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下午好! 首先要诚恳地对大家说声抱歉,因为特殊原因我只观摩欣赏了第一天的8节课,深感对不起后面参加展示的12位老师。录像带制作出来之后我一定好好补课。自然,我也是最没有资格在这里进行点评的人。 这次能来参加我们音乐教师的大聚会,很开心。感谢组委会给我这次学习并与朋友们相聚的机会,也特别感谢组委会的宽容,同意我中途请假。 15分钟时间很宝贵,想说的话很多,借这个机会说点我最想和老师们说的话吧。为了节省时间,我提前匆忙写了个稿子并尽量快节奏地读出来。我想说三个意思: 一、如何看待不评奖次的教学展示。 这次的课堂教学展示不评奖,对此可能有人很失望。这个社会已经让我们习惯了在打分数排名次的高压氛围中生活着,心情突然放松下来还真不是很习惯。有人觉得不来个大比拼,那有什么热点和看头?但教育决不是竞技体育,充斥着打分数和排名次的教育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其实都很残忍,教育必须回归到育人的正轨,还教育一份清净那才是我们内心的期盼;有人又担心没有奖项等次那将来还怎么评职评优?这个问题多虑了,这是领导们去考虑的事情,评职称评名师的条件是根据当下的客观情形而定的,不存在一二三等奖了,评职评优的条件里依然还保留这一项,傻瓜都不会干这样的事情。淡化竞争,和谐共存,相互学习,彼此欣赏,这才是新时代的教研新常态。记得上个世纪70、80年代,文艺工作者能进京调演那是多高的荣誉啊!每次调演、汇演就是一个欢庆的节日。今天,40位老师站在这个全国最高的音乐教学展示舞台,这何尝又不是音乐教师的至高荣誉!皆大欢喜带给我们的效果总比一等奖欣喜若狂、二等奖郁闷寡欢、三等奖抬不起头不知要好到哪里去了。让我们放宽心吧,相信体制机制自然会适应这样的新常态,但我们自己首先更应该适应这样的新常态:我们是来展示的,不是来比赛的! 我们必须承认,其实不同地区之间的教学水平是有差别的,组委会保证让每个省份都有现场展示课呈现,这非常好。但我们不能只是让教育落后地区的老师来衬托发达地区老师的高水平,用他们的三等奖来打造与映衬我们的一等奖,我们应该彼此尊重,尤其要给不发达地区的老师们点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上一周我们去美育调研,湖南东安县的经验给了我很好的启示:各校音乐考试成绩排队,县城学校、镇上学校、偏远农村学校,考同样一张试卷,但考试总成绩要乘以一个不同的系数,偏远农村学校的系数是1.1;镇上学校的系数是1;县城学校的系数是0.9,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公平。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音乐教学水平有差异,这是一种常态存在,发达地区的展示课比不发达地区的要更好一些,这是理所应当的。彼此之间去比拼,意义不大,但彼此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这才最重要。让不发达地区的老师们找到自己的差距,让同样发展水平地区的老师们相互借鉴,这才更重要,这才是这个展示活动的真正价值所在。期待从这次展示活动开始,我们都达成一个这样的共识:音乐课堂教学展示不再是一个比赛活动,而是全国音乐老师的一个盛大节日,是我们快乐相聚的美好日子。 二、如何理解“以美育人”对音乐教学的要求 我相信在场的所有老师,对“以美育人”这句话都能铭记于心。但究竟如何去理解和践行这句话,恐怕思考的并不一定太多。全国教育大会结束后我接到一个任务,要写一篇学习教育大会有关美育精神的感受,要求篇幅短小、网言网语、通俗易懂,教育部推荐到网络公众平台发表。我写的文章题目是《以美育人,育爱美之人》。我表达的基本意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并不意味着爱美之人遍地都是。真正的爱美之人,首先要有正确审美价值观,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美和假美;其次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足以满足自身对审美生活的需求。而无论是审美价值观还是审美能力,都必须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因此学校美育很重要,美育就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就如何践行“以美育人”提了两点想法: 一是培养爱美之人,必须要有爱美之师。毫无疑问,我们音乐老师理所应当就是爱美之师。但我们是否能够承受得起这样的称谓?对此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自我评判:比如我,外表不美,比较自卑;内涵不足,半吊子水。但我有情怀,我很热爱音乐教育这个事业,我能够做很多人不愿做、不屑做但我自己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我自信自己有一种情怀美,所以我今天能够自信地在这里当着这么多人发言。