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媒体视角】名医王凯军和中医药的简便验廉——摘自《宝鸡日报》

 培训班背包 2018-12-26

《谁说中医让人糊涂地活着》一文于本报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一时间,称赞者有之,感叹者有之,疑惑者有之……而感触最深、体会最切的,要数那些曾经被疾病折磨现已痊愈的患者。


名医王凯军和中医药的简便验廉

富强   木易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王凯军作为宝鸡市中医医院治未病健康中心主任,只是我市中青年名中医、陕西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并荣获“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称号,而绝不是包治百病、无所不能的“神医”。

   尽管经王凯军治愈的众多疑难杂症患者,给予了他“妙手回春”“疗效令人惊奇”等赞美和评价,但他一直是那一句话:“不是哪个人奇,而是祖国的传统医学太神奇了。” 

名不虚传的简便验廉

  众所周知,“简便验廉”是祖国传统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所谓“简”,是因时制宜,选择操作简便的方式;“便”是因地制宜,随地取材;“廉”则因人制宜,不浪费人力和物力;“验”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四个字中,“验”最为重要、最为关键,因为它是目的,如果不“验”,其他三个字就都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患者心目中,王凯军的医术“验”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不妨通过几个真实的病例来加以说明。

  病例一:今年92岁的程老太太最近腰疼。疼到什么程度?不敢咳嗽,不敢翻身,睡不成觉。儿女用轮椅将她送到医院,王凯军问诊后,采取火针疗法,“噌噌”几针下去,老太太顿时感觉疼痛减轻;接着,又慢慢地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到诊室外的走廊走了一个来回。

  “不是亲眼所见,真的不敢相信。”老太太的儿女们说,中医治病的道理他们不是很懂,但确实把老人的腰疼止住了。像这么高龄、不宜手术的老人,还有什么比中医更好的办法呢?

  病例二:43岁的张先生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严重时夜夜睡不好觉,找到王凯军看病时,原来体格魁梧的他已被病痛折磨得十分憔悴。又是几枚火针下去,张先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一会竟躺在诊室的病床上,鼾声如雷,震得其他患者侧目相看。

  无独有偶,市上一名老干部,见了王凯军都会十分夸张地抬手敬个礼。原来,这名老干部患头痛病20多年,每次发作时在床上打滚,抱头痛哭。经王凯军一次治疗,这名老干部的头痛病再没有犯过。至于手叉着腰、弓着背,痛苦地挪进诊室的患者,笔者见得多了,王凯军几针下去,原本还“哎哟”喊痛的患者止住了呻吟,随后,慢慢挺直腰身,满面笑容地走了出去。

  疑难杂症,顾名思义就是难辨或难治的各种病症。由于人体机能复杂、素质不一、遗传有异,加之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同样的病原体,在不同患者身上所表现出的症状看似相同,其实大不一样,使医者难以辨证诊治。王凯军在辨证医治疑难杂症上,也有独到之处。

  病例三:王女士和朱女士同是过敏性鼻炎患者,不同的是两人发病时间不一样,一个是每年5月份,一个是每年9月份。两人年年看病,不知找了多少大夫,但效果甚微,尤其是朱女士的鼻炎,季节不转换,基本好不了。王凯军问诊后,分别给两位患者开了不同的三剂中药,服用后王女士的鼻炎两年了再没犯过,而朱女士没等季节变化,鼻炎也痊愈了。

  病例四:太白县一位农妇,头痛很有特点,天阴头痛,下雨不痛,快天晴痛,天晴不痛。10多年了,不知去多少医院看过,都没有明确的诊断,用她自己的话说:“药都吃了两卡车了,也没效果。”王凯军认真询问其病情后,开了四服小柴胡汤,并施以火针疗法,这位农妇头再也不痛了。

  有人可能会说,中医在治疗慢性病以及疑难杂症方面确实有效果,但治疗急危重症不行。真是如此吗?

