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时珍《濒湖脉学》

 康泰wjr图书馆 2018-12-25

《濒湖脉学》

李时珍

李时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纰缪,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於濒湖所

01、浮(阳)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无力为芤。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柔细为濡。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02、沉(阴)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著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沉行筋间,伏行骨上,牢大,有力,弱细无力)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气积并寒。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

03、迟(阴)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脉谈》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见。而曰隐隐、曰状且难,是涩脉矣,其谬可知。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体状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於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弦,迟甚为败,浮大而软为虚。黎氏曰∶迟小而实,缓大而慢;迟为阴盛阳衰,缓为卫盛营弱,宜别之。)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04、数(阳)

数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疾(《素问》)。数为阴不胜阳,故脉来太过焉。浮、沉、迟、数,脉之纲领。《素问》《脉经》皆为正脉。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数而弦急为紧,流利为滑,数,而有止为促,数甚为极,数见关中为动。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05、滑(阳中阴)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如欲脱。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故肺脉宜之。《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滑则如珠,数则六至)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淋看尺部。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脉诀》言∶关滑,胃寒,赤滑脐似水。与《脉经》言关滑胃热,尺滑血蓄,妇人经病之旨相反,其谬如此。

06、涩(阴)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极细,而软,重按若绝曰微。浮而柔细曰濡,沉而柔细曰弱。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杜光庭云∶涩脉独见尺,中,形同代为死脉。

07、虚(阴)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崔紫虚云∶形大力薄,其虚可知。《脉诀》言∶寻之不足,,举之有余。上言浮脉,不见虚状。杨仁斋言∶状似柳絮,散漫而迟。滑氏言∶散大而软,皆是散脉,非虚也。

[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芤脉浮大,按之中空,芤为脱血。虚为血虚,浮散二脉见浮脉。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经》曰∶血虚脉虚。曰∶气来虚微为不及,病在内。曰∶久病脉虚者死。

08、实(阳)

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然(《脉经》)。坚实貌。《脉诀》言∶如绳应指来,乃紧脉,非实,脉也。

[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浮沉有力为实,弦急弹人为紧,沉而实大,微弦而长为牢。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经》曰∶血实脉实。曰∶脉实者,水谷为病。曰∶气来实强是谓太过。《脉,诀》言尺实小便不禁,与《脉经》尺实小腹痛、小便难之说何反。洁古不知其谬,诀为虚寒,药用姜附,愈误矣。

09、长(阳)

长脉,不小不大,迢迢自若(朱氏)。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素问》)。长有三部之长,一,部之长,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心脉长,神强气壮;肾脉长,蒂固根深。《经》曰∶长则气治,皆言平脉也。

[体状相类诗]

过於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实、牢、弦、紧皆兼长,脉)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长主有余之病)

10、短(阴)

短脉,不及本位(《脉诀》)。应指而回,不能满部(《脉经》)。戴同父云∶短脉只见尺寸,若关中见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故关不诊短。黎居士云∶长短未有定体,诸脉举按之,附过於本位者为长,不及本位,者为短。长脉属肝宜於春。短脉属肺宜於秋。但诊肝肺,长短自见。

[体状相类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涩、微、动、结,皆兼,短脉)

[主病诗]

短脉惟於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经》曰∶短则气病,短主不,及之病)

11、洪(阳)

洪脉,指下极大(《脉经》)。来盛去衰(《素问》)。来大去长(《通真子》)。洪脉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素问》谓之大,亦曰钩。滑氏曰∶来盛去衰,如钩之曲,上而复下。应血脉来去之象,象万物敷布下垂之状。詹炎举言如,环珠者,非。《脉诀》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发汗通肠,俱非洪脉所宜,盖谬也。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淹淹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坚。(洪而有力为实,实而无力为,洪)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如。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肝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洪主阳盛阴虚之病,泄痢、失血、久嗽者忌之。《经》曰∶形瘦脉大多气者,死。曰∶脉大则病进。

12、微(阴)

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细而稍长(戴氏)。《素问》谓之小。气血微则脉微。

[体状相类诗]

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於微略较粗。轻诊即见,重按如欲绝者,微也。往来如线而常有者,细也。仲景曰∶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萦萦如蚕丝细者,阴气衰;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恶寒,阴微发热。《脉诀》云∶岁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多时骨亦枯。

13、紧(阳)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如转索无常(仲景),数如切绳(《脉经》),如纫,线(丹溪)。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素问》谓之急。《脉诀》言∶寥寥入尺来。崔氏言∶如线,皆非紧状。或以浮紧为弦,沉紧为牢,亦近似耳。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

见弦、实。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於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於寒,气口紧盛伤於食,尺紧痛居其腹。况乃疾在其腹。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

14、缓(阴)

缓脉,去来小快於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如微风轻柳梢(滑伯仁)。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者,平脉也。若非其时,即为有病。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为胃气。故杜光庭云∶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贤推定五般土。阳土须知不遇阴,阴土遇阴当细数。详《玉函经》。

[体状诗]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

见迟脉。

[主病诗]

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虚,缓弱气虚。《脉诀》言∶缓主脾热口臭、反胃、齿痛、梦鬼之病。出自杜撰,与缓无关。

15、芤(阳中阴)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经》)。中空外实,状如慈葱。芤,慈葱也。《素问》无芤名。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戴同父云∶营行脉中,脉以血为形,芤脉中空,脱血之象也。《脉经》云∶,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脉诀》言∶两头有,中间无,是脉断截矣。又言主淋沥、气入小肠。与失血之,候相反,误世不小。

[体状诗]

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血亡芤革血虚虚。

[主病诗]

寸芤积血在於胸,关内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16、弦(阳中阴)

弦脉,端直以长(《素问》),如张弓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筝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指下(《刊误》)。弦脉在卦为震,在时为春,在人为肝。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循长竿者病,劲急如新张弓,弦者死。池氏曰∶弦紧而数劲为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戴同父曰∶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脉诀》言∶时时带数,又言脉紧状绳牵。皆非弦象,今削之。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又见长脉)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瘕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弦为木盛之病。浮弦支饮外溢,沉弦悬饮内痛。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若不食者,木来克土,必难治。

17、革(阴)

革脉,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仲景曰∶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妇人半产漏下。《脉经》曰∶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时珍曰∶此即芤弦二脉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诸家脉书,皆以为牢脉,故或有革无牢,有牢无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证皆异也。又按∶《甲乙经》曰∶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谓脉来混浊革变,急如涌泉,出而不反也。王贶以为溢脉,与此不同。

[体状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

见芤、牢。

18、牢(阴中阳)

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脉经》)。扁鹊曰∶牢而长者,肝也。仲景曰∶寒则牢坚,有牢固之象。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脉诀》不言形状,但云寻之则无,按之则有。云脉入皮肤辨息难,又以牢为死脉,皆孟浪谬误。

[体状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牢主寒实之病,木实则为痛。,扁鹊云∶软为虚,牢为实。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脉诀》言∶骨间疼痛,气居於表。池氏以为肾传於脾,皆谬妄不经。

19、濡(阴,即软字)

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脉经》),如水上浮沤。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随手而及之象。

[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诸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於微。浮细如绵曰濡,沉细如绵曰弱,浮而极细如绝曰微,沉而极细不断曰细。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濡主血虚之病,又为伤湿。

20、弱(阴)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脉经》)。弱乃濡之干者。《素问》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谓久病。病后老弱见之顺,平人少年见之逆。

[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

见濡脉。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弱主气虚之病。仲景曰∶阳陷入阴,故恶寒发热。又云∶弱主筋,沉主骨,阳浮阴弱,血虚筋急。柳氏曰∶气虚则脉弱,寸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

21、散(阴)

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柳氏)。戴同父曰∶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平脉也。心脉软散,怔忡;肺脉软散,汗出;肝脉软散,溢饮;脾脉软散,肿,病脉也。肾脉软散,诸病脉代散,死脉也。《难经》曰∶散脉独见则危。柳氏曰∶散为气血俱虚,根本脱离之脉,产妇得之生,孕妇得之堕。

[体状诗]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肿,居两尺魂应断。

22、细(阴)

细脉,小於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脉经》)。《素问》谓之小。王启玄言如莠蓬,状其柔细也。

[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

见微、濡。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脉经》曰∶细为血少气衰。有此证则顺,否则逆。故吐衄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者,脉亦细。

23、伏(阴)

伏脉,重按著骨,指下裁动(《脉经》)。脉行筋下(《刊误》)。

[体状诗]

