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熊厚音:《阴符经》第二讲第四节九窍之邪,在乎三要

 秦之过也 2018-12-25

《阴符经》第二讲第四节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

作者:熊厚音


第二讲 第四节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今天讲的第四句话: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九窍,人身上都有九窍,这个道理大家都听过,在乎三要,这个三要就是精、气、神。九窍要是都打开,刚才念的那句话: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意思是说:打开了,就没救了。闭上了,就是不做你也有收获。就是这个关系!你能够真正做到完全的打开、完全的闭着吗?这肯定不现实。不现实的意思是说:打开和关上是一个有机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动静,这是第二个地方用“可以”。商量的口气,前面是可以伏藏,后面是可以动静。大家要对古人的良苦用心多想一想!
  九个窍,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合,精气神的保养成了一个问题。这是我提出来的:九关通一。关九通一,才是修道。九个窍位把它关起来,你一个窍位打开。那天分析过这个事嘛,人明明有十个窍,但是为什么找来找去只有九个呢?就是因为肚脐那个窍闭起来了。这九个窍能不能闭呀?要求举例说明,说明在什么时候闭?关九通一则大道至。意思是你关了没有呢?没有关!睡着了,鼻子还在呼吸,耳朵还在听,关了没有?没有关。这个关是什么意思呢?老子所说:专气致柔,你能够像婴儿那样吗?做不到。人的生命在孕育的整个过程中只开了一个窍,其它九个窍全都关了,婴儿没有从娘胎里出来时,口不说话,耳不能听,既不吃,也不拉,活得挺好,就凭那一个窍。那一个窍就是道窍,平常反复讲这个道理噢,说起来非常简单,这个窍闭了,人肚脐它闭了,靠什么打开?这一窍人要想打开它,的确打不开,古人知道这个道理,不提倡主动的向这个地方努力,他就说:在乎三要。九窍明明在伤害你,你只要守住精气神相互之间的关系,动静适当,就可以保护自己。
  为什么可以保护自己?因为人生命这个开放的系统它和环境是联合在一块的,你可以借助那些关了的存在来表达开了的状态,可以借助于关了的存在表达这个开着的状态。在乎三要,精气神这三个要素,一定要注意!要动静适当。就是三要三保,这就称无为。三要就是精气神,三保就是要有所保障。
  从三个方面,第一:保精气神,随缘净化。随时的亲近它,净化它,这个净化是干净的净,随缘净化就是随时的进行,要保障精气神能够随缘净化。
  第二点:要保天、地、人、万物同心。这个同心是指不要有分别心,不要认为自己和万事万物,和天、地有什么分别。要时时刻刻保持一种感觉,和这些事物是一个整体。就是要慢慢的培养同一心,同一心是在克制分别心的过程中慢慢的生长、成长起来的。
  第三点:保无为、无事,最需无欲。最需要的是无欲,没有欲望。无事、无为,都并不重要,关键是不要带着欲望,去进行存在的努力。如果你把存在的努力全部都放在欲望中,你将一事无成。只要无欲,无事、无是非、无事情、无为状态的完成,就顺理成章能够实现。
  人主观上无非是调整动与静、形与神的相应配合,这个动静、神形的配合,相互之间的关系,大家可以推导一下有哪几个事物可以形成动静相适应的状态?六个事物:心是指主观意识,神是指人的先天,性是本来的一面,行是后天的一面,身是有的一面,形是无的一面。
  它们是一对一对的。看这一对对事物时,不要勉强的去分别,没有什么严格的界线,这个在原来是这样说的:心可静⑴,神可动⑵;行可静⑶,性可动⑷;身可静⑸,形可动⑹。无非就是前面的静(注:指⑴⑶⑸),后面的动(注:指⑵⑷⑹);前面的动(注:指⑵),后面的静(注:指⑸);前面的静(注:指⑴),后面的动(注:指⑹),无非是阴阳阴阳的变化关系。当它属于阳性时,就要静;最后这个形字比较难理解,这个形就是自己的一种形象在那里,这形象是通过信号反射到你的视觉神经,通过大脑形成的一个像,这个像是形,说形象,这个形在前,象在后,形是属于阴性的,象是属于阳性的,从这一点可以观察出来中国人在造字和遣词造句时,阴阳变化是非常严格的,当讲形的时候,是在轮廓中产生一种意念,既使这人已经不在这儿了,很久以后,只要有图像在思维里,就知道:他的信号还在那个地方。
  这就说明从先天的角度感觉一下这个能力,就可以知道修炼要发挥阴阳之间的协调和反转能力。大家可能学过摄影,反转片是什么意思?反转片的底片是正向的,不是负的,什么是正向和负向呢?直接用灯一照,就可以当幻灯片用,这个叫反转片。一般的底片,用灯光照到墙上,看不出图像的正面。经过反转后,就能够体现正向这一面图像。无论是色彩,还是图像可以直接还原成正向的。这个就称为反转。反转在阴阳中也是这样。当你掌握了形的一面时,你就反转了这个存在的正向,很容易把它还原出来。这个还原是利用形去激发这个像,当这个像一旦被激发出来,比方:经常想这个形,这个像就会自动在视觉中形成定像!大家可以试一下,就是在修炼的时候,经常利用这种状态去定格。定格就是把自己的观念里面想的形美化一下,定在一个像上面,定在你觉得很纯、朴、雅、素这种角度。
