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资治通鉴札记680 班固伪造的壶关三老上书质疑

 百科知识博览 2018-12-25

太子亡,东至湖,〔湖县属京兆。师古曰:今虢州湖城、閺乡二县皆其地。〕藏匿泉鸠里;〔师古曰:泉鸠水今在閺乡县东南十五里;见有戾太子冢,冢在涧东。〕【按,具体位置是今天河南灵宝的豫灵镇底董村。其实从前面广关到今天的河南新安县的新函谷关来说,太子还没有出京畿地区。到这里其实颇有观望的意思。】主人家贫,常卖屦以给太子。太子有故人在湖,闻其富赡,使人呼之而发觉【按:被人发现了。应该是卖鞋太多了。这个地方还能有多少人买鞋呢?】。八月,辛亥【日期。前后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吏围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脱,〔度,徒洛翻。〕即入室距户自经。〔孙愐曰:颈在前,项在后,故引绳经其颈,谓之自经;以刀割其颈,谓之自刭。〕山阳男子张富昌为卒,〔山阳时为昌邑国。〕足蹋开户,新安令史李寿趋抱解太子,〔班志,新安县属弘农郡。续汉志;县有斗食令史。〕主人公遂格斗死,皇孙二人并皆遇害。〔考异曰:汉武故事云:'治随太子反者,外连郡国数十万人。壶关三老郑茂上书,上感寤,赦反者,拜郑茂为宣慈校尉,持节徇三辅赦太子。太子欲出,疑弗实。吏捕太子急,太子自杀。'按上若赦太子,当诏吏弗捕,此说恐妄也。〕【按:逮捕过程。父子两代皆死。】上既伤太子,乃封李寿为邘侯,〔班志,河内野王县有邘亭。邘,音于。〕张富昌为题侯。〔班表:题侯食邑于巨鹿。〕【按:封了两个侯。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壶关三老的上书,虽然是汉书有载,但是我觉得那可能是后人,具体说是班固伪造的。这封书信之所以是伪造的,最大的问题是时间。我们且不说内容。此次事件前后不足一个月。长安战乱是五天。但是据汉书说太子出逃却是在庚寅日,从政变到出逃一共是八天。而武帝一定是在,最快也是第二天,就是事变第九天进的京。壶关三老的信必然是针对武帝对太子出逃的态度而定的,那么,武帝进京当天就等于摆明了态度,诛杀了任安和田仁,卫皇后自杀,那么太子也不会好那里去。因此,当天肯定就等于表明态度了。我们就算是当天下午这个京城里的神秘送信人开始出长安,那么,这个消息,如果按照酷吏传王温舒的办法最快是两天可以从长安到河内。而壶关县更远些,可以算是三天。但是,汉书明确说当时老百姓都觉得这很奇怪。正常的肯定是不能这么快的。依据百度上的网页消息:从长治开车到西安的总行程里数为560.6公里,开车时间需要6小时26分钟。壶关属于长治,但是时间肯定比这个还要长些。按唐朝政府官方规则,快马请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请求日行300里。最快的请求则为日驰500里。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 安禄山 在范阳起兵暴*乱。其时 唐玄宗 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以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音讯,传递速度就达到天天500里。衙役们日夜星程最快要五天五夜,到每个站点都会换马。但是前提是必须中间有驿马可以换。王温舒之所以可以这么快就是因为有驿马,如果没有驿马,是不能这么快的。我们按照600公里算,是1200里。作为基层的私人马匹,肯定是连180公里 的速度也达不到的,因为那也是基于驿马的,更为关键的是人家走的肯的是官道。壶关县是大山沟里。是在太行山中的。他必须先到长治然后往南到河内,再到洛阳,然后往西过新安,再往西到灵宝,然后进入陕西去长安。这是最近的线路。如果正常情况,很急迫,但是必须考虑道路交通情况,平均算一天我们按照60公里,也就是120里。