伏脉推筋著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

见沉脉。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晦,雨后庶物皆苏之义。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脉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脉乃复出也。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脉诀》言∶徐徐发汗。洁古以附子细辛麻黄汤主之,皆非也。刘元宾曰∶伏脉不可发汗。

24、动(阳)

动乃数脉,见於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此三焦伤也。成无己曰∶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庞安常曰∶关前三分为阳,后三分为阴,关位半阴半阳,故动随虚见。

[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仲景曰∶动则为痛为惊。《素问》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又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25、促(阳)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如蹶之趣,徐疾不常(黎氏)。数止为促,缓止为结。

[体状诗]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促主阳盛之病。促、结之因,皆有气、血、痰、饮、食五者之别。一有留滞,则脉必见止也。

26、结(阴)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经》)。《脉诀》言∶或来或去,聚而却还。与结无关。仲景有累累如循长竿曰阴结,蔼蔼如车盖曰阳结。《脉经》又有如麻子动摇,旋引旋收,聚散不常者曰结,主死。此三脉,名同实异也。

[体状诗]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假)为殃病属阴。结主阴盛之病。越人曰∶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浮结外有痛积,伏结内有积聚。

27、代(阴)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仲景)。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吴氏)。脉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足五十动而一息,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反此则止乃见焉,肾气不能至,则四十动一止;肝气不能至,则三十动一止。盖一脏之气衰,而他脏之气代至也。《经》曰∶代则气衰。滑伯仁曰∶若无病,羸瘦脉代者,危脉也。有病而气血乍损,气不能续者,只为病脉。伤寒心悸脉代者,复脉汤主之,妊娠脉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

数而时至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涂。促、结之止无常数,或二动、三动,一止即来。代脉之止有常数,必依数而止,还入尺中,良久方来也。

[主病诗]

代脉元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脉经》曰∶代散者死。生泄及便脓血。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脏绝,四年之后多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十动一止一年殂,更观气色兼形证。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无失。戴同父曰∶脉必满五十动,出自《难经》;而《脉诀》五脏歌,皆以四十五动为准,乖於经旨。柳东阳曰∶古以动数候脉,是吃紧语。须候五十动,乃知五脏缺失。今人指到腕臂,即云见了。夫五十动,岂弹指间事耶?故学人当诊脉、问证、听声、观色,斯备四珍而无失。

《四言举要》

一、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也,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此讲经脉的生理。经脉即脉管,又叫做血脉,是人体内运载血液环流自成系统的器官。全身的气血运行,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凡经脉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所以经脉不仅是血液流行的隧道,而且是与气息(即呼吸时所出入的气,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息相关的。经脉在人体内合理地分布着,与地面存在的大小河流很相似,内面直接和内脏配合,外面遍布于皮肤、肌肉之间,使全身血液都得到容纳,从而便形成了整个的血液循环。

①血脉:原作“血源”。②隧:隧道。③法:效法。④府:藏。⑤部:分布。⑥资:取得、获取。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陽中之陰,本乎营卫。营者陰血,卫者陽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此讲脉气的生成。脉搏之所以能够搏动不休,主要是由于“脉气”的存在。“脉气”,可以理解为经脉本身的一种机能。这种机能不仅要获得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胃气”的不断供给而存在,还要与营气、卫气相互结合起来,才是“脉气”搏动的根本。从“脉气”的性质来讲,它是属于“阳中之阴气”。因“气”本来属阳,但脉属阴,它又存在于经脉里面,便决不是单纯的“阳气”,而有一部分“阴气”在其中了。营气与卫气均产生于脾胃,营气具有化生阴血,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具有保卫体表的功能。营气是存在于血液里的,所以它和阴血一块在经脉里运行;卫气是阳气的一种,所以它便循行于经脉的外边。这样内、外、阴、阳相互作用,就维持了“脉气”的正常活动。

脉不自行,随气而动。气动脉应,陰陽之义。气如风箱,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此讲“胃气”和“宗气”引导血行,经脉随气运动的道理。经脉本身不能自己单独的运动,一定要随着“胃气”和“宗气”的运动才能活动。经脉随着“胃气”、“宗气”运动的道理,可以概括为“阴经”、“阳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脉属阴,气为阳,阴脉阳气配合起来,便发生无休止的运动。阳气的运行,有似风箱的鼓动作用,经脉中血液受到阳气即“胃气”和“宗气”的鼓动,便会掀起波澜,上下来去,往复无穷地循环着。

①橐籥:音陀药,风箱。②胃气:“脏腑之气”之一,并认为胃气是“脏腑之气”的根本。③宗气:是由吸入的阳气和水谷精微之气混合而成,具有推动呼吸和循环功能作用。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陰,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至为则。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此讲“寸口”诊脉的意义及呼吸和血行的关系。全身正经十二经脉,每一经脉都有可以切诊脉动的地方,为什么一般都单独在手太阴肺经脉所在的寸口部位诊脉呢?手太阴肺经是肺脏所属的经脉,它上从喉咙下连于肺,适当呼吸气的要道。全身的营气、卫气以及吸入的天阳之气都在肺脏会合,因此,肺经脉所过的“寸口”部位,便能反映各经脏气的盛衰变化。其所以叫做“寸口”的原因,主要是这个部位全长一寸九分(同身寸,即以本人身体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测量本人体表某部的长短度的标准。例如:以中指节两侧横纹头之间的距离它为一寸,用以测量本人手、足、背、腹各部的长短宽窄,便叫做“中指同身寸法”。)“口”是出入往来的意思,因而便把这个部位叫做“寸口”。正常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古人计算在一天一夜里共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血液在经脉中的流行,一呼一吸大约前进六寸,在一天一夜里约共流行八百一十丈。这呼吸数字与现在的统计颇有出入,正常人一昼夜的呼吸数约为二万四千至二万六千息。不过,一息脉来四至,基本上还是正确的。

①吭嗌:音航益,喉咙。②则:息。

二、部位与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陽,关后为陰。陽寸陰尺,先后推寻。寸口无脉,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不足怪。

:此讲寸、关、尺三部的区分。开始诊察脉搏的时候,让患者伸出手臂,掌心向上,很自然地平摆着,首先看准掌后高骨隆起的地方,这就是“关脉”所在的部位。“关部”的前方为“寸部”,属阳;“关部”的后方为“尺部”,属阴。医生覆手取脉,先把中指头准确地按在“关部”,前后两指尖自然地落在“寸部”和“尺部”的部位上,这时便可以进行仔细地切按了。有少数在“寸口”部摸不着脉的来去,却在手臂外侧,即“寸口”的上方可以摸到脉的来去,这叫做“反关脉”,有的一只手“反关”,有的双手“反关”,一般属于生理现象,用不着怪异。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救。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陽弱陰盛,反此病至。

:此讲三部分主脏腑以及男女脉象差异。肮脏气机的变化,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并各有它一定的部位。如:左手“寸部”属心,“关部”属肝(包括胆),“尺部”属肾(包括小肠、膀胱)。右手“寸部”属肺,“关部”属脾(包括胃),“尺部”属命门(包括大肠)。这是左右手六部分主脏腑的一般说法;但还有另一种说法,左手寸部叫“人迎”,凡属外感表症都在这里诊察;右手寸部叫“气口”,凡属内伤里症都在这里诊察。这种说法来源于王叔和著的《脉经》,后世医家因得不到临床验证,多不表示同意,因此,这里只存作参考。此外,在《内经》里称结喉两旁的动脉叫“人迎”,左右手三部脉都叫“气口”,这是古人从全身诊脉的方法之一。《脉经》还把两手“尺部”叫做“神门”,专在这里诊察肾阴、肾阳的变化。肾阴肾阳强,主身体健壮;肾阴肾阳弱,主身体虚衰。如果两手“尺部”的脉都没有了,说明肾阴肾阳十分衰竭,是病情严重的表示。至于男女异性,阴阳各有盛衰,反映在左右两手的脉搏亦略有差别。左为阳,右为阴,男子阳气偏盛,当以左手脉稍大为顺,女子阴血偏盛,当以右手脉稍大为好。再把“寸部”和“尺部”相互比较,寸为阳,尺为阴,男子阳气偏盛,当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女子阴血偏盛,当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如果两者相反,便说明是有了病变。

