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化收益率比巴菲特还高!“华尔街独狼”卡尔·伊坎如何捕获猎物?

 英为财情 2020-12-29

说起最成功的投资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巴菲特。不过,数据却指向了另一个人——卡尔·伊坎。

据国外研究亿万富翁档案研究网站Billionaire’s Portforlio截至2016年的统计数据,自1968年以来,卡尔·伊坎的年化收益率达到了31%。

也就是说,伊坎每投资的1000美元到统计结束时都变成了3.25亿美元。

而另一方面,几乎在同一时期,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为19.5%。在复利的力量之下,巴菲特每收益1美元,伊坎的回报就高达65美元。

今天,英为财情和大家分享“华尔街独狼”卡尔·伊坎的投资人生,这是英为财情“投资大佬”系列第7篇原创。

卡尔·伊坎

“华尔街独狼”的捕猎策略

要说伊坎的投资策略,用“华尔街独狼”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他是股东积极主义的代表人物,即通过行使股东向公司管理层高血压,进而促使企业改善,令股价上涨。

而放到伊坎身上,他的做法往往是,大量借入现金流来买入那些被低估、但基本面仍然稳健的企业股票,争取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说服企业管理层进行破产清算或将公司出售给非敌意企业、争夺企业代理权、进行股权收购、将股份高价卖还给目标收购企业等途径,来榨取巨额利润。

以环球航空公司(TWA)收购案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环球公司进行了业务拆分重组,将酒店、餐饮业务剥离,航空业务重组为TWA。伊坎发现,完成分拆后的TWA公司控制权存在着漏洞。由于经营业绩不佳,TWA股价低廉,又因为股权分散,伊坎便在二级市场上大量买进。

当他的持股量迫近5%的界限时(根据SEC的规定,一旦达到这个标准,就必需在10天内向公众披露持股情况),他马上调整策略迅速买入,通过垃圾债券融资大量买入,短短数日之内将持股比例提高至21%,并表示将寻求WTA的控制权,此时TWA股价已从最初买入的10美元升至19美元。

伊坎一边与TWA公司管理层周旋、打官司,另一边继续将持股量提升至52%,拿下了绝对控制权。随后,他重组了TWA管理层,自己任董事会主席,靠着投资人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伊坎在1988年完成了公司的私有化,并先后将几条最赚钱的航空线卖给了竞争对手。1992年1月,背负5.4亿美元债务的TWA最终宣布破产。

从“狼”这个称号,可以看出华尔街对于伊坎的敬畏。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战、恶意收购环球航空公司,令伊坎背上了“企业掠夺者”、“美国商界最危险的人”等等极不友善的名号。

批评者认为,伊坎不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只看重如何从收购和出售中获利。但在伊坎自身看来,“我必须以股东的利益为出发点,而我就是最大的股东。”他认为企业管理层以自我为中心,更关心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而不是股东的利益。

今天,伊坎是一个更加温和、但也更为可怕的对手,原因很简单:他不再需要举债来买入数十亿美元的公司。更有甚者,在社交媒体时代,伊坎并不需要投入大量现金才能实施其投资策略,他的推特可以代替现金完成这份工作。在2013年,他在推特上表示苹果股票被“极端低估”,就令苹果市值一日内飙升170亿美元。

买入苹果股票:32个月内获利20亿美元

2013年8月13日,伊坎宣布首次买入了2712.5万股苹果股票;2014年1月低,他将该股增持至5276.1万股,总成本为36亿美元。伊坎看好苹果的原因是,苹果拥有充足的现金和借贷能力来进行大规模的股票回购,能够促进其股价上涨。

而截至2016年3月底,伊坎完全抛光了他的苹果股票。买入苹果股票这一战,让他在32个月内获利20亿美元。他是如何做到的?

无疑,伊坎注意到了,苹果股价从2012年9月的日平均高点90美元跌至2013年6月的57美元;而同期,该公司的销售额在2013财年的前三个季度(截至2013年6月29日)同比从1204亿美元大幅增长至1354亿美元。

在2013年6月29日,苹果的账面上显示还有1446亿美元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有价证券。根据伊坎的投资模型预测,即使苹果研发成本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由2010年18亿美元增至2017年增至135亿美元,以及更新后的资本回报计划,苹果的净现金流量仍占资产负债表很大一部分。

由于苹果负债很少,伊坎设想可以将这些流动资产大规模转变为股票回购,并于2013年8月决定将16亿美元现金投入苹果股票。

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期间,除了37篇与苹果相关的推文之外,伊坎写了六封公开信,专门提出苹果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大量股票回购“增加股东价值”这一主张。 2013年10月1日,他发了一条推文:“昨晚与蒂姆(苹果CEO)共进晚餐。我们努力争取1500亿美元的回购。我们决定在大约三周内继续对话。”

终于,在2015年,苹果宣布把2017年3月底向股东返还的现金从1300亿美元提高至2000亿美元。

伊坎最终在2016年一季度清仓了苹果,因为他当时认为,中国市场不稳定的商业环境意味着苹果股票不再是“无需思考便可买入的股票”。与同期开始买入苹果股票的巴菲特相比,伊坎更加关注的是短期盈利机会。考虑到2016年苹果的股价和盈利走向,短期投资者无疑会担心。

这句话可能最能解释卡尔·伊坎的投资之道:“他把对上帝的敬畏引入管理以让人们按他的意思行事,这可能对迅速提升一个公司的股价有用,但可能不是公司持久盈利的最好之计。”

本文为“英为财情Investing”原创内容

关注英为财情公众号,获取最专业的全球财经资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