  病例五:今年8月,我市一名50多岁的女士突发心梗导致心脏猝死。后经120医护人员40分钟的心肺复苏,患者心跳虽然恢复,但重度昏迷,并发生了重度肺部感染;转省城一家大医院治疗后,病情丝毫不见缓解。由于患者还对所有抗菌素耐药(即所有抗菌素药物对病人无效),医生认为无生还希望,劝家属放弃治疗。

  王凯军在医院重症监护室见到患者时,患者已经深度昏迷40多天,体温一直在39度左右,肺部感染无法控制。会诊后,王凯军开了两剂中药,病人服下不久,体温下降,生命体征开始平稳;再换汤药医治,病人奇迹般地有了意识。如今这位曾被省城医院认为无救的人,已经脱离生命危险,并且可以在亲属的搀扶下,下地行走了。

  病例六:汪先生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在外院手术治疗很成功,只是每到半夜一点又准时疼醒;开始以为是手术不彻底,于是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可情况依旧。一时间,医生十分迷惑,既找不出原因,也不能再进行手术。无奈病人来到市中医医院,王凯军只开出一剂乌梅丸,患者服用后半夜不再疼痛。

  …… 

      类似的病例太多太多,患者们无不被王凯军“手到擒来”“药到病除”的医术所折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扎针还是开药,其价格都相当便宜,而且操作简便。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在王凯军的手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过去在医院看个感冒没有下过百元,这次找王主任看病才花了几块钱,真是太便宜了。”一位患者这样评价道。

  王凯军所在的治未病健康中心设在医院的国医馆内,这里专家云集、草药飘香。院领导介绍说,医院设立国医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进一步集中展示中医药的科学价值、特色优势、历史贡献,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认识、感受和享受到中医药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以及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作用,促进人们深层次地认识中华文化。 

中医药学是科学瑰宝

  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为何能在王凯军的手里得到充分展现?为什么众多患者如此青睐、信赖王凯军的医术?为解开人们心中的疑团,我们曾多次走进国医馆,在目睹他“妙手回春”的同时,和他进行诚挚交谈。

  “斗鸡有一位老中医,人称‘针灸王’,医术特别好。没想到王主任这么年轻,医术也这么好。”60多岁的李女士,多年来总感觉腰腿疼痛使不上劲,走路上楼梯都十分吃力。王凯军几枚火针扎下,李女士立刻感到不一样,疼痛感消失了,腿上也有劲了,于是说了这番话。

  王凯军一听这话,笑了。旁边另一位大夫对李女士解释说:“你说的那位‘针灸王’,是王主任的父亲。”

  王凯军的父亲叫王新明,是陕西省名老中医,曾作为我国援助医疗专家组成员赴苏丹开展医疗援助工作,一生致力于经络学说的临床实践探索,在学术界及广大病人中有很高声望。国医大师、陕西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郭诚杰生前曾这样评价:“王新明善于从中医学经典名著《内经》《难经》中继承其精华,基本功扎实,医术精湛,针灸技艺超群,已把自己打造成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医学针灸专家。”

  王凯军说,他小时候在父亲的诊室里第一眼看到太极阴阳挂图时,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入陕西中医药大学后,也从未间断对其的研究。在他看来,产生于6000多年前的太极图早于我国四大发明3000多年,是对中华文化的精髓完美、形象、准确的表达。

  王凯军的办公桌上,摆放着许多中医经典书籍以及有关天文、地理知识的读本。和他交谈总能给人以无限遐思和启示。他说,你瞧,大补阳气的人参,生长在最冷的长白山;药性甚凉的苦丁茶,产自于最热的海南岛;有着滋肾润肺之宝美誉的枸杞,出自于气候干燥的宁夏;补气最为有名的冬虫夏草,藏自于氧气最为稀薄的青藏高原。还有,一般人都认为,距离太阳越近越热,可地球上距离太阳最近的珠穆朗玛峰却终年冰雪不化,十分寒冷。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近日点按常理地球应该很热,可近日点却出现在每年较冷的一月初;远日点按常理地球应该冷吧,可远日点却恰恰出现在每年的七月初。

  大自然为什么会有这样奇特的现象出现,我们暂且不说,但从中却可以看出,王凯军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涉猎广泛、博学多才的人。

  在采写《谁说中医让人糊涂地活着》一文时,王凯军详细给我们介绍了太极图是古人立竿测量日影的产物,是圭表影长和昼夜渐变以及宇宙周期性变化的科学图式。采写本文时,他又建议我们了解一下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现在人们常将二十四节气称为民俗,其实二十四节气同样也来自于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探究。”王凯军说,测二十四节气,传统上是用圭表来测表影长得到的,可古人又另外发明了一种“物理实验”的方法来获得,这个方法叫“葭管飞灰”。古人在长期观察自然界后认为,天地相应,有“天气”必会相应地有“地气”。如何测得地气呢?古人想到了“律历一体”。因为古人发现乐律是有明显周期的,而历法中的日长、月长、年长都有周期,所以他们认为天体运行也会像乐律一样遵守简明的数理关系,并从很早开始,就将历法和乐律联系在了一起,称“律历”。