男子陽气偏盛,以左手脉搏稍大为顺。女子陰血偏盛,以右手脉搏稍大为顺。再与寸部,尺部相互比较,寸为陽,尺为陰,男子陽气盛,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女子陰血偏盛,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如果两者相反,便说明是有了病变。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以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此讲“七诊”与“九候”两种诊脉方法。诊法中有所谓“七诊”的,即浮、中、沉、上、下、左、右七种诊脉的手法。浮取能观察有无处感表证,中取能观察脾胃机能的变化,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上,指寸部;下,指尺部。左即左手,右即右手。诊脉时既要上下相互比较,也要左右相互对照。运用“七诊”手法来体察病情,寻找病因。这样,对疾病的观察和分析就较全面了。诊法中还有所谓“九候”的,即在寸、关、尺三部,每诊一部,都必须经过轻手浮取、稍重中取、重按沉取三种手法,每用一种手法时,都必须候到脉搏五次以上的搏动。一只手分做寸、关、尺三部,每一部分又分做浮、中、沉三候,“三三得九”,这就叫做“九候”。候,仔细观察的意思。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此讲从“寸口”观察全身病变。在“寸口”观察全身病变的方法是:凡属胸膈以上至于头顶的疾病,都可以在“寸部”观察。凡属胸膈以下至脐以上的疾病,都可以在“关部”观察。凡属脐以下至于足跟的疾病,都可以在“尺部”观察。左半身的病变还可以从左手三部观察,右半身的病变还可从右手三部观察。所以能够“上以候上,中以候中,左以候左,右以候右”,就是因为“病随所在”的缘故,也就是说某一部分有了病变,脉搏便相应在寸口的某一部位上反映出来;某一部分没有病变,相应地寸口的某一部位的脉搏,也就正常,并不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左胁疼痛,左关脉便现弦或紧,这是“病随所在”;右胁正常,右关脉也就没有不正常的变化,这就是“不病者否(即“不”的意思)”。

①消息求寻:这里的“消息”,作体察解释。②踝:音跨,现一般读作“怀”。足跟前两侧隆起的圆骨。

三、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长弦。肾脉之沉,沉实而软。脾胃脉来,总宜和缓。命门元陽,两尺同断。

:此讲五脏正常脉象的不同表现。五脏的正常脉象,都可以通过浮、中、沉三候来观察。浮部可以观察心和肺,沉部可以观察肾和肝。浮与沉之间,也就是中部可以观察脾和胃。但这都是从大体上来说的,仔细分析还各有所不同。心脉的浮,浮中显得大而散,就是指尖稍微着力,便觉得脉体粗大,再稍着力,便觉得脉体阔大软散。肺脉的浮,浮中显得涩而短,就是指头稍微着力,便觉得脉的搏动带有滞涩的感觉,再稍着力,便显得脉有一种短促的感觉。肝脉在沉中出现,不仅脉形显得较长,还具有张力较大的弦象。肾脉也在沉中出现,但有壮实兼软滑的感觉。至于脾和胃的脉象,总以不快不慢、和缓为上。第二部分《部位、诊法》的第二段曾产:“肾与命门,居两尺部。”即是左尺部候肾,右尺部命门。但后世医家的经验认为:命门部位本在两肾的中间,大体上虽然分了左右,实际命门中元阳的盛衰变化,在左右两尺部都可以判断出来。

①中州:这里的“州”作区域解释,即中部的意思。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此讲四时平脉。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于人体是有一定影响的。人体的生理机能为了适应它,必然要随时进行调节,来维持健康。这种调节作用,在脉搏上同样有所反映。春季阳气渐次上升,脉搏相应地张力较强而见弦;夏季气候炎热,脉搏相应地来去充沛而见洪;秋季阳气逐渐衰退,脉搏相应地轻虚浮软而见毛;冬季气候严寒,脉搏相应地沉潜有力而见石。在一年四季里,无论见到弦脉、洪脉、毛脉、石脉,只要都带有一种和缓的脉气,这就说明是身体健康、正常脉象的反映。相反,在洪、弦、毛、石不同脉搏中,都出现了太过而强实的情况,一般是外感、邪气有余的病变;如果在弦、洪、毛、石中出现了虚弱细微的脉气,大多是内伤,属于正气不足的病变了。总之,无论是诊察四时脉也好,或其他疾病的脉搏也好,最根本的就是要诊察脉搏中是否有“胃气”的存在。脉中有“胃气”就是脉来“有神”。所谓“有神”,就是脉来和缓。例如:脉虽微弱,却是搏动均匀,这就叫做“有神”有“胃气”,这就说明身体的正气还存在,病变虽重,仍易治疗。如脉来无“神”、无“胃气”,说明正气已极度衰竭,应当加以注意,不可稍有疏忽。

①毛:“浮而轻虚”解。②石:“沉而有力”解。③病生于内:原有“春得秋脉,死在金日……”等四句。

四、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陰,陽,风,雨,晦,明。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症。沉里迟陰,数则陽盛。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表,里,陰,陽,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注:此讲浮、沉、迟、数为脉的四纲。在未曾诊察脉搏之先,医生首先应把自己的呼吸调整好,在一呼一吸气息十分稳定的时候,才进行诊脉。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来跳动四或五至,这就是正常脉搏的一般准则。如果一呼一吸脉搏仅跳动三次,便为迟脉,便属有寒的病变;相反,一呼一吸脉搏竟跳动到六次,便为数脉,便属有热的病变。假使一呼一吸脉搏动仅有一、二次,愈是转变为迟,说明寒邪病变愈加严重;一呼一吸脉搏动到七、八次以上,愈是转变为数,说明热邪病变愈是厉害了。既分清了迟数两脉,还得分辨浮、沉两脉的特点。只有完全掌握了浮、沉、迟、数这四个主要脉象,从而分析内因或外因的病变,才更全面。外因,主要是指阴、阳(这里指四时寒暑)、风、雨、晦、明等自然界的变化。但是,这个说法已经成为历史资料,祖国医学习惯所称的外因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而言。内因,主要是指人体本身的情况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习惯称为“七情”。其实还是由于外界的刺激而发生的。无论内因或外因的病变,都可以出现浮、沉、迟、数几种不同的脉象。外因见浮脉,多属于风寒表症;外因见沉脉,多为感冒初期,寒邪深入,紧束于里,一时不能发越的缘故;外因见迟脉,多为脏气不充,邪气留连不解的阴症;外因见数脉,多为风热伤经,邪气在表的阳症。内因见脉浮,多为精气不足,虚风内动;内因见脉沉,多为气陷、气郁,有所积滞;内因见脉迟,多为元气大虚,阴寒冷积;内因见脉数,多为邪火炽盛,阳热燔灼。但是,临床上所见到的脉象,往往都不是单一地出现,而是兼见的。例如:同样的数脉,有浮数与沉数的区分,浮数是热邪在表,沉数是热邪在里。同样的迟脉,有浮迟与沉迟的不同,浮迟是虚寒在表,沉迟是冷结在里。总之,对脉象的仔细诊察,结合症状的表现,互相参证,加以分析,便知道这个病症在表在里,属阴属阳,为风为气,或冷或,是内伤还是外感等等,都可以了解了。于此可见脉学的道理,讲起来好象很繁杂,但归纳起来,可以把浮、沉、迟、数四种脉象概括为一个提纲,只要有了这个纲,就能引申而触类旁通了。

①数:音朔,即“快”。②晦明:原作晦“冥”,今据《左传》:“天有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过则为灾。”改作“晦明”。晦,是黑夜;明是白天。

五、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芤而急弦,革脉使然。浮小而软,绵浮水面。软甚则微,不任寻按。

:此讲从浮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洪、虚、散、芤、革、濡、微七种脉象的区别。浮脉的形象,有似空间的“天阳之气”,轻清上浮,只要手指头轻轻地着到皮肤,便可以感到脉的搏动,好象在水面漂浮着的木料一样,老是浮泛在上。在浮脉里可以见到七咱不同的脉象,若浮而有力,脉体还显得粗大,一来一去地搏动,既极其充盛而又持久的,这是洪脉。若浮而无力,脉体虽大,却是极柔软,搏动又较迟缓的,这是虚脉。若此虚脉还显得涣漫不清楚,稍加重按就摸不着了,这是散脉。若浮而中空,外边有,中间无,这是芤脉。比芤脉更加弦急的,这是革脉。若浮而细软无力,好象绵絮漂浮水面一样,这是软脉。若比软脉还要软而细小,稍用力按,脉搏就似有似无没法寻按了,这是微脉。