那么得10天才能完成从壶关到长安或者是从长安到壶关。网上给的战马的速度说一天可以跑60——100公里,再连续状态下。但是在太行山大山沟里肯定做不到的。所以我们不能按最高算。这就是说,如果不间断,战乱之后马上将宫内的消息传出去,那么再折回来,我们就算写奏疏只是很快,当天就返回,那么也得二十天时间才能将这封奏疏送到武帝的桌子上。2017年8月23日为七月初二,壬午日,最后一天是庚寅日,初十,9月21日为的八月初二,为辛亥日,就是说当天下午这封信从长安到壶关,这位信使再带上三老的奏疏,正好是二十天。可是,这到京的那天,太子已经自杀了。其实,有一种拖延我们是必须得加上的。当时是在搜捕太子及其同党,京畿地地区城门紧闭是必然的。关起门来才可以大搜捕。这就意味着,京畿地区的路不会那么好走。当天武帝杀了田仁,那位信使是怎么出关送信的?武帝已经将城门从新布置了防守。居然还能放出人去?如果不是当天走,比如说缓一缓,情况缓和再走,那么就更得远远超出这个时间段了。另外,总算是能出关,那么一匹非常快的快马,以当时最快的速度奔驰,居然不会引起注意?能顺利的入关吗?守门的不搜身?因为放出了太子的人,武帝将守门的田仁给杀了,增设了城门校尉。一匹浑身是汗的马到了城门口,守门的不查?几乎不可能。可是如果一搜身,那么问题就毕竟麻烦了。不论是出去透露信息还是从壶关回京送奏疏,都有可能被抓到。史记是标准 的西汉文字,想把太子事变前因后果都说清楚,如果用的是竹简,那就会是一堆,如果是写再布帛上,这块布也小不了。从三老的信看,三老对宫中的情况非常熟悉。前因后果都知道的。简直跟住在了建章宫里差不多。还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个人是壶关三老?我们看后面的田千秋就比较合逻辑,田千秋就是京城的人,并且他上书都是在事后了。但是如果我们关注下班固本人的生活经历,就会发现,还是有某些启发的。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当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写《汉书》的时候,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修国史”,汉明帝下诏扶风郡收捕,班固被关进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私修国史”罪名很大,班家上下十分紧张,害怕班固凶多吉少。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署考逼,无法表白,便骑上快马赶赴京城洛阳,上书汉明帝,替班固申冤。这是一次紧急事件。应当是不能磨蹭的。这次事件的路程距离和壶关到长安的路程重合度最高。也许给他提供了什么启发。而最大的疑点却是三老的话和田千秋的话的核心点是一致的:子弄父兵。汉书记载“車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齊諸田徙長陵。千秋為高寑郎。會衛太子為江充所譖敗,久之,千秋上急變訟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罪哉!臣嘗夢見一白頭翁教臣言。」是時,上頗知太子惶恐無他意,乃大感寤,召見千秋。至前,千秋長八尺餘,體貌甚麗,武帝見而說之,〔四〕謂曰:「父子之間,人所難言也,公獨明其不然。此高廟神靈使公教我,公當遂為吾輔佐。」立拜千秋為大鴻臚。〔五〕數月,遂代劉屈氂為丞相,封富民侯。”而三老的话是“子盗父兵”。特别是田千秋说完的效果是天子大感悟,而三老的则是“天子感寤,然尚未敢显言赦之也。”武帝是个行动派,不是优柔寡断的人,这个做法是不符合武帝性格的,而田千秋的案例则显示出武帝的性格,立刻封侯。田千秋的话不多,但是很透彻,特别是说了天子之子误杀人,该怎么办?其实是没法办的。汉景帝就曾经误杀了吴王太子。汉文帝就没辙。特别是语言简洁,句句千斤。其实内容比三老的还多。