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过誉的“旋焊”

 睫毛上的风尘 2018-12-25

名称:欧亚古兵器 



“旋焊”,是中国传统花纹钢纹路之一。大约在四、五年前,在中国兵器玩家中,流行一种对“旋焊”的极端崇拜。只要一看到旋焊纹,身价顿时倍增。并有论调附和,对旋焊的工艺复杂程度或实战性能大加赞赏。



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的国内收藏者已逐渐回归理性,开始以客观、冷静的视角来重新解读中国刀剑的旋焊工艺。因此,旋焊的“天价泡沫”也随之破灭。


这一期推送,笔者就来讲一讲,旋焊,是如何走下神坛的。


什么是旋焊?


所谓“旋焊”,其工艺流程只有两步,也就是所谓的“一旋二焊”。


“一旋”,指的是将两种及以上的钢片加热后锻焊再如同拧麻花一样旋转成类似于钢筋的条形钢胚。



大多数藏友应该都能注意到,其实旋焊纹是分层的。

这种分层就牵扯到制作旋焊的第二步——焊



在完成旋扭后,需要将多个旋扭后的金属条平行焊接在一起,才能制作成有足够宽度的刀胚。因此各金属条的连接处在焊接后会产生焊缝,也就自然而然得形成旋焊纹的分层。


所以说,旋焊纹有多少层,就证明了在制作时焊接了多少条金属棒,当然焊的越多制作成本越高。



旋转的圈数、密度以及打磨的深度都会产生在细节上略有不同的花纹,所以虽然同为旋焊,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旋焊刀剑其表面会呈现出不同的花纹、但本质上,都没有摆脱“一旋二焊”的工艺流程。



如是观之,其实旋焊的加工难度并没有比其他工艺的焊接花纹钢复杂多少,甚至比许多中西亚或日本的工艺要方便不少,与需要用特殊方法冶炼的乌兹钢相比更是简单得多。


旋焊级别很高吗?


无论是使用者的身份级别还是审美需求,旋焊都与“顶级”二字无关。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皇室御用器基本都代表了最高级别。现如今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以及台北故宫,三地所藏清代皇室旧藏兵器上百把,但其中无一把为旋焊所制。。。。



与当下大多数人对传统刀剑的认知不同。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大道至简”,无论是御用级还是赏赐级兵器,不仅不会使用旋焊,甚至很少使用花纹钢。(其实中国刀剑对“花纹钢”的崇拜,多是上世纪末中国大陆浙江一带的部分刀匠刻意炒作所致)



而存世的大多数旋焊兵器主要集中于我国的西北、青藏以及部分与之交接的西南地区,多为级别尚可的中端兵器。旋焊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展现了刀剑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但远达不到顶级水平。


旋焊绝非中国独有


旋焊工艺是中国独有的吗?

当然不是!


欧洲人使用类似于旋焊(比旋焊还要复杂)的工艺足足有1500多年的历史。


早在罗马帝国晚期至中世纪早期,即所谓的民族大迁徙时期(Migration Period),就曾经在欧洲中部出现了许多剑身核心为双色钢旋扭、剑刃包高碳钢的单手剑。



这种工艺实际上比普通的旋焊还要复杂,本质上类似于所谓的“马牙旋焊”,是旋焊工艺与夹钢、包钢工艺相结合。这种工艺可以为刀剑提供硬度较低,韧性更好的核心,但为刃口保留有足够的硬度以及锋利度。



类似的工艺在中西亚也同样存在,就是我们之前介绍过的“土耳其缎带钢”。同样是旋焊工艺与夹钢、包钢工艺相结合,“土耳其缎带钢”比普通的旋焊还要复杂,性能也更好。



东南亚地区也可以找到类似的锻打工艺,在巴厘克力士与莫洛克力士较为常见。



由此可见,当年被炒作得热火朝天的“旋焊”也不过如此。也难怪这一概念如今会走下神坛。这不仅反映了国内收藏者整体水平的提升,更体现了古兵器收藏市场逐步的理性化、成熟化,不失为一件好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