①悠:音优,这里作“持久”解。②芤:音枢,脉象的一种。③芤而急弦:原无,今加。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逼逼而强。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此讲从沉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伏、牢、实、弱、细五种脉象的区别。沉脉的形象,好比重浊的“地阴之气”,总是不断下沉,必须手用力重按,直按到筋骨上才可能摸着它。在沉脉里可以见到五种不同的脉象。第一,比沉脉还要深沉的脉象,则必须用手指使劲推动筋肉,才能感觉到脉搏在深处隐隐约约地跳动,这叫伏脉。第二,沉而有力,来势充实,形体阔大,还兼有长而且弦的形状的,这叫牢脉。第三,比牢脉还坚实,搏动极其强而有力,这叫实脉。第四,沉而无力,既软弱如绵又极细小的,这叫弱脉。第五,比弱脉还要小,只象蛛丝那么一点的叫细脉。

①愊愊:音逼逼,原作郁结,这里作“坚实”的形容词。

迟脉属陰,一息三至。小快于迟,缓才及四。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迟细为涩,往来极难。似止非止,短散两兼。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此讲从迟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缓、涩、结、代四脉以及损脉、败脉、夺精脉的区别。迟脉是阳虚阴盛的脉象,一呼一吸只有三至。需要和迟脉区别的,首先是缓脉。缓脉的搏动要比迟脉稍快,一呼一吸刚四至,而且它的搏动亦均匀和缓。如果一呼一吸脉仅搏动两次,这叫损脉。一呼一吸脉仅搏动一次的,这叫败脉。更有在二息的时间内仅搏动一次的,这叫夺精脉。凡是出现以上三种脉象的,都说明精气衰竭,病势已经发展到了极其严重的阶段。至于脉来迟细,搏动又艰涩困难,甚至很有些象短散脉和歇止脉,但它并不歇止,只是在短暂的时刻内稍微迟滞一下就过去了,这叫做涩脉。有两种歇止的脉应予区分,一种是脉来迟缓,时或有一次歇止,歇止的间隔是不规则的,歇止后马上再搏动,这叫结脉;另一种也是脉来迟缓,但它是很均匀地歇止,并经过较长的歇止时刻,才开始再搏动,这叫代脉。所谓“止不能回”,就是说它歇止时间较长,来时也只是照常搏动,没有自行补偿的频速功能,并不是说歇止后永远不回复了。参看七言诀代脉解释。

①脉已无气:此句后原有“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四句,因与本段(二)(四)相重,故删。②似止非止,短散两兼:原作“易散一止,止而复还。”因涩脉一般不会歇止,只是稍微迟滞一下就过去了,这和“止而复还”的结脉不同。不过,涩脉却有兼有“短”象或“散”象的时候。今扰《脉经》“往来难,短且散”的原文改。

数脉属陽,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往来流利,是谓之滑。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此讲从数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滑、紧、促、动四脉以及疾脉、极脉、脱脉的区分。数脉是阴虚阳盛的脉象,一呼一吸脉来六至。如果到了七至,叫做疾脉;八至叫做极脉;九至叫做脱脉。这都是阴精虚损,阳热亢极病变的反映。到了九至以上,是阳气已绝的象征,所以称为“脱”。至于脉搏往来流利的,叫做滑脉。脉来左右弹动,有如绳索转绞似的,叫做紧脉。数而时或歇止,特别多见于寸部的叫做促脉。数而紧脉,搏动有力,指下有豆粒般大一点陇然高起而摇动不休的感觉,又常见于关部的,叫做动脉。

①九至为脱:此句后原有“浮大者洪,沉大牢实”两句,因与本部(一)(二)相重,故删。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此讲长、短、弦三脉的区别。长脉是超过寸或尺的本位而有余,只要是长中带有柔和之象并不弦急的,便是正气充沛的反映。如果脉长而具有挺直的形象,弛张力亦较大的,这叫做弦脉。相反,脉不长而短,无论在寸或尺部都表现为不满足而短缩,这便属于气血虚损的短脉了。

①治:指“乱”的反面,这里作“正常”解。

六、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症。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软陰虚,浮散虚剧。浮统痰饮,浮滑痰热。

:此讲不同浮脉所主各病。每一种脉象都有不同的形态,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病变所致。临床上一脉独见的较少,往往是几种脉象互相兼见于各种复杂的病症中。例如:浮脉主要出现于外感表症,也可见于里虚不足的症候。但外感表病,多见浮而有力;里虚血弱,多见浮而无力。脉浮而迟的,多见于气虚伤风;脉浮而数的,多见于外伤风热。风寒表邪滞于经脉,多见浮而紧;风湿邪气留于肌肉,多见浮而缓。暑伤元气,脉来浮虚;大失血后,脉来浮芤。阴虚火旺,常见脉洪;虚损劳极,常见浮微。阴精虚损的,脉见浮软;气血极虚的,脉见浮散。若痰饮内盛,脉见浮而弦;痰热壅滞,脉见浮而滑。

①劳极:劳,即“虚劳”,又称“虚损”;有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称为“五劳”。极,这里指筋极、骨极、血极、肉极、精极、气极等“六极”而言,是六种极为严重的虚损病。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陰虚,沉细痹湿。沉弦饮痛,沉滑宿令。沉伏吐利,陰毒聚积。

:此讲不同沉脉所主各病。沉脉的出现,最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内伤里症。里症,凡属脏腑中的病变而无外感的,都属于里症的范围。二、阴寒邪气。三、各种积聚。固定地停聚在某一部位,叫做积;发作有时展转移痛,叫做聚。诊察沉脉,首先要从它的搏动有力和无力来分辨,沉而有力,多为痰饮和伤食的病变;沉而无力,一般多由气机郁滞所致,脉来沉迟,多是虚寒为病,脉来沉数,常为热邪内伏。沉而兼紧,以寒凝冷痛的为多;沉而兼缓,以水气(即寒水邪气)蓄积的为多。如久患冷病,沉脉之中多兼牢象;如果热盛极,沉脉之中多兼实象。阴精虚损的,脉来沉弱;湿邪痹着(停滞不行)的,脉来沉细。痹,又为病名之一,主要是由风、寒、湿三种病邪痹着而成,关节间有游走性疼痛,多汗的为风痹;关节呈固定性疼痛的为寒痹,肢节发沉弦脉,每见于痰饮为病的病症,沉、滑脉,每见于宿食为病的积症。假如脉来沉伏,多见于阳毒和聚积不消发为剧烈吐泻的时候。

①痼:音固。积久不易治好的病。②饮:即“痰饮”或“水饮”的简称。是因风、寒、湿、热诸邪,以及情志或饮食的郁滞,酿成稀粘的浊液,积于体内为病。其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滞于经络而发生种种病变。③阴毒:病名。因寒邪深入骨髓,以致气血不能流行,凝滞经络而成。其主要症状为肤色青紫,周身剧烈疼痛,咽喉痛,继则红肿腐烂。

迟脉主脏,陽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此讲迟数两脉所主病症。五脏的虚寒病变,反映在脉搏方面,多为迟脉,尤其是阳气潜伏在里,不能通过于外的时候,脉的抹去显著变迟。如果是寒凝腹痛,脉来迟而有力;如果是由于阳气不足而引起的虚寒症,脉来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迟而无力了。

六腑的邪热病变,反映在脉搏方面,多为数脉。诸如胃热上逆的呕吐,热伤神志的发狂等的脉搏,往往都现数象。如果实热炽盛,脉来数而有力。一般疮疡,初起多为血分有热,但在溃脓以后,营血大伤,只是余热未除,脉来便数而无力了。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尺为蓄血,寸为吐逆。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注:此讲滑、涩两脉所主病症。滑脉是邪气内盛的脉象。如痰饮停留、伤食气滞、瘀血蓄积、呕吐气滞等,都可见到滑利的脉象。不过痰饮多见浮滑,伤食多见沉滑,蓄血的滑脉多见于关部,吐逆为滑脉多见于寸部就是了。

涩脉是精亏血少的脉象。凡是寒湿入于血中或阴虚液涸的反胃、便秘,以及出汗多而伤津、营卫虚损而厥逆等病变,都可以见到来去艰唯,极不流利的涩脉。

①反胃:即饮食物吞下后又吐出来。除有热而外,血虚的也可见此。②结肠:又叫“肠结”,即肠中津液缺乏,大便秘结。③厥逆: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以致四肢不温的病症。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浮弦支饮,沉弦悬痛。寸弦头痛,尺弦腹痛。

