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圣东方朔,《诫子书》里说读书

 昵称40077028 2018-12-25

说东方朔的《诫子书》,先说说东方朔这个人。东方朔早年失去了父母,兄嫂把他养大。十三岁开始读书,《诗》、《书》、兵法等。到了十九岁,他读了总共四十四万字,这应该是文治武功之类的书。然后到了二十二岁,他就写了封自荐信,用“封”有点不合适,你要知道,汉武帝的那个年代,写字大多用的还是竹简,蔡伦改良造纸要在好多年之后。这“封”自荐信,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抬的动。汉武帝花了两个月时间才看完。


智圣东方朔,《诫子书》里说读书

读书要有疑问。东方朔读了四十四万字,在加上十九岁到二十二岁这三年,就算也读了二十二万字,且不管读了什么。这么算来,东方朔读了一百来万字的书。凭着四十四万字的阅读量就自荐给了汉武帝?胆子太大了不是?放到现在,一本书四五十万字的,多如牛毛。更有人一天就能读完了。小学毕业,你的阅读量就能达到他这个数。是不是觉得东方朔不过如此。

非也,这里是有误区的。首先是概念的问题,读书以本数或者以字数相比较的,都是耍流氓,都是毫无意义的。

大秦王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叫焚书坑儒,多少儒家经典都被烧了。到了汉武帝时候,董仲舒给皇帝出了个主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啥秦“坑儒”,汉“尊儒”,这是要和朝代背景联系起来的,就不多说了,以后你学历史,自己思考一下。东方朔小时候能看的书,不会太多,能接触到的,大多是课本,当然我也是猜测。就跟我们一提起国学,就说《论语》之类的一样。现在不一样了,什么样的书都有,一个理论就能扯一本书出来。古代不同,能传承下去的书,都是精华。读书就让你背,背完了,你自个儿悟,家里条件好的,可能还有有先生点拨。然后,你找典故,融会贯通。你看看现代的书,是不是完全弄反了。现在的作者,为了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东拼西凑,找素材,讲故事,就怕你明白不了。读者也被这样周到的“服务”伺候惯了。反正都说了,也不用费那个心思悟了。看着是省事儿了,其实不然。读者读的是书,丧失的叫思考力。你要记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丢。

读书要读经典的书,要读经得过时间考验的书。这句话有道理吧?你也要分情形,比如新出现的事物,上哪找经典的书。还有快速迭代的技术类书籍,前沿的书反倒要多参考。对于文学历史哲学,工具方法讲道理的这类的书籍,这句话就再合适不过了。经典好书都是时间给你挑选好的。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读经典好书,会为你节省很多时间。


智圣东方朔,《诫子书》里说读书

说回东方朔。古时候读书,是要诵读的。人家又不用学英语,就整天背语文。古时候读书,不只要读,还要记。你看有些电视剧,小朋友读书,摇头晃脑的,那是不对的。小朋友不懂书中之意,摇头晃脑,就是跟大人学样罢了。大人读书,读到精妙处,头就跟着读书的节奏摇了起来,边摇头边赞叹:“好!”,这是情不自禁的表现,小朋友就是依样画葫芦了。东方朔背记了四十四万字,这个是不是有点厉害了。

东方朔读书,司马迁说他: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人家喜欢读的是古传书。“外家之语”应该说的是杂说之类的,是相较于“儒家”的内的,杂说就是乱七八糟什么都有,天文地理奇说杂谈。“多所博观外家之语”,这可能造就了东方朔的“ 言词敏捷,滑稽多智”,为什么呢?伤心的人听慢歌,而对于他,这些书才合他诙谐的性格啊。

东方朔能在汉武帝面前优哉悠哉那么多年,实在是读书的功劳。你说东方朔又才吗?有才。但是,他一直没被汉武帝重用。以汉武帝的性格,有才你还不用出来,那是要被砍头的。

看这一段话:

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汉武帝刘彻对人才怎么看?有才不尽用,和无才是一样的。东方朔聪明啊,把有才隐匿起来,把诙谐的才智发挥的淋漓尽致,讨皇帝开心啊,偶尔还能借着在汉武帝身边的机会,做点好事,这不也挺好吗?