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我们必须要以“美的化身”来定位自己的职业身份,我们每个人美在哪里,自己一定要清楚,而作为美育教师的美,作为一名爱美之师,并不就是我的歌唱得美,琴弹得美,舞跳得美,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能够潜移默化向学生植入美的基因的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作为一种专业的美。 很高兴第一天8堂课的执教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美,至少在我看来都是爱美之师,都散发着吸引孩子们的美的因子。江苏的许俐老师有一种抒情之美;河南的杨君磊老师有一种潇洒之美;广东的蔡映惠老师有一种温柔之美;浙江的张越琼老师有一种智慧之美;青海的魏乐老师有一种朴实之美;湖北的杨丽萍老师有一种亲和之美;湖南的梁珉老师有一种淡定之美;黑龙江的刘向东老师有一种父爱之美。我在想,老师们身上所散发出的这种种美,孩子们是一定能够感受得到的,这就是最好的美育。最好的美育就是孩子们所拥有的爱美之师。 二是以美育人,必须要五育并举。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上的是音乐课,但又不只是音乐课。各个学科、各门课程要尽可能打通,形成育人合力,不要去在乎和纠缠是你帮我还是我帮你,生怕自己吃了亏,各个学科的共同目标都是助力学生成长,要说吃亏那是学生吃了亏。前不久在北京开会,有领导专家谈到:经过国际比较研究,我们国家的宏观教育思想、课程理念、目标定位等都不比国外的落后,甚至更为先进,但一旦落实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又立马回到了学科本体的知识技能层面,这意味着我们的理念、目标在内容里找不到依托,教学实践无法支撑育人目标的实现。这恐怕是当下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各个学科都普遍存在的问题。时间关系,这个问题就不展开来谈了。 三、八堂展示课,我个人怎么看 说实话,我真的没有资格点评大家的课,虽然我早年也当过多年的中小学音乐老师,但无论是当年更不要说现在,我都无法企及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所以,我看到更多的还是每堂课的优点和可能的理想状态。 《诗韵悠悠咏经典》:很好地将歌唱美与吟诵美融为一体,齐唱 伴读 重唱的呈现形式设计很妙,执教者整节课都那么地抒情、动情、感人,让课堂充满着美感。但如果能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欢愉一些就更加完美了。所以这堂课最后设计了一个“演绎动感诗情”环节,不过由于缺少铺垫,用力过猛,给人以一种穿越之感。 《陀螺》:教师的专业素养很好,开头与结尾处的两段表演,首尾呼应,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音乐好奇心。但整体上看,这是一堂以音乐为背景的画旋律线和律动声势活动,虽然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学生体验音乐美感不足。另外,在教案设计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这不是教学的三个环节,而是教学要达成的三个核心素养目标,我们不能把两者的关系理解为是某个环节培养某个核心素养这样的简单对应关系。 《歌声与微笑》:喜欢蔡老师在开幕式上的发言(我不认识她,但她发言下场路过我身边时我给她点了赞),也喜欢她上的这堂课。这堂课没有花哨的设计,自然朴实平稳,甚至有些传统,但能够紧紧围绕演唱来展开教学,学生唱得充分又过瘾,教学效果自然不错,完全看得出来学生在歌唱中有一种美的享受。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没有明显的问题,但也没有特别的亮点,如果一定要找问题,没有亮点或高潮点可能勉强算得上是一个问题,而亮点或高潮点是完全可以有意识、有准备地设计的。 《龙的传人》:我说张老师有一种智慧之美,这种智慧令我羡慕。她的智慧渗透在教学的设计、语言的表达、师生的交往等各方面。她教态潇洒自如,驾驭课堂能力很强,能够很好地贯彻实施巧妙的教学设计。智慧的课堂是最令人愉悦的,对学生贯穿始终的分数评价着实很过瘾,让学生很有成就感。但整堂课的时间分配似乎不甚理想,前面花的时间太多,留给学生演唱的时间太少了。从品读分析歌词来确定如何对歌曲演唱进行艺术处理这一设计挺好,但有没有必要分组讨论可以商榷。如果要分组讨论,那就索性给学生更多一点时间,连同最后每一组根据自己的讨论方式进行表演,先彻底成全学生,然后老师再进行点评,这样效果可能更理想。 《牧场上的歌》:年轻的魏老师有一种特有的西北人的质朴,这很难得,我喜欢。这堂课的教学手段运用较多,执教者也一直在努力地激发学生的参与。但整体上看,由于某些环节设计上可能有些幼稚简单,且趣味性不够,教学缺少美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学生更多是在被动配合老师。