注:此讲各种弦脉的主症。弦脉为水饮病多见的脉象,尤多见于胆和肝的病症中。脉弦而数,多为热盛,脉弦而迟,多为寒盛。在浮部见弦,多属支饮为病;在沉部见弦,多属悬饮胸胁痛。头痛因病在上,故寸脉多见弦,又称为“阳弦”;腹痛因病在下,故尺脉多见弦,又称“阴弦”,这就是分辨弦脉的大概。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注:此讲紧脉的主症。紧脉的出现,主要为寒邪盛和各种痛症的反映。脉浮而紧,说明寒邪在表;脉沉而紧,说明是里虚寒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虚。细则气少,大则病进。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洪脉为热,其陰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注:此讲长、短、细、洪、虚、实六脉的主症。脉来显长,是正气充沛,是正常现象,是身体健康的表现。脉来见短,多属气虚的病变。脉来见大,表示病在进展。如果脉在浮部见长,并有紧张感的,常见于风痫病;脉在沉部见短,则为宿食不消。凡气血虚少或湿邪滞于经络的,脉来多细;凡热盛阴伤,脉多见洪大。总之,血气的,每见虚脉;邪气实的,常见实脉。临床所见,一般如此。

①支饮:痰饮病的一种。其症状为咳喘气短,胸部痞满,有轻度水肿,皮肤发黑。②悬痛:这里是“悬饮”胸痛的简称。“悬饮”因胸胁部有水饮潴留,症见咳嗽、胸胁痛,时或呕吐。③风痫:“痫”,原作“癎”,现已统一改作“痫”,下同。风痫为痫病的一种,多因风痰而起,常突然发作,昏倒,抽搐,目上视,时发时止。

缓大风热,缓细湿热。缓涩血少,缓滑内热。软小陰虚,弱小陽竭。寸弱恶寒,尺弱发热。寸微恶寒,尺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寸动汗出,尺动发热。关为痛、惊,崩中失血。虚寒相搏,其名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注:此讲缓、弱、微、动、革六脉不同的主病。脉来和缓,本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如缓而偏大,则多见于风热病症;缓而偏细,则多见于寒湿病症。缓而兼涩,常为营血虚少的脉象;缓而兼滑,常为内热炽盛的脉象。同是细小脉,还有软与弱的区分,软而细小,是阴血虚损,弱而细小,气衰竭。阳衰气不充于身,最易出现恶寒症状;阴虚不能和阳,常见发热症状。气血两虚的,容易见到微脉,但变有种种分别。寸部属阳,如寸脉微,这是阳虚,阳虚的便恶寒;尺部属阴,如尺脉微,这是阴虚,阴虚的便发热。男子脉来微细,多见于虚弱劳损的病变;女子脉来微细,总是在崩漏下血的时候。假使阳气郁结于血分得不到发泄时,就会出现种种“动”脉,汗出不止的,寸部脉见“动”。他如疼痛、惊悸、血崩、便血等,两手关部脉多见“动”。惊悸,即因受惊心跳过速、惕动不安的病变。本来就是个虚寒的体质,同时又阴邪内动,便会出现革脉。如在男子的严重精亏,女子的崩漏失血阶段,都可以见到这种由于气血虚损而又受到寒邪侵袭(虚寒相搏)而致的革脉。

①崩中:即“崩漏”,妇女下部大量出血的叫“崩”;少量出血,但缠绵不止叫“漏”。

促为陽盛,肺痈陽毒。结为陰盛,疝瘕积郁。代为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注:此讲促、结、代三脉的主症。凡阳热盛极而伤阴时,多见到促脉。如患肺痈(主症为潮热、咳喘、吐粘臭脓痰、胸痛等)、阳毒(主症状为紫斑、咽痛,甚至吐血)时常见促脉。凡阴邪盛极,或者到了固结的时期,便能见到结脉,常见于疝(即疝气痛,多为睾丸连少腹急痛,有的阴囊胀大)、瘕(腹中积块,时聚时散)、积(即积聚)、郁(郁积,有气郁、血郁、痰郁、食郁等)等症。心悸,心跳悸动不安。如果元气衰竭,到了不能持续的时候,便会现出代脉,如见于久泄浓血,元气大伤之症;或久病伤寒,阳虚心悸也能见代脉。妊娠三月,恶心呕吐很厉害,以致气机阻滞,脉气难于接续的时候,也可以见到代脉。

七、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顺、逆,凶吉可推。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注:此讲卒中的脉症。脉象既是病变的反映之一,因此不同的脉象就会出现于不同病症,阴症见阴脉,阳症见阳脉,这是相宜的,为顺。反之,阴症见阳脉,阳症见阴脉,这是不相宜的,为逆。

突然受到病邪伤害而暴发疾病的,叫做卒中。最常见的卒中病,有中风、中痰、中气、尸厥几种。

中风病,多是由于气血先虚,风邪乘虚伤害人体而成。因此,中风而见脉浮缓,浮虽是风邪的表现,缓却是正气还存在的反映,这是病与脉相宜的脉象。如果脉来坚实而急数,则为病邪太盛的征象,是中风病所忌讳的。

中痰的患者,脉来多浮滑。凡中风而见痰涎壅盛、昏迷不省的,便叫中痰。

中气的患者,脉来多沉迟。中气,属于“尸厥”病的一种,多先因情志损伤,脏气厥逆而发生,症见卒然昏倒,身冷无痰。

尸厥的患者,脉来多沉滑。凡患尸厥的,都是因于气血先虚,再感受四时不正之气,以致卒然昏厥,口鼻气微,其状如尸,惟脉搏仍然跳动不休。假使邪气深入五脏,便现身凉肢冷;如仅在六腑,虽人事不省,身体还是照常温暖的。

以上中风、中痰两病,习惯称为“真中风”。中气、尸厥两病,习惯称为“类中风”。无论真中、类中,都能突然昏倒,人事不省。但是“类中风”决不见口眼斜、偏废不用、麻木不仁等“真中风”的症状。

①中:音众。感受,伤害。 ②卒:同猝,音促。忽然。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症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质变甚必难。

注:此讲外感风、寒、暑、湿诸邪的脉症。外感病中有风、寒、暑、湿种种的不同,它的脉象和症状也各不同。外感风邪,初期多是卫气受伤,而见浮缓脉、自汗症。外感寒邪,初期多是营气受伤,而见浮紧脉、无汗症。因为风性散发,寒性收敛,所以虽同属表症,伤于风的便脉浮缓而有汗,伤于寒的便脉浮紧而无汗。暑热的特性最容易耗散正气,所以尽管身上发热,脉来却见虚。湿邪容易闭着于血分,影响到血液的运行,故脉来多细缓而滞涩。寒邪尽管属阴,但受到伤害以后,变化成热病时,以脉来浮数较好,这是因为阳症阳脉,脉症相合的缘故。如果脉来沉、微、涩、小,是阳症见阴脉,是邪热有余,正气大伤的反映。这种脉症相反的病变,比较复杂,治疗过程中不一定顺利。凡是外感病,经过出汗以后,脉来平静,热退身凉,这是表邪已解,逐渐恢复的表现;假使既经出汗以后,热不退而反加甚,脉不静而反躁急,说明病变还在发展,在治疗时较前者要困难些。

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软细。

:此讲饮食劳倦内伤脉症。最常见的内伤病,主要可分饮食和劳倦两种,同时还须分辨在气、在血以及兼见痰、火、寒、湿等等的不同。因饮食而引起的内伤病,主要病变在于宿食停滞不消,所以“气口”部位(见第二部分《部位、诊法》的第二段注解,这里指右手关脉而言。)多见急数而滑的实邪脉象。至于因劳倦而引起的内人病,虽然常常是虚实互见,究应以虚损为主,所以它的脾脉总是现豁大而虚弱无力的,凡情志变化、起居失调、饮食不节等,都能损耗正气,以致出现乏力少气、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等症的,便称之为劳倦。如果气分的劳伤很严重,脉来便多见沉细,只有用力重按,才能摸到脉的搏动,甚至还可能出现极沉的伏脉,或者弱而涩的脉象,这都足以说明气分的劳伤是时间既久、病亦较深的了。伤在血分,又有出血病变的,还会见到芤脉。这都是属于虚症一类。但是,劳倦内伤的病变,毕竟还是有邪实的。如邪火内郁,则脉来多见沉实;痰饮内蓄,脉多见滑;饮食积聚,脉多见紧;阳火内炽,脉见滑数;湿邪留滞,脉见软细;水饮停留,脉多见弦;阴寒内盛,脉多弦紧;外兼风邪,脉来浮滑;内兼气滞,脉来沉滑,兼有伤食,脉来短疾(即快)。习惯称极数的脉叫做“疾”脉,或者叫做极脉。总之,劳倦病变的这些兼症,在临床上是常见的。

