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就学习方式而言,阅读应该是伴随人时间最长的。虽然只要能识字的人就能阅读,但是阅读的效果却大有不同。有的人通过阅读成为知识渊博者,甚至是大家;有的人虽然也阅读,但一直收效甚微。这其中固然有方法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理解问题或许更关键。阅读教育就是要直面阅读问题,解决人们深层次的困惑,寻求对自身内在意义的阐释。这种内在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生命意义。
一 阅读教育:文本生命意义的建构 文本自身有一个独特的生命意义的结构,它最初的构建者是文本的作者,他通过语言文字搭建而起,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存在既不是外显的,也不是固定的,而是读者参与解读中在精神层面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意义形式。这种意义形式也许与作者的初衷暗合,也许与之相去甚远,但已不是作者所能左右,只能交与世人去评说。阅读教育正是要引导学生阅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生命意义的构建。
二 阅读教育:个体生命意义的探寻 在阅读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在构建文本的生命意义,也是在探寻自身的生命意义,通过文本生命意义的影响、启发,补充、丰富个体的生命意义。个体生命意义可以从自我、社会和自然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1)个体与自我 人的自觉及其发展既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也是人能取得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人首先是一个生物的存在,具有生物的特性,比如饮食、性等需求,但人不应仅仅满足于生物性的需求,他还有精神的追求。所以,人会追问: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而活,我要去往哪里,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促使人不断思索、不断学习。这就是个体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思考,阅读文本就是个体探寻生命意义的重要方式。“事实上,如果将一个人的生命视为一段又一段旅程的话,这一段段旅程的意义就在于与新的他人相遇,与新的世界相遇,与新的自我相遇”。 在阅读教育中,文学类文本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文学即是人学,就是发现人、研究人的。学生通过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了解文本中的形形色色的人以及他们的经历、情感、思想,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照自己:我该怎样,我会怎么做,我应做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问题的展开,就是学生个体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寻。许多文学类文本的主题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之所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就是因为此文本为人的生命意义指明了方向。无论这方面在文本中体现得明显还是隐晦,无论是偏向正面还是偏向反面,都为学生提供了一条独特的途径,有助于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接近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科学类文本也是如此,它们从理性、客观的角度描述了生命的存在,使学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与敬畏,也有助于他们展开对生命进行严肃的思考。还有像艺术类文本等,无不如此。 了解自我、思考自我,这是探寻自身生命意义的基础和起点,阅读教育能结合各类文本,渗透生命意识、生命意义的追问,是学生在了解生命、体验生命的基础上实现生命意义的初步构建。“生命意义感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感受,有了它就意味着个体有了充实感、活力感、快乐感、幸福感”。 (2)个体与社会 人都是脱离不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人都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学生正处在成长中,伴随着一定的社会化过程,为他们真正进入社会做准备。习惯于家庭、学校环境的学生,如何具备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思考,联系社会思考自身的生命意义,这是学生面临的新课题,而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是极为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文本,使学生提前有所认识,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这种社会关系下,体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文本主要是文学类文本。在这类文本中,故事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人物的活动以及人物的塑造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实现的,越是经典的文本,其社会性越典型。在阅读教育中,教师借助文本,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中穿行,虽然和真实的社会比起来有很大差别,但对于学生而言,这就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和尝试,为他积累了初步的社会经验。学生也会在他那个年龄段、他那样的层次对未来的生命意义进行思考。 (3)个体与自然 人来源于自然,也离不开自然,虽然我们周围打造的都是人为的世界,处处都留下人创造的痕迹,但自然仍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人类文明程度越高,人就越有回到自然的冲动,因为那里有人的根,永远是人的栖息地。 