  既然律历一体,那么节气的变化就应该既能通过天来检验,也能通过地来检验,称“天效以景,地效以响”。这里“景”即影,“响”即音律。于是,古人将芦苇的薄膜烧制成灰,放入代表十二音阶的乐管内,埋于密室地下;冬至一阳来复时,最长的乐管“黄钟”内的灰便自动飞出;此后每过一个节气,依次会有一个乐管的灰飞出。全部十二个乐管的灰飞结束,恰恰是一个岁周期!(中国人的年和岁是不同的,岁是固定不变的,比如从今年的大寒到下一个大寒,所以五运六气的规律是不变的。)

  古人为什么要呕心沥血、不厌其烦地观天象、察地气?最根本目的当然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可由此也揭示了天地自然变化由微而著、物极必反的大规律,揭示了宇宙周期变化的大规律和人生知变应变的大法则,并最终形成了以黄帝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凯军说,作为黄帝文化的缩影,中医药学理论由太极阴阳—开阖枢六气—十二律吕—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六十甲子—天文调历—五运六气等一连串知识链组成,斗转星移、世事更迭,五运六气的规律没有变,无论你用不用它,它就在那里。中医学的阴阳五行—三阴三阳开阖枢—六经辨证—五运六气—五脏六腑—阴阳十一脉——三阴三阳十二经等理论,既是黄帝文化的缩影,更体现了中华文明科学内涵的核心内容。再加上中医药学以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思想为基础,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中医药学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上工守神”为最高境界

  无须讳言,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反对中医药学甚至于叫嚣要废除中医的大有人在,一些人至今认为中医是荒谬的伪科学,是封建迷信的糟粕,其理论无法证明等。对此,王凯军很不以为然。

  天道昭昭,大道至简。这里的“天”就是大自然,“道”就是周期性的规律。难道太阳东升西落、月有阴晴圆缺还需要证明吗?

  《黄帝内经》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对那些迷信鬼神的人,不要和他们讲真理。故《内经》坚决反对鬼神迷信,其中不研究鬼神问题。那么它研究什么?它研究的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所以,《内经》研究的是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也就是医学。

  王凯军认为,一些人对于中医有偏见、有误解,不是中医药学有什么问题,而是根本不了解中医,或是用西方人的眼光来看待中医,这怎么能行呢?因此,王凯军十分赞赏一种观点,即中医是中国目前最完整的、科学的、独立的话语系统,是没有经过西方话语改造的本土话语系统。

  “当中医就要用中医思维治病。”王凯军说,什么是中医思维呢?从大处说,就是要树立起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未病观”、因时因人因地制定治疗方案的“制宜观”等中医观;往小处讲,就是要认识到中医不是通过生理、病理、化验、影像、解剖等手段对疾病进行认识,而是通过对人的气色、神情、体态、气味、声音、舌象、脉象及生活习惯、环境等的了解,对人形成整体的印象,以察其生命活动的失衡之处。对于整体性和活动性的强调,使得中医诊断的对象不是疾病,而是人。诊断的对象不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或生物体,而是人的整体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的象。诊断结论不是某种病菌或病毒,而是人体生命活动平衡的偏离所表现的象。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王凯军多次说,名医不名医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当个“明”医。《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载:“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这里的“年之所加,气之盛衰”,指的就是“五运六气”,意思就是不懂“五运六气”,就不算是一个“明”医。

  《黄帝内经》云:“上工治未病。”意思是好的医生,常常防病于未然,能在病情发作之前将其医治。

  《灵枢·九针十二原》也说:粗工守形,上工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意思是一般技术粗浅的医生,只是拘泥于观察病人的形体,单从外表上辨别病情;而技术高明的医生则更注重病人的精神活动以及气血盛衰的情况,可以辨别神气的盛衰,并且还能了解客居在人体内的外邪往来出入的门户所在。

  “治未病”也好,“守神”也罢,都说明这是医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国卫生界“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王凯军认为,在当今形势下,进一步确立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指导地位,不但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也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理念和应用选择。

  据了解,王凯军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以传统中医养生理念为依托编写的《腰椎早衰状态人群调理方案》,作为国内首创入选了国家标准,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协作方案;专家组的评语除“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实用性强”外,还有很重要的一句,那就是“临床意义显著”。

  行文至此,我们可能已经不难理解,王凯军为何有着“手到擒来”的医术,众多患者为何会发出“简便验廉妙回春,当数名医王凯军”的呼声了吧!

——摘自《宝鸡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