①饮食内伤国:此句前原有“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上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十二句,现移第十部分(一)后。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怕。

注:此讲疟疾、泄痢、呕吐、霍乱脉症。疟疾患者,多出现弦脉。但因疟疾是属于寒热不和的病变,在辩认弦脉的时候,首先要分辨它是弦数还是弦迟?弦而数的为热邪盛,弦而迟的为寒邪盛,这是疟疾的辩证要领。疟疾本来多为邪实症,所以出现弦迟、弦数一类的实脉,都是脉症相合的。如果突然出现了代脉或散脉,这是极虚的脉象,说明邪气还没有消除而正气已衰了,实症而见虚脉,这是最不好的象征。

泄泻,就是腹泻;下痢,就是痢疾。无论泻或痢,主要因胃肠功能先有了虚损,传化失常,而后发生风、湿、寒、热等症。这时脉来沉小或滑弱,就是胃肠虚损的反映,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脉来实大或浮数,甚至发热不退,说明病变还在急剧的发展,正衰邪盛,这种症候是比较严重的。

呕吐或反胃都是胃气上逆的病变,最易损伤津液。如脉来浮滑,证明精气还没有大伤,故是好的现象。如脉来弦、数、紧、涩,甚至还肠结便秘,是气已大虚,津亦枯竭,而热邪犹未消退,这种病变的转归,多半是不好的。

霍乱,多为传染秽毒而成。上吐下泻,急剧发作,以脉来洪大、手足温和为佳。即偶或出现歇止的代脉,亦只是脾胃功能紊乱,一时清浊不分,干扰脉气,脉气不相继续所,不能因此惊讶而疑为死候。如见四肢厥冷,脉来迟弱,这才是阳气衰竭、寒邪大盛,是不好的征兆。

①折:这里作“折寿”解,即生命不能长久的意思。②讶:音亚,惊讶。

咳嗽多浮,聚胃关肺。沉紧小危,浮软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症。

注:此讲咳喘脉症。咳嗽是肺气上逆的病症。根据《素问·咳论》“聚于胃,关于肺”的说法,此种咳嗽,其病邪聚于胃,并循肺的经脉而上及于肺。浮是肺病常见的脉象,故此种咳嗽的脉象一般见浮。既病咳嗽,脉来沉小,是肺胃之气大伤;更兼紧象,说明肺中的邪气犹重,正气虚,邪气实,这种情况是很不好的。相反,如脉来浮软,肺气虽然虚弱,但邪气并不严重,就易于治疗了。

气上逆而不能降,轻则咳嗽,重则喘息。气喘紧迫的,当它发作的时候,要振动两肩来帮助它的呼吸运动,才能勉强维持其气息的出入,便叫“息肩”。这时脉来浮滑,说明只是风痰滞于肺,肺气不能下降的缘故。只要风痰一去,喘息就可以平静下来,实症实脉,所以为顺。如果脉来沉涩而散,是肺气虚弱已极的反映。阳气大虚,四肢失去温养,自然就会寒冷,所以便属于逆症了。

①聚胃关肺:原作“聚肺关胃”,今据《素问》“聚于胃,关于肺”的原文。

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脾败双弦,火炎急数。

注:此讲火热、骨蒸、劳极脉症。

凡属火热的病变,脉来洪数,热症热脉,显而易见,便于治疗。如脉来沉微,便当考虑是虚热或假热,而不是实火。如果脉来散漫无根,更应当考虑到是否虚阳外脱,那就有危险性了。

骨蒸发热,是属于阴虚阳亢的病变,主要为肾阴虚损,不能养阳,阳气亢奋,所以脉见虚(阴亏的反映)数(阳亢的表现)。假使发热而脉来涩小,说明不是一般的阴虚,而是阴精枯竭了,精竭而热犹不止,进一步便会发展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地步,就有生命危险了。骨骼中存在有骨髓,是由肾中的精气变化而成,精髓充足,骨骼强壮,精髓不足,气反化为热,热邪从骨骼里蒸腾而出,便叫做骨蒸发热,为虚劳发热一种。

无论“五劳”和“六极”诸种虚症,都是由于阴精阳气虚损的病变,多见浮软、微软等虚脉,这是很可理解的。若劳极病而见双手关脉都弦,习惯称做“双弦”。脾胃机能又极其衰败的,这是肝阳亢盛损伤脾胃的结果。若劳极病而见脉来急数,这是阴虚至极,阳亢成火的必然反映。

①殒:音允。死亡。

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沉小涩微,反成其害。

注:此讲失血、瘀血脉症。诸种失血病,无论是吐血、下血、血崩、经大量出血之后,必然见到血液虚少的芤脉。在失血的过程中,脉来缓小,则虚症虚脉,脉证相应,是一种较好的现象。若脉来数大,说明邪热病变还在发展,还有出血的可能,应严加注意。如果有瘀血停蓄在内,脉来牢大,实症实脉,脉症相应,仍属相宜,假使脉见沉、小、涩、微种种虚脉,那就是实邪既没有消除,阳气又已大虚,实症虚脉,攻补两难,所以“反成其害”了。

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陰虚,芤软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陽微而实,陰迟而涩。

注:此讲遗精、白浊、三消、淋閟、便结脉症。

遗精、白浊的病变,基本上是属于虚证多,所以都可能出现微涩而弱的虚脉。但遗精见于阳虚火旺,或白浊见于湿热下注时,就可见到洪而芤或数而软的脉象。洪与数是由于火旺的原因,芤与软则为精液虚竭的反映。

消渴病有“三多”症状,所以叫做三消。渴而多饮为上消,饮而多食为中消,饮而多尿为下消。三者多由燥热太盛所致,所以脉速浮大,甚至数大。因都是脉症相符的,故主生。如果出现了细、小、微、涩种种虚脉,同时肌肉消瘦已经到了“脱形”的程度,说明精气耗散已经为严重,故可惊。

淋与閟,是排尿困难的两种不同病变。淋是小便点滴而出,排泻不通畅;閟是小便闭结不通。患淋病或小便闭而鼻头色发黄,是由于脾胃的温热内盛(因鼻头是脾所主的部位),所以脉来数大,是脉症相应的,没有什么妨碍。相反,脉来涩小,这是精血大伤,不能化津化气的重症。

大便燥结不通,必须分辨燥热邪气究竟结在气分,还是血分。在气分为阳结,为燥热伤津的结果,故脉来多数而实;而在血分为阴结,由津枯不润所造成,故脉来多迟而涩。

①形脱:凡久病或大病,肌肉消瘦到了两颊、两臑(音闹,上肢两臂的肥肉)、两端(音踹,下肢的肥肉,即腿肚)都没有肉了,这做“形脱”。②閟:音弊,闭也。

癫乃重陰,狂乃重陽。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陽沉陰,痰滑热数。

注:此讲癫、狂、痫脉症。

由于痰浊阴邪太重,以致神识不清的,便发为癫症,主要症状为语言错乱,哭笑无常。由于火热阳邪太重,煎熬成痰,蒙蔽心窍,以致神志失常的,便发为狂病,主要症状为无端怒骂,猖狂躁急。这两种病都是由于有实邪的存在,如脉来浮洪,则为实症实脉,病变单纯,易于治疗,故为吉兆;假使脉来沉急,说明病变已经深入,不易治疗,故为凶殃(殃,即是凶,凶殃互词,就是不好的意思)。

痫病,是心神虚弱,又为风痰所扰的病变。如见虚脉,仅为心气不足,风痰邪气并不太重,故为相宜;假使脉来实而急数,便说明风痰重,邪气盛,这是不好的。他如:脉浮为阳症,脉沉为阴症,脉滑为痰症,脉数为热症,这和一般的辩症并没有什么区别。

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暑滑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注:此讲喉痹、眩晕、头痛脉症。

