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儿何不带吴钩——先等等,这“吴钩”到底是个啥?

 天宇楼33 2018-12-25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南园十三首之五》,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著名诗篇,通过吴钩引入诗人热血男儿的豪情,表达了“家国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提及“吴钩”的古代诗词多不胜数,辛弃疾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李白有“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那么问题就来了,“吴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为什么后来就没了呢?


现代人通过臆想复制的“吴钩”

图片来源网络


首先,吴钩是兵器这一点基本没有什么争议,重要的是它长什么样子。目前有弯刀说、钩子说、宝剑说三种。


红漆鬼头刀 清光绪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多数的古代冷兵器研究者都认为古人说的“钩”其实是一种弯刀。所谓“吴钩”,就是指刀刃为曲线形的吴国刀。这种刀型最早出现在青铜时代,并在唐代时达到鼎盛。


关于吴钩的较为可信的记载,首推北宋“文化大咖”沈括的《梦溪笔谈》:“吴钩,刀名也,刃弯。”可见,吴钩是一种弯刃的刀,因此吴钩在诗歌中,象征着励志报国和驰骋沙场,而要揭开吴钩的真实面目,可能还要从秦始皇陵说起。


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器

图片来源网络


秦始皇陵中有兵马俑大家都知道,都说这是秦俑艺术的大成。但是鲜有人知的是,除了陶俑,陵中其实还出土过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武器。


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器

图片来源网络


1974年,考古学家开始陆续对秦始皇陵进行发掘,兵马俑坑中出土了战车和数量繁多、种类繁杂的兵器。剑,戟,铍,戈,矛,殳,弩等一应俱全,除了这些常见的兵器之外,还有一种造型奇特的弯刀,有人将它和吴钩关联起来,给它起名“秦钩”。


“秦钩”


经过测量,它长约71厘米,柄窄刃宽,在2.2-3.3厘米左右,重量适中,所以握持起来的手感,和剑差不多。


吴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地(今苏州一带)。当年吴王阖闾举兵灭楚的时候,吴钩作为吴国士兵的主要武器,立下了汗马功劳,敌人对装备精良的吴国也闻风丧胆。



好用的武器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难想象,秦国不久就派出了“科技间谍”,将这种兵器的制造技术偷学过来,并投入战争。


与剑比起来,吴钩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勾杀”,即用内刃,绕过敌人左手持握的盾牌,进而勾住敌人的要害部位,对其造成杀伤。而后在战争中,秦人又发明出了一些其他用法:比如从侧面勾杀隐蔽物后面的敌人,在攻城的时候,也可以立在云梯上,勾杀躲在城堞后的敌人,可谓无不用其极。


然而随着冶炼技术的迅速发展,战争的残酷程度也逐渐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很快就发现吴钩在战场上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长度不足。


用刀的和用枪的,哪边亏?


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骑兵的大量引入,长柄武器成为了战争的新宠儿——由于保持距离就能对敌人进行有效杀伤,极大增加了士兵的生存率,统治者很快发现,哪边配置长柄武器的士兵多、战车多、骑兵多,哪边就有更高的胜率。


兵马俑中的战车

图片来源网络


相比之下,吴钩却只适合近距离作战,或者是在一小队人马奇袭的时候用,所以,吴钩在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打造的数量也开始变少,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造成了今天仅剩“秦钩”可供参考的局面。


虽然吴钩在战争史中属于昙花一现,但“吴钩精神”却永远存在于每个华夏男儿的心中,万千豪情也抵不过李贺的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