的人与景细节的重要。因为细节元素是特定影像表达内容的基础。
《老街坊》中的三个年龄段的女性,在二八切分线与对角线交汇中,产生出來了「动势」,这是一种静扰动起的构成结构,作者运用恰合且具有了潜在的张力,再说细节,这门头建筑的布置,显然是昔日的四合院格局,十有八九是富贵人家的宅院。早就归百姓居住了,细节交代了环境也交代了三个女人的身分。让人感觉到了酸楚与清贫的困顿,作者浓重的叙事色彩是一贯的,三位老街坊,是年龄不同的三代人。她们一样是屈从的清贫人家,唯一一点点期盼是「这顿吃了要有下顿餐」。这样一种期盼是很有限的欲望。再有,就是一丝丝温馨的休闲。我瞅着心里不免酸楚楚的不好受。
胡同里儿日在常生活,是城市贫民的生活,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喜乐开心的快活日子。
在2000年,贾勇拍了一幅作品《打雪仗》,这是在胡同深处的朱茅胡同。瞅这些个玩疯了的孩子,让这胡同里喜气更加的浓重,街坊邻居好像在备年货。这气氛还真格的浓浓的不是。
难得的喜庆啊!一年就这么一次,胡同又飘雪儿了,瑞雪兆丰年真是喜气洋洋,这样的喜庆的日子,不多啊!这是我所见到的贾勇最喜乐的作品,多少带给了我心灵的温馨。
人的情感要怎样才够开心?北京老胡同里的住户,心坎上最清楚。过年才最开心,这才是老北京胡同最快乐的日子!
一年四季,北京老胡同演义着平民百姓酸甜苦辣的生活故事。我瞅贾勇的「老北京胡同」心里儿就热乎乎的。因为,老北京胡同的人和事,充满着人世间最知冷暖的悲忧与喜乐。
他在2010年在草场头条拍摄了一幅作品《烧烤》,讲的是,一帮青年男女,在胡同一隅墙根底下烧烤串串。原本是一件很普通的生活故事。
你细瞅,天色仍未傍晚不是?这是夏天,白天长夜里短,所以你觉着像是白天,其实也该是吃晚饭的时辰了。再一个,你瞅都甚么年月了?两千年都又过去十年了,「改革开放」都好几十年了,国家都发展成甚么样子了!北京早都是「高楼森林」了不是?可一些老胡同,像时光倒流似的陈旧、破烂,不跟跃进腾飞的社会一起进步。
贾勇是个明白人儿,新与旧是多正常的事儿,前门大街大栅栏头先那年代不乱遭遭没个样儿?现而今,你再去逛逛,整个一条街全换成全新的了,全聚德也好都一处也罢,一马新不是!可人气儿却没有,断了地气能有真格儿的热闹劲儿吗?有人会说:「干嘛没人儿?不都是观光游客吗?」这就差远了,市民百众变成了游客,就不是真正的前门大街了!草场头条里儿的烧烤不赖,还是老旧的旯旮。
其实,这老胡同的残相,从来一山掩不住「人丁兴旺」的气息。古老与新生,破旧与更兴,清贫与富足,总是伴随历史的远去和未来的靠近,谱写着北京老胡同的兴衰、发展和改造。
贾通是位乐天的「京片子」,这里指的是他的京味作品,实在直白,情深意长。一次,他对我说:「杨绍明说要到我家看片子。我能躲吗!不行啊!就告诉了他地址,结果你看怎么着?他一早还真来了。一进屋就看片子,细细地瞅了一整天才走。」
绍明这人,我深知,为人正义厚道是世界华人摄影家学会主席,很平常心很热心爱才的高干子弟。贾勇所拍摄的「北京老胡同」有口碑不是!
他有一幅作品《大家乐》(1990年拍摄于抬头巷),是前门地段的里儿的一条老胡同。男女老幼在胡同里过热天,温馨和谐,这不就大家乐了吗!
照相摄影的价值在于内容本身,在于叙述的人文故事那种真切的情怀和良知,本身又充满着历史的审视和现实的乐观精神。时下很多做摄影的都很在意浮名和官场的吹捧,其实这些都害死人!有人会说:「我有甚么法儿?再说了我是组织培养出来的,我有啥本事!」这话听起来很不舒服,吃了喝了拿了还说漂亮话!我对此一贯持保留意见。但很看|重低调的脚踏实地的德艺双馨的摄影家,坦诚地说:不多啊!
贾勇的不懈努力非常可贵,他的成就已得到社会的公认! 2018年12月03日香港沙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