喉痹,即喉中闭塞不通。主要症状为咽喉肿痛、面赤腮肿,甚至颈项漫肿,喝水唯咽。多由阴火内亢、外感风寒相凑而成。脉来见数,总属热症;脉来见迟,则为火被寒郁。缠喉风,系喉痹的一种,主要症状为喉连项肿大,项部及喉内都可看到红肿发炎,喉部发紧、发麻、发痒,痰鸣气壅,手指发青,手心壮热,发热恶寒,甚至手足厥冷,多由情志先伤,再感风热邪毒而成。喉痹而急遽发作,病情发展极为进速的,叫做“走马喉痹”,多由肝脾两脏火郁而成。无论缠喉风或走马喉痹,均为热毒内攻的病变。如果脉来微伏,说明精气枯竭,毒势蔓延,故属难治。

眩晕,即头目昏眩甚或晕厥。致病的原因虽然复杂,但一般以精气虚损、痰火上攻为最常见。属痰的脉来滑实,属火的脉来洪数。左手脉涩,多为死血,即有瘀血;右手脉来虚大的,多属于气虚。

头痛病的患者,多见弦脉。大凡疼痛,经脉往往变得很紧急,所以脉搏亦因之而见弦。头痛脉来见浮,多属外感风邪,痛的特点是:有抽掣的感觉,恶风出汗。头痛脉来见紧,多属外感寒邪,痛的特点:头发紧,恶寒无汗。头痛脉来见洪,多属热病,痛的特点是:耳和额部胀痛,无论有汗无汗都恶热。头痛脉来见细,多属湿病,痛的特点是:感觉空痛,汗出恶热。头痛脉来见滑,多为痰病,痛的特点:昏重而痛,心烦欲吐。头痛脉来弦软,多为气虚,痛的特点是:稍为劳动,痛即加重。头痛脉来微涩,多为血虚,痛的特点是:痛连项后发际,并时常发生惊惕。头痛脉来弦紧,多为肾气厥逆,痛的特点是:痛连齿根,时发时止,入夜加重,只是恶寒不寒热。头痛脉来短涩,多为真头痛,痛的特点是:痛连脑内,四肢厥冷。

①看:这里应读作“刊”。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愈速,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软细肾着。大乃肾虚,沉实闪肭。

注:此讲心腹痛、疝痛、腰痛脉症。

中医传统的所谓心腹痛,实际主要是指胃脘痛而言,心作“中”字解,胃脘在人体中央,所以胃脘痛叫做心腹痛。这里所谓的九种心腹痛是:一、饮痛:痛而腹鸣,胀满食减,足跗(音夫,足背)水肿;二、食痛:痛而痞闷,吐逆吞酸,嗳腐臭气;三、冷痛:痛而腹冷,作刺痛,四肢清冷;四、热痛:痛而胸热欲呕,心烦而渴,大便秘结;五、气痛:痛而胀满,游走不定,时作时止;六、血痛:痛而腹中有积块,牵引两胁部;七、虫痛:痛时腹中呈索状物,痛止即散,甚至吐出蛔虫,或大便中有虫;八、悸痛:痛而脐上悸动,劳动即发,头面发赤而下重;九、主(音注。灌注,即传染的意思)痛:痛而神昏卒倒,昏愦妄言,甚至口噤。凡因感染秽浊恶气而有以上症状的,便叫做主痛。上面所述九种心腹痛,如脉来细迟,只说明正气不足,但病邪并不严重,因而可望其速愈,如脉来浮大,不仅正气虚衰,而且病邪也很严重,便会牵延难愈。

疝气病,少腹急痛,手足厥冷,有的痛而牵引睾丸,阴囊肿大,痛时腹中有积块,可上可下。多因寒湿郁滞,浊液凝聚,阻塞经脉血络而成,少数也有因于湿热壅遏的。所谓“积聚在里”,就是这样的病变。正因为经脉拘急不通而痛,所以一般疝痛的脉搏,也是弦而紧急有力。如脉见牢急,说明阴寒实邪在,只是用温散寒邪的方法便可治愈。如果脉来弱中带急,是阳气既已大虚,寒湿阴邪又特盛,治疗是很困难的。

腰痛的成因,主要由于肾脏虚损,阳气不充,风、寒、湿、痰等病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以致疼痛。腰痛的病变,既以内伤里症为主,故脉来多沉,因于疼痛,故脉兼弦。这是一般患腰痛的脉象。如果兼见浮脉,痛而左右牵连,脚和膝部发生强急的,属于风邪。兼见紧脉,痛而足冷背强、拘急怕冷的,属于寒邪。兼见弦滑,痛而腰冷发沉,下肢浮肿的,叫做“肾着“(肾阳虚,水气闭着不行,故名)腰痛。脉见虚大,痛而隐隐不甚,乏力酸软的,属于肾虚。脉见沉实,痛而不能俯仰,不能动摇转侧的,多属闪挫外伤。

①肭:音纳。肥软的意思。这里指腰部的肌肉而言。

脚气有四,迟寒数热。浮滑者风,软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渴。

注:此讲脚气、痿病、痹病、黄疸脉症。

脚气病,为寒湿或湿热等侵袭足胫而成。主要症状是:从膝到足麻痹冷痛,痿弱挛急,有的发肿,有的不肿,有的下肢肌肉逐渐萎缩枯细,有的甚至从肚子感觉有气上冲,直冲到心胸部,习惯叫做“脚气攻心”。临床上诊察,一般可分做四个方面:脉来见迟,为寒湿邪盛;脉来见数,为热湿邪盛;脉来浮滑,为风湿邪盛;脉来软细,为湿邪盛。

痿病,即手足痿软无力,关节缓纵,不能伸屈自如。多因肺胃燥热,精气两伤,以致筋骨、血脉、肌肉等渐次随之痿废,失去了它的正常功能。此病脉来多微弱而迟缓。这里只言肺虚,没有谈到胃,是不够全面的。痿病无论脉来见涩、紧、细、软,都是由于精血不足,筋骨、经脉失去了濡养的缘故。

痹病,先由气血亏损,肌腠松弛,以致风、寒、湿三种病邪壅塞经络,阻碍了气血的运行而成。最常见的症状是:大小关节疼痛,运动障碍,或者某一部分发生麻痹,失去知觉,或者周身有沉重的感觉,或者下肢浮肿,关节奇冷、变形。它的脉象以浮、涩、紧三种最为常见。因涩是气血不足的表现,浮紧是风、寒、湿邪痹着于经脉的反映。

疸病,又叫“黄疸病”。主要为周身皮肤及两眼发黄,多因于湿热蕴积,胆汁湿热,胆汁与胃中的湿浊合并,熏蒸郁遏,不能发越所致。这种湿热,属于实邪,所以便常出现洪数的实脉。古书记载,把疸病分做五种。一、黄疸:皮肤呈鲜明的黄色,两眼和小便都发黄,发热,这是属于热盛的病变。二、酒疸:身黄而心烦欲吐,腹胀满,小便不利,为酒湿毒气郁蒸而成。三、谷疸:身黄而腹满不欲食,食即头眩,小便不利。由于饮食停滞,胃中浊气郁积而成。四、女劳疸:身黄头额部现黑色,大便变色黑,手足心灼热,到晚上热更显著,因房事过度,有瘀血蓄积而成。五、黑疸:身黄目青,头面部全呈黑色,大便黑,心中烦热,肌肉麻痹。多由酒疸或女劳疸误治而来。以上任何一种黄疸病,如脉来涩微,是精气两虚的表现,如见发渴不止,是热邪盛而精液枯竭,邪盛正衰,病变恶化,所以最忌见到此种脉象。

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陽,沉迟为陰。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脾受肝虐。湿热数洪,陰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极。

注:此讲水肿、用胀满脉症。

水肿病,多因水湿阴邪太盛,不能正常流行,以致肌肉肿满,所以多出现阴邪盛的沉脉(一般有沉小、沉紧、沉数、沉迟等,故叫“诸沉”)。水肿而脉见浮,多属“气水”或“风水”。气水肿的特征是:皮厚色苍,自上而下,一身都肿。风水肿的特征是:面目肿大,骨节疼痛,身发沉,恶风出汗。脉沉则多见于“石水”和“里水”。石水肿的特征是:脐以下少腹肿硬如石,扣之有声。里水肿的特征是:面目和周身肿,发黄,小便不利。脉沉而数的,多见于阳水肿病,症见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脉沉而迟的,多见于阴朋肿病,症见遍身浮肿,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辨认水肿病,一般说来,以脉来浮大较好,因实症实脉,症邪虽在,正气却没有衰败,容易治疗。如脉来虚小,是实症见虚脉,病邪未去,而正气衰败,所以可惊。