文本给了人回到自然的最佳方式。当在现代钢铁、混凝土铸就的城市森林里感觉压抑、郁闷时,通过文本中清新文字的描绘,学生能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美;当被习题难住,被教师批评,学业不理想时,通过文本营造的奇妙景致,学生又能让自己紧张的心有些许放松;当闲来无事,有对网络世界腻烦的时候,文本或许又能把学生带入空灵、纯净的世界,让学生的精神透透气……在繁重的学业重压下,城市学生想时常走进大自然似乎有点难,而文本给了他们别样的方式,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对自然别样的感受。 自然不仅是直观的景致,还是一种方式,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接触自然也不仅是换一种环境、放松一下心情,还是一种精神的净化、思想的提升,尤其在思考生命意义方面,自然将给予学生一个永恒的参照。
三 阅读教育:群体生命意义的整合 社会由人的群体组成,如果没有共同的精神纽带,这个群体就必将解体。“人的存在是个体存在,但也是群体性存在,离开社会人是不能存在下去的”。既然已形成了社会,说明群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维系的精神纽带,而这种精神纽带是如何形成的呢?具有不同精神取向的人相互作用,彼此的生命意义进行整合,形成了共同的观念。 (1)学生与学生之间 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是最有利于他们进行生命意义整合的,因为他们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又面对同样的文本,他们可以有更多共同话语,围绕着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对话,深入交流。无论是在阅读文本中还是在阅读文本后,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视域,通过交流,共同点可以吸收,差异点可以争论,在此过程中,彼此的视域就越来越接近,形成某种相融的状态。 为此,阅读教育应改变过去教师一味讲授的方式,因为那样的话,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阅读,不能形成与文本相连的视域,这样的阅读教育就是低效的。加之,又缺乏相互交流,也就不可能真正形成生命意义的整合。也许从表面上看来,教师讲的就是大家所认同的,但那只是一时而已,时过境迁,就烟消云散,对学生不起作用了,难怪很多学生深有感触:一离开学校,以前学的东西大多又还给教师了。假如学生真正理解了,变成自己精神生命的一部分,那么,他们在学校所学的就会陪伴他们一生,助力他们一生。 (2)教师与学生之间 教师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相对来说,教师有独特优势,无论从知识、思想上等都有教育学生的能力,不然,就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使学生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共同利益、价值中。 师生之间主要是通过教学交往实现生命意义传递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哪种类型的文本,其中就有教师的价值取向;借助文本又进一步向学生传递相关的生命意义信息;在具体的阅读指导中,通过与学生对话,对学生会有一定影响。当然,这种对话的影响是相互的,总体而言,教师的影响会更强一些。除了教学交往,教师还不能忽略了日常的师生交往。比如,师生一起出游时的交往、平时相处时的交往等,这些看似细枝末节,却会对学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师生间的交往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产生冲突,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个人生命意义的权利。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高尚的师德、宽厚的仁心,客观分析彼此观念上的冲突,找出彼此的最大公约数,实现双方的和解、协调,并且能确保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当师生关系和谐时,这是教师施教的良机;当师生产生冲突时,高明的教师也能把它化作良机。所以,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做保障,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来护航,利用各种机会,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实现生命意义的更好整合。 (3)师生与校外人群之间 师生在校内所学一般都较高尚、较纯洁,出了学校,可能都会面临比较、鉴别的过程,尤其是学生,他们涉世未深,容易产生困惑,这就需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惑,协调校内外的差异。 教师群体在与校外人群交往中,也会有生命意义整合的问题。相对来说,教师对于生命意义有较坚定的信仰,不会轻易为社会不良风气所裹挟,但这并不够,还应以自身高尚的追求影响社会,充当社会的正能量。学生主要是在家庭里和家长的互动,如果学生能以在学校里受到的良好的道德教育熏陶、影响家长,也会对这部分人群产生正向作用。由于学生的影响力有限以及自身的不成熟性,学生还要提防为一些社会消极面所影响而成为不良风气的俘虏。 阅读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决定着人的精神成长,还决定着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况。由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阅读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而阅读教育已具有超越人的基本生存的意义,即阅读教育是对生命意义的阐释,包括对文本生命意义的建构、个体生命意义的探寻和群体生命意义的整合,从而实现阅读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价值。 (《教育探索》2018年第4期 罗文平 文) 文章来源:《教育文摘周报》2018年第5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