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以圆象征团圆,故人们又把此扇称为“团扇”。 古人爱寄情于物,故从魏晋起,在扇面题诗作画便渐风行。 于是,便渐渐形成了这样的“风景”:翩翩公子手拿折扇,吟诗作赋,竞逐风流;大家闺秀手执团扇,半掩脸面,秋波暗送。 一把团扇,就这样装下了男女之间的默默情愫。一柄团扇,就这样道尽了东方文化的含蓄之美。 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新罗棋布地分散在姑苏区,无论是大是小,皆是规规矩矩精巧绝伦的。 在吴趋坊附近那些充满市井气息的民居中,就隐藏着一座精致且名声显赫的园林——艺圃。 说起这座名字都非常文艺范的园林,就不得不说它曾经最有名的主人——文震亨。 文震亨是晚明人,曾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虽然名声可能没法和曾祖父相比,但是他很好地传承了家族的文学底蕴,并且将晚明文人的雅趣都录在了《长物志》这本书上,同时也留在了这座他所热爱的园林里。 无独有偶,在艺圃附近就住着一位同样文人气十足的85后团扇匠人——李晶。 这个清秀儒雅的85后年轻人,待人随和,谈吐幽默,有着他这个年龄难得的活力,却又与古韵温婉的姑苏城市气息相得益彰。 十几年前,电视上一折程派京剧引起了少年李晶的注意。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旦角正唱着《锁麟囊.春秋亭》。 回忆中,“演员穿了一身红,很喜庆很华丽,感觉好像有点意思。” 这一留意,便像觅得一处幽径,他不知不觉走进去,渐入丛花深处,从此不可自拔。 醉心戏曲的李晶,完全入了迷。 武术、舞蹈、音乐、诗词、道具、服饰……戏曲艺术包罗万象,他竟一一投入研究。 上学时期李晶用平时省吃俭用下的钱,开始了漫漫的收藏之路。 一次收藏中,李晶遇到一把团扇。这把扇子,只有扇框扇骨,没有扇面。 李晶想找一位师傅修复。 可找了很多人,都直摇头:“这是少见的缂丝扇面,做不了。” 缂丝?一个从未听过的词,就这样贸然闯进他的生活。 自古以来,团扇也是包罗着各种工艺,扇面也是各色各样的绫罗绸缎。 通过一个个精心安排,李晶将不同的工艺与材料结合,展现不同的构思,在小小的扇面上尝试不同的心意。 扇面的图案主要依靠缂丝制作,但缂丝并不是去仿照古代画作,而是从中展现缂丝本身的独特,就像画笔而不是相机,缂丝而不是画笔。 用手艺的特点去表达设计,让其回归本身。 缂丝并非真用刀来雕刻,而是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 这种织造方法,会在花纹与素地间形成镂痕,好像刀刻痕迹一般,所以又称刻丝。 而且,每换一种颜色就必须另用一只小梭,织造一幅作品,需要变换数以万计的梭子。 工艺复杂,极为耗时,因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缂丝代表中国丝绸的最高水准,它是现在唯一不能被机器替代的织造工艺,因为被誉为“织中之圣”。 所以,以前一般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享用。
深入了解缂丝后,李晶被震撼得目瞪口呆。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不能让它亡了。” 李晶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很多事情,你不做,他不做,但总得有人去做。” 于是他决定静下心来学习缂丝手艺,把它传承下去。 以往的缂丝织物,太高高在上,不实用。 而现在的团扇,虽然实用,但缺少美感,李晶决定,把缂丝融入到团扇中。 这样既能传承缂丝工艺,又能拾起团扇失落千年的中国美。 这一结合,成品美得惊爆。询问购买者,竟纷至沓来。 于是,李晶决定专门做缂丝团扇。 李晶的工作室里,一把团扇的诞生,离不开细致的工艺,缂丝、藤编、打银、螺钿、雕刻、撵须……这些传统 工艺都能在团扇上一一应用,李晶当然不可能学会所有的工艺。 文化底蕴深厚的姑苏古城云集了各种工艺的民间工艺艺人,为李晶的团扇修复和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他们的绝活都可以被李晶利用起来,施于扇子之上。 李晶作为工作室的主人,担任总监的角色,并且负责扇面、裱框这两个部分。 扇面上,李晶除了偏好缂丝,也多作绫罗绸缎,宋锦,漳绒等丝织品。 李晶从宋人花鸟画中汲取灵感,将花鸟、鱼虫等题材绘于画稿,也有在其上题诗作赋的,为团扇修复注入新生机的同时又不失传统美学的韵味。 李晶常说,扇面之美只是其一,扇框、扇坠也很重要,它们本身就结合了诸多的工艺,要求一向严苛的李晶,在修扇制扇的过程中会仔细把好每一道关,每一道工序,他都找最好的艺人来完成。 有时候与老手艺人切磋时他也常常会蒙生新的想法,把传统的工艺与题材延展到现代的精神和审美中来。 团扇制作而言,包边与浆糊的切入面很小,但足以想像每道工序中所暗含的细琐与门道。 仅仅一条在外人眼中不足以为论、甚至若同隐形的包边,都还未细述周全,管中窥豹,可见便是轻罗小扇,在制作工艺上也须严整以待。 如今的李晶早已从单纯的“工艺修复”进化成了“设计创造”,在团扇这样的“怀袖雅物”之上呈现传统的工艺,使之有了实用性,得以传承。 在李晶看来,传统是个大宝藏,而团扇是很好的媒介,它融合了十几种传统手工艺。把团扇的修复和制作坚持下去,也是在发扬这些传统工艺之美。他痴于此道,也乐在其中。 任何一个行业的长久发展,从来都不是囿于传统不变,传统需要传承,时代在变,传统也要适时向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追求,作为传承手艺的匠人,李晶能做的就是将这份传统文化最大程度的普及到大众生活,脱离时代的传统最终都将在历史云烟中消散。 绫罗绸缎,工笔花鸟, 刺绣缂丝,年轻的岁月, 有人疲于奔波四海,山河羁旅, 有人选择用一把团扇惊艳世人。 他是李晶,他是姑苏城内, 那个和团扇相伴365个日夜的年轻手艺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