胀满病,多因肝气郁而不伸,影响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致湿浊邪气积聚而成,故叫做“脾受肝虐(侵害的意思)”。胀满既多数是“肝强脾弱”的病变,所以出现肝强的弦脉。胀满而脉来数洪,为湿热内蕴,浊气滞留胸腹的缘故。胀满而脉来迟弱,为阳气大虚,阴寒邪气积而不散所造成。如果脉来浮细,多为虚胀,症见小便洪黄,大便溏薄,色泽枯槁,神倦懒言。脉来紧急,多为实胀,症见小便皮绷急,中空无物。惟实症则湿浊壅滞而坚硬,故叫做“中实”。胀满形状似为实证,但多数都是脾胃虚弱的,所以称为“本虚”。假使脉来浮大,病邪虽没有减退,正气却还存在,故云“可治”;脉来虚小,则正气衰败,难以抵抗病邪,故云“危极”。

①出厄:音扼,困苦;出厄,即困苦解除。②脾受肝虐:原作“土制于木”。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轻,沉细者剧。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

注:此讲积聚、中恶脉症。

积和聚的分别是:由于痰或血积,积而不散,固定在一定的部位,有形迹可见的,叫做“积”,多属于五脏方面的病变。积块能够移动,有的疼,有的不疼,时而发作,时而消失,叫做“聚”,多属于六腑方面的病变。总的说来,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再结合四时的外感,都可引起本病,也就是先因正气不足,然后邪气得以积聚。因此,积聚而脉来实强的,是正气还没有完全衰败,病变较轻;积聚而脉来沉细,说明正气虚损已极,这种病变,就较为急剧了。

中恶,多见于病后,忽然气绝不省,包括现在所谓“休克”、“假死”的都是。中恶而见腹胀,脉来紧细,说明正气虽衰,邪气不盛,容易回苏。若脉来浮大,是邪气已经深入的表现,病情比较严重了。

痈疽浮散,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陽。不数为热,不疼陰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

注:此讲痈疽脉症。痈为胃中热毒蕴结,经脉受到热毒的侵袭,血液壅寒腐败而成。发痈的地方,往往是高肿、色红、热烫、疼痛,皮很薄润,化脓较快,收敛也较快,属阳症。疽为疮毒蕴结在脏,渐次侵及肌肉、筋骨等组织,虽然也可腐化为热,但热并不盛,所以发疽的地方皮厚而坚,但红、肿、热、痛均不厉害,甚至不红、不肿、不热、不痛,属阴症。这是痈和疽的基本分辨。但一般又把较大的疮疡叫做痈疽,疮处坚硬,根蒂深固,外软内坚,平陷无脓,多因先有情志内伤,湿浊蕴结成毒,以致经脉凝滞而成。患痈疽而脉来浮散,恶寒发热,这是开始发病时所出现的表症,就在这个时候如身上有刺痛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痈疽发生的地方。因疮毒开始影响经脉,干扰营气、卫气的运行,所以往往都会出现表症。痈疽已经发生后,发热肿痛而脉数,这是属于热邪盛的阳症;相反,既不发热,又不疼痛,脉亦不数,便属于寒邪盛的阴症。还没溃脓的痈疽,而脉来洪大,这也是阳症,说明很快就要溃脓了,溃了脓,热毒即自行消散而愈,故用不着害怕。已经溃脓的痈疽,脉搏还继续洪大,说明疮毒未除而气血已伤,故曰“可怕”。其实这也用不着害怕,只须及时重用清热解毒、托里调中的方法,也可治愈。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注:此讲肺痈、肺痿、肠痈脉症。

肺痈的主要症状是:咳喘胸痛,吐浊痰脓血。多历痰涎垢腻蕴结成热,熏灼肺脏所致。如痈疡已成,必因热毒内盛,故寸脉多数而实。肺痿,多因脾胃津伤,不能养肺,以致肺脏逐渐枯燥,而现痰咳喘息,咳声嘶哑,痰不易吐,肌瘦神疲,恶寒潮热等症。肺痿的病变,主要是由于精气两虚,所以脉来虽数,却是无力的。患肺痈而面色皓白,同样是气血极虚的表现,故以脉来涩为宜。如果脉来浮大,说明肺热犹盛,还会出现吐如糊粥样的浊唾脓血等症,说明病势还不断地发展。

肠痈,即肠内发生痈疡。症见腹部固定性的疼痛,不能转动,按着它更显得痛,皮肤粗燥枯涩,腹皮发胀,可触到腹中有硬块,为湿热或瘀血郁积肠内而成。肠痈热盛,脉来滑数,这属实症。如果不是实热,虽见数脉,也往往是数而无力,甚至还会出现芤虚的脉象,尤其在关部出现,这是痈疡溃脓,血液耗散的缘故。肠痈而见脉微涩而紧,微涩脉虽属虚象,但紧脉却是湿浊凝滞的象征,可以趁它还没有成脓的时候,用温通轻泻的方法,下其湿浊,如通肠饮(银花、归尾、白芷、皂刺、乳香、没药、大黄、甘草、苡仁、花粉)之类。如脉来紧数,是已经溃脓的信号,只可以采用托里透脓的方法,切不可再用攻下剂,防它溃破穿孔。

八、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少陰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疾而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必。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症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症,与虎口文。

:诊小儿脉搏只须有一个指头,一息七至为正常。八、九为热,四、五为寒。小儿只须分辩出强、弱、缓、急就可以了。强为实,弱为虚,缓为正,急为邪。还要观察小儿的面色,青白色为陰邪,黄赤色为陽热。青色主风,主肝邪,主脾胃虚寒,主心腹疼痛,主暴惊,主惊风。白色主气虚,气脱,主脾肺不足,主寒泻。赤色主火,主痰热,主急惊,主闭结,主伤寒热症。黑色主水湿,主陰寒,主厥逆,主痛极。黄色主积聚,主蓄血,主脾病胀满。两颧鲜红,时显时隐,是虚陽外越,为陰虚,不同于实热症。小儿还要诊虎口纹: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这里主要是观察指纹的颜色,紫色为热,红色为寒,青色为风,白色为疳,黑色为中恶,黄色为脾胃病。指纹仅见于风关为轻,气关为稍重,命关为严重。

九、奇经八脉诊法

奇经八脉,其诊有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陽跷可决。尺左右弹,陰跷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诀。尺外斜上,至上陰维。尺内斜上,至寸陽维。

:手太陰经肺,手陽明经大肠,足陽明经胃,足太陰经脾,手少陰经心,手太陽经小肠,足太陽经膀胱,足少陰经肾,手厥陰经心包络,手少陽经三焦,足少陽经胆,足厥陰经肝,这时十二正经。奇经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陽跷脉,陰跷脉,陽维脉,陰维脉。

督脉病变时寸关尺都浮,直上直下颇有弦长的形象。冲脉病变时三部都牢,颇有弦实的形状。任脉为病时寸脉见紧。陽跷脉为病时寸部见紧,左右动弹。陰跷脉为病时尺部见紧,左右动弹。带脉为病时关部见紧,左右动弹。陰维脉为病时尺部多见斜向大指外而上至寸部,脉沉大而实。陽维脉为病时尺部脉多见斜向小指内而上至寸部,脉浮大而实。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陽维寒热,目眩僵仆。陰维心痛,胸胁刺筑。陽跷为病,陽缓陰急。陰跷为病,陰缓陽急。癫抽搐,寒热恍惚。八脉脉症,各有所属。

:督脉背脊循行,主一身的陽气,督脉病变时多为陽虚。任脉沿腹部正中由下而上行,主一身血,任脉病变时多为血分的虚寒。冲脉挟脐左右上行,为身中血海之一,发病时气往上逆,腹内里急。带脉从季胁部环身一周,它的病变主要为妇妇带病,脐腹疼痛,遗精。陽维脉足外侧上行,维系一身卫气,为病时卫虚不固外,便见恶寒发热的表症。陰维脉循足内侧上行,维系一身的陰血,为病时营血虚不能养心脏便心痛,胸胁刺痛,心悸不安。陽跷脉循足外侧上行,为病时内踝以上经脉拘急,外踝以上经脉弛缓。陰跷脉循足内侧上行,为病时外踝以上经脉拘急,内踝以上经脉弛缓。

十、真脏绝脉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脉症,断之斯易。

陽病见陰,病必危殆。陰病见陽,虽困无害。上不至关,陰气已绝。下不至关,陽气已竭。伏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