汉武帝舍不得杀他。论治国,有霍光窦婴,论打仗,有李广卫青霍去病呢。按汉武帝的思想: 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人才多的是,你东方朔就不要去做了。汉武帝身边就缺个说笑解闷的人,你东方朔就做这个好了。你有故事我有酒,这样不挺好吗。以东方朔的才能足够了。汉武帝的心里,就默认了东方朔的职责,到了后来就有了“成见”,现代心理学上叫“刻板印象”。所以,东方朔一直没受到重用,就更不用说,留下彪炳青史的功绩了。

你看,选对职场定位是很重要的。

虽然如此,自称隐于朝的大隐者东方朔,在历史上的名气却是不小,后人多称颂。对于东方朔的轶事,割肉遗妻,好不?好!又“岁更其妇”,经常换老婆,这就不好了。至于其他的轶事,都是些传说演义,也不足信。这样的人,能称颂于后世,史学家也各有观点。我不赞同的就不说了,说几个比较赞同的:

刘向:“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杨雄:“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

班固:“然朔名过实者....”

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东方朔接地气,“喜为庸人诵说”。为官为政,庸俗,这是世俗的人做的,东方朔就是要耍耍皇帝,逗逗大臣,顺便为人说说好话。后人添油加醋,神化一番,“偷西王母蟠桃”,就成了寿星。这人呐,一旦被神化,就少人敢评价质疑,说东论西了。


智圣东方朔,《诫子书》里说读书

有人敢说,这个人还很厉害。要说最懂东方朔的人,那当然是汉武帝了。汉武帝对东方朔的评价,《史记》有两次。一次在是东方朔做侍臣时,汉武帝身边的侍臣说东方朔是“狂人”,就是我们说的疯子。汉武帝这么怼他们的:“假如东方朔做事不是荒唐无为,你们谁能比得上他。”意思就是说,你们别叽叽歪歪了,人家不这样,你们和他共事的份儿都没有。这是对东方朔才能的肯定。还有一次是在东方朔将死之时,东方朔向汉武帝的谏言,大意是说,不要信谗言,谗言是没有止境的。汉武帝挺吃惊的,《史记》这么记载的,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你东方朔到了这个时候了反而说起正经话来了,好奇怪。汉武帝的反应,是正常的,从他的反应看得出来,东方朔平日里是没什么正经话的。

《史记》滑稽列传里,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这个人也诙谐多辩,可他做了不少为国为民的大事,在后世的影响力,却远不及东方朔,是什么原因,你可以思考思考。

诸葛亮《诫子书》,东方朔也有《诫子书》。我没去细查东方朔《诫子书》的出处,且不论是不是他写的,就内容而言,确是写他的,飘然世外,确有神仙之风。摘录下来,分享与你,附在后面了。


《诫子书》

原文

明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惠为工。饱食安步,在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译文

明智的人,他的处世态度,没有比合乎中道更可贵的了。看来从容自在,就自然合于中道。所以,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君子虽然清高,却显得固执,拙于处世;而柳下惠正直敬事,不论治世乱世都不改常态,是最高明巧妙的人。衣食饱足,安然自得,以做官治事代替隐退耕作。身在朝廷而恬淡谦退,过隐者般悠然的生活,虽不迎合时势,却也不会遭到祸害。道理何在呢?锋芒毕露,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得到华彩。得到众望的,忙碌一生;自命清高的,失去人和。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凡事穷尽的,立见衰竭。因此圣人处世的道理,行、藏、动、静因时制宜,有时华彩四射,神明奥妙;有时缄默蛰伏,莫测高深。他能随着万物、时机的变化,用最合宜的处世之道,而不是固定不变,也绝不会拘泥不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