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翰墨书道 2018-11-06 00:49:36
编者按:本文就“生活中的美与丑和艺术中的美与丑”的关系,刘艺先生结合美学的一般原理和书法创作中的一些现象,给予了我们精彩的回答,让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一下吧。 美的研究对象是广泛的,文学艺术是其重要内容。就艺术而言,比如研究书法、绘画这样的空间艺术,研究音乐这样的时间艺术,何以为美、何以为不美,都属于美学的范畴,实际上也就是哲学的范畴。 生活中的美与丑与艺术中的美与丑,不是一回事,艺术中的美来源于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美首先是自然的、补素的存在。比如人,是不是美人,不是形容一番可以决定的毕竟还有客观的因素。这并不是说美是绝对客观的,美毕竟是一种感受,感受也就是认识。存在是第一位的,认识有不同的反映。比如山水,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雄强不样,反映在绘画中,就有南北派的区別。再比如水仙的清淡、梅花的冷峻、牡丹的艳丽、荷花的高洁,可能各人有各人的体会,取舍万端,感受不会都一样。如果说生活中的美还相对客观,则艺术中的美主观成分要大些。要大些。 正因为艺术中的美主观成分大,所以判断起来也比较复杂。还拿绘画做例子,古典绘画比较写实,蒙娜丽莎、维纳斯等,创造了一种美的典范,但毕加索就不会画那种传统的美女,他画的女人四只眼睛、两只鼻子,但我们不能说毕加索把人丑化了,毕加素的审美观与一般人是有差异的。评论家的评论可能跟不上毕加素笔头的变化,他在不断更新,不能说是变质了。音乐也是这样,古典音乐,比如贝多芬的音乐《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旋律很美,直接传达一种情绪,让人产生联想,而现代音乐,比如布鲁斯的音乐,就比较抽象,我们不能一下子联想到客观事物,但是我们不能说古典音乐就是美的,布鲁斯就是丑的。 书法也是这样,王羲之肯定是美的,但是后人如果一味重复王羲之,那就不能激发欣赏者的共鸣,作品也就没有味道了。现代有现代的美,美的标准不是千古不变的。 毛泽东讲过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政治标准也就是内容标准,要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这个“丑”眼书法中说的“丑书”不一样,“丑书”是形式问题。评价一件作品是比较复杂的,要具体分析作品,我们不能说作品中有夸张、变形就是“丑”。当然,书法有书法的规定性,有底线,在书法的范畴之内,评价一幅作品,只能说让人产生共鸣、产生愉悦就是美,不能让人共鸣,让人感到难受就是丑。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