  让人的心气非常高昂、舒泰、自然,同时感觉舒畅。当感觉到这些存在的时候,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个像就对你有刺激作用。刚才讲的,科学家既然做了那个课题,说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人站在虚空中,我们也可以想想那个人,把那个人想成是自己,这也是一种形。形什么时候变成像,那是能力,也是觉悟问题。如果认为没有意义,它就没有意义;认为有意义,它就将发挥作用。这就是修炼者和不修炼者的基本区别。
  精、气、神三要的动静不好把握,严新老师提出来的练功八十字,中间有句话:开合常学实。开就损,合就益。常是道性的阳面。学和损联系起来,学就是学习开合的整个过程。学,接着就要损,学就要损,常学实,实是什么?实就是存在。这五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是一说到学可能就以为:为学日益,为道而损。学有什么好处呢?怎么把开和合与学扯到一起去呢?就是要慢慢习惯损在有为的一面。益在无为的一面。无形中你就在长时间的积累,有意注意的时候就要首先把这个消化掉,不要让它停留在主观意识上影响你。
  现在我拿自己打比方,如果要是用心想,这一句怎么说,下一句怎么考虑,然后还要想逻辑应该符合前后的说法,不能矛盾。不用说讲两个小时,半个小时我也讲不下去。平常就跟大家说:一拿起稿子头就浑了,浑了就是讲不下去了。放下稿子,话就来了。所以说:学的这一面你要注意损。不损,就进入不到无为里面。不损,你以为对自己有好处,实际上越学问题越多。在“开”的时候,一定要损,“合”的时候,一定要无为。如果合的时候有为了,你以为能够保存,它存不住,这个东西不是人的主观意识所能够控制得了的。要想得到实际效应,就要在常道中抓住阴性的一面。常道属于阳性的一面,阴性的那一面是什么呢?它肯定属于人忽略的一面。
  别看中国人的字、文化,包括修炼上的一些说法,很难以理解。一涉及到实际情况,越扯就越抽象,很容易迷惑。所以大家听的时候,听得很明白时,迷惑就已经扎下根子了;那么在迷惑的时候,就从抽象的一面下手,就会发现越听越能够理出个线条来,这线条就是自家田的种法。
无论种田、练功、教书、做工人,都不能犯教条主义,不能人家说了,你就照着做,任何事情你得靠自己去把握,要种自家的田,买人家的种,却一定要种自己的田,别下种下到人家田里了。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动静中,不知道大家考虑了重要和次要的问题没有?刚才说的抽象很重要。第一点,开放就自动能搞活。身体是这样的,我们这个系统本身是开放的,但是我们不自觉。不自觉就是自己感觉不到,只有通过修炼,才能感觉得到。要想修炼得好,不自觉的过程一定要进入自觉的状态。自觉就是主动的开放,人主动开放,就产生了很多负加的症状,人的恐惧心理自动会产生。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心理?开放后,信号的交换就加快、加大、加深,人心理承受不了,心理,就是机动性的一面,心瞎动一气,乱动,越动越利害,人就受不了,人就要崩溃。崩溃是自我保护。不要以为神经分裂是不正常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神对自已生命的自我保护,它知道凡心是没有用处的。在人的存在中,从长久和短暂的角度说,它不会在乎人的心怎么想。只会在乎神怎么运动。
  神的运动,如果很遵重它,心就得道了,就是明心。明心后,对事物的运动规律,对生命的运动规律就掌握了一半。
  第一个问题是开放,第二个问题是反省。反省促进了什么?开放促进了生命的活力。反省促进了人身的放松,反省为什么促进放松?反省的时候,知道自己的状态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很多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人不要过度的用现有的规律、要求、规则强制自己。当知道这个道理后,越反省,身心状态就越放松。人进入到自然状态中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三点为而不执。人作为: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你可以动静,也可以动,也可以静。怎样把握呢?为而不执,不要执着于某一个问题,强调静,清静以为天下正,彻底的清静就没有活力啦,没有活力就是还要开放,一开放就有了活力,有了活力以后执着于活力,就去追求它,追求过头了,思想里面就产生很多掠夺性的思维。掠夺,碰到一棵树,要把树的气采过来。有一个合气法,把人家的气往自己身上合,这就是执着,是掠夺性的思维。掠夺性的思维是因为执着造成的。不执着,从凡心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就不会产生执着,不会有掠夺性,你有整体思维啦,有同一性的思维啦,自动就会完成自己本身所需要的能量积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