当然,作为一堂唱歌课,花样太多导致学生演唱太少,这可能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杨老师教态亲切自然,相信是孩子们很喜欢的老师。从提交的教案的装帧设计,到PPT的制作,都看得出她很用心地在准备这这堂展示课。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是微课的设计,让教学增色不少。但整堂课在设计上新意不够,有些简单问题复杂化,一首非常快乐的《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并没有预期的那样让孩子们快乐起来。 《北京喜讯到边寨》:梁老师严重感冒却依然激情,让我感动。其实欣赏课不好上,要出新不容易。这堂课的设计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强调对乐曲的完整聆听,值得鼓励!从复习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到每一次完整聆听音乐时所要渗透的知识点的分布,整个设计很花了心思,教学效果也还不错。但这堂课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斟酌:一是教学内容太多,按照现在这样的设计,恐怕需要两个课时才能从容完成,内容上如何取舍需要再考虑;二是从头到尾聆听音乐都以动作相伴没有必要,学生的很大精力要花在动作上,因为会担心老师和同学看到自己做得不好,必然影响聆听效果。其实聆听音乐时做动作,往往是一种无意识行为,那样的动作不会影响聆听,反而是聆听体验的一种自然身体反应。建议至少提供一次机会让学生静心聆听,学生可以自由地动作或不动作。 《摇篮曲》:弹吉他的老师永远是受孩子们欢迎的,更何况还能做一个临时的好爸爸。刘老师教态亲切自然,颇有父爱的感觉,整体上看,这堂课设计用心,有亮点,如老师创编的摇篮曲和舒伯特的摇篮曲巧妙融为一体的呈现,课堂气氛虽算不上多活跃但也还蛮轻松。不过,作为一堂唱歌课,学生演唱太少,老师分析和铺垫过多,这恐怕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导致了这首歌的美感还没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演唱而让他们获得充分的体验。 最后我想做一个整体上的总结:虽然老师们的课代表了全国水平,每堂课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让人眼睛一亮、给人意外惊喜、叫人激动不已的课还不多见。其实这很正常。这也说明,我们的课堂,毕竟是一个教学的课堂,不是某一个个人的艺术作品创作,也不是一个影视剧作品,不太可能通过反复修改打磨设计就能够出奇制胜的。我们的教学一定要首先打动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及我们的教学一定要走进学生心中,要成为学生的心灵捕手,那才可能呈现出我们教学的精彩,而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所以,评价一堂课,重点还是要看学生的表现,课堂教学展示的精彩一定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看看他们:快不快乐?投不投入?享不享受?美不美? 昨天我看到群里有人发了一个这样的帖子说:“第一天整体来说给我一个最不舒服的感觉,就是过半的学生都是乖乖坐着双手摆在膝盖上,今天终于看到学生发自内心的随乐而动,头盔带好了……”我不懂“头盔带好了”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的是,学生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的确主要不是来乖乖听课的,而是来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美感愉悦与快乐的,而这样的一种美的享受是其他学科课程所无法给予的,也是校外教育中的音乐课堂所难以给予的,这便是我们学校音乐课堂存在的价值,也是我们音乐教育安身立命的本钱。 我们的音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满足其对音乐的好奇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满足其音乐的表现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享受意识,满足其音乐的成就感。这些都是音乐教育要给予学生的最珍贵的东西,却恰恰又是我们做得最不好的方面。而要做好这一些,我们必须要充满智慧,满怀爱心。作为爱美之师,我们既要做教学的武林高手,更要做学生的心灵捕手;既要展现自己的风采,更要成全学生的期盼;既要让自己享受教学,更要让学生享受艺术。 以上评点,纯属一家之言,而且水平有限。所以,我说的这些请大家不要当回事。 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