但是就因为话少,意思重要,才显得这是紧急情况下说的。特别是一个什么鬼白头翁,正好给武帝一个台阶。而我们看三老那篇,如果看原文,更好些。就是道理很多,从哲学开始写,又引入了大量的史实,还引用了诗经的诗,内容很丰富,不像是紧急情况下写的。比如“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这样的语言,都不是急迫气氛下的语言。如果再看表示语气舒缓的词,好几个句子都用了”也“字。这分明是时间充裕的时候才有的那种感觉。这篇小文不长,但是表示语气舒缓,转折的词却不少。比如”“臣聞子胥盡忠而忘其號,比干盡仁而遺其身”均有而字,文章显得有摇曳之资。都快火烧眉毛了,还顾得上说:“取彼譖人,投畀豺虎”。从而使这篇书信的风格显得很雍容大气了。文章是写的非常好的。可是就是因为太好了,所以,这就是假的。后人编的。再次就是,文章直接批评武帝不对,没有省察,是武帝逼迫太子的,这个意思是很清楚的。可是我们看田千秋就没有说这些。那些过程性的话,背景的话全都没有说。相反还给了武帝一个台阶下。反之这个班固的三老却没有,只是让武帝很理性的想想,抓紧处理。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如果直接批评汉武帝,推翻他的所有的做法会是什么效果。可以说,田千秋是西汉的处理方法,而三老则是东汉人的看法。东汉是以儒家豪族为主的时代,注重家族关系,是个重要的时代特点。班固的这份假奏疏说的是很清楚的。特别是他提到的阴阳调和的问题其实是东汉的问题,东汉多太后当家,帝室较弱,外戚和皇帝的关系不好处理。武帝时期,武帝是一把抓,后面是卫子夫,前面是卫青,到最后都是公孙贺这个一单挑当丞相,外戚的权威一直很大。武帝也很厉害,其实阴阳调和是不错的。用阴阳不调,来批评武帝,其实是不对的。反过来我们该说,武帝一定是畏惧卫皇后的。否则不至于出此斩尽杀绝的下策。毕竟,前线的将领,朝廷的亲贵,后宫大权可都是以卫子夫为核心的,而不是以汉武帝为核心的。李广利是远不能与卫青比的。卫子夫才是当时汉朝之上最大的派系头子。武帝如果不全面清除,是不能推动下一步的。也正是如此,这就与东汉特殊的政治结构,外戚专权对上了,这就是所谓的 阴阳调和。总之,这是一份东汉的看法文章,而不是当时的。是从田千秋那里受到启发写的。三老的奏章是一份非常完整的文章,哲学盖顶,引经据典,背景熟悉,居然熟悉到太子的愤愤之心,连太子的心情都知道!这个太行山里的乡村干部,太牛了!而汉书中戾太子的传记则说:“久之,巫蠱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無他意,而車千秋復訟太子冤,上遂擢千秋為丞相,而族滅江充家,焚蘇文於橫橋上”,特别在前面加了个“久之”。天子眼皮底下的人都得等皇帝怒气消除后才敢上书,卫太子陈怨,而一个山沟里的乡镇干部就敢马上写奏章,真是胆肥啊。如果你仔细读读的话,这个给三老送信息的人,你是很难找到的。

读资治通鉴札记680 班固伪造的壶关三老上书质疑

初,上为太子立博望苑,〔三辅黄图曰:博望苑在长安杜门外五里。师古曰:取其广博观望也。为,于伪翻;下同。〕使通宾客,从其所好,〔好,呼到翻。〕故宾客多以异端进者【安:一个打脸的历史材料。不知道这则材料写在什么时间,反正东汉和帝最后突然发动政变将窦宪逮捕,收回大权,而且亲近宦官,与此则材料有某些暗通款曲之处。三老之文,未尝不是提醒和建议。要知道在东汉,汉书虽然是私人修史,却是官方肯定的。里面的观点自然也代表官方了。】。

臣光曰:古之明王

教养太子,为之择方正敦良之士〔为,于伪翻。〕以为保傅、师友,使朝夕与之游处。〔处,昌吕翻。〕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今乃使太子自通宾客,从其所好。夫正直难亲,谄谀易合,〔易,以豉翻。〕此固中人之常情,宜太子之不终也!【安:这里将太子的事情归到了武帝的教育上了。这点我们就不多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