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团,是日军基本战斗单位,1888年,日本陆军将国内原有的六个按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师团。从此师团这一作战单位诞生,原本只有少数的常备师团,后来随着日本对外侵略的不多扩大逐渐增加到几百个师团,这些师团被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了解抗战史的人可从序列番号中大致分辨其战斗力的水平。就简单的介绍下这四种师团。 甲级师团:甲级师团又称挽马师团,主要为二战前日军的17个常备师团,采用四四制编制,战斗人员约15,000至20,000人,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成军时间久且历经大战爆发前在中国发生的大小战事,战斗经验以及训练上相对扎实,对日军来说是其组成中列于首位之作战主力。各师团番号分别为:近卫师团,第一师团东京师团,第二师团仙台师团,第三师团名古屋师团,第四师团大阪师团,第五师团广岛师团,第六师团熊本师团,第七师团旭川师团,第八师团弘前师团,第九师团金泽师团,第十师团姬路师团,第十一师团善通寺师团,第十二师团久留米师团,第十三师团仙台师团,第十四师团宇都宫师团,第十六师团京都师团,第十九师团罗南师团,第二十师团龙山师团。其中除了近卫师团一直守卫本土以外,另外十六个师团全部投入过中国现场。 乙级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乙种师团,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发动侵华战争后陆续编成的师团编制。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兵力不足,所以这类师团只是减少了步兵人数,仍是多兵种合成的师团,故仍是具有一定攻防能力的野战师团。第13师团、第15师团、第17师团、第18师团至110师团全为二等乙类作战师团。 丙级师团:主要是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组建丙级师团是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与英美盟军争抢太平洋以及东南亚各殖民地,日军将中国战场上的大量甲级师团都调往了东南亚地区。为了弥补留下的兵力不足的情况,日本又在国内组建了丙级师团,也就是说日军的丙级师团全部是在1941年后才组建的。战斗力比前面两种级别的师团差了不少。丙级师团主要是第110师团至300师团以内的番号。 丁级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由于机动灵活,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的华北根据地。是110师团与300以外的师团番号(此时日本已不按完整顺序排列大约共计169个至230个左右的番号)。 除此之外日军还设有独立混成旅团,与师团一样是独立的战略单位,一般有2-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的人数比丁种师团还少,大约有6000-8000人。承担